陰盛而陽虛,先補其陽,后瀉其陰而和之。陰虛而陽盛,先補其陰,后瀉其陽而和之。三脈動于足大指之間,必審其實虛。虛而瀉之,是謂重虛,重虛病益甚。凡刺此者,以指按之,脈動而實且疾者疾瀉之,虛而徐者則補之,反此者病益甚。其動也,陽明在上,厥陰在中,少陰在下。 語譯: 陰經邪氣盛而陽經正氣虛的,應當先補其陽經的正氣,后瀉其陰經的邪氣,才能調和這種陰盛陽虛的病變;陰經正氣虛而陽經邪氣盛的,應當先補其陰經的正氣,后再瀉其陽經的邪氣,才能調和這種陰虛陽盛的病變。足陽明胃經、足厥陰肝經和足少陰腎經這三條經脈,都有在足大趾附近的動脈反映出來。針刺時,必須審察是實證還是虛證。如果屬于虛證的而誤用了瀉法,就叫做“重虛”,就會使病情更加嚴重。凡是針刺這三條經脈,應該手指去按切,根據其脈的搏動堅實者當立即去其實邪,搏動虛弱者當徐緩去補其不足。倘若誤用了與此相反的針法會使病情加重。三條經脈動脈搏動部位,足陽明胃經的在足跗之上,足厥陰肝經的在足跗之中,足少陰腎經的在足跗之下。 主要內容: 針刺補瀉示例: 1、補瀉順序:補虛瀉實 “陰盛而陽虛,先補其陽,后瀉其陰而和之”:陰經邪氣盛而陽經正氣虛的,治療時,應當首先補其陽經的正氣,然后再瀉其陰經的邪氣,才能調和這種陰盛陽虛的病變; “陰虛而陽盛,先補其陰,后瀉其陽而和之”:陰經正氣虛而陽經邪氣盛的,治療時,應當首先補其陰經的正氣,然后再瀉其陽經的邪氣,才能調和這種陰虛陽盛的病變。 2、虛實診斷:切診 部位:“三脈動于足大指之間”:足陽明胃經、足厥陰肝經和足少陰腎經這三條經脈的病變,都可以由其各自所屬的在足大趾附近的動脈搏動情況反映出來。“其動也,陽明在上,厥陰在中,少陰在下”:這三條經脈各自所屬之動脈各有其不同的搏動部位足陽明胃經的在足跗之上(沖陽脈),足厥陰肝經的在足跗之內(太沖脈),足少陰腎經的在足跗之下(太溪脈)。 禁忌:“必審其實虛。虛而瀉之,是謂重虛,重虛病益甚”:針刺時,必須首先審察清楚這三條經脈的病證是實證還是虛證,才能再進一步決定治療的措施。如果屬于虛證的而誤用了瀉法,以致使患者虛上加虛的,就叫做“重虛”。因誤治而致“重虛”的,就會使病情更加嚴重。“反此者病益甚”:倘若誤用了與此相反的針法,實證用補,虛證用瀉,就只會使病情更趨嚴重。 方法:“凡刺此者,以指按之,脈動而實且疾者疾瀉之,虛而徐者則補之”:凡是在針刺這三條經脈的病證時,都應該用手指去按切其所屬的動脈,再由其脈象來決定治療的方法如果動脈的搏動堅實而迅疾,就應當立即用瀉法去瀉其實邪;如果動脈的搏動虛弱而徐緩,就應當用補法去補其不足。 體會: 1、補瀉的順序,先補虛為主,然后瀉邪,最后調整陰陽的平衡; 2、脈診的切診除了“人迎”和“脈口”外,還有足大趾旁的“陽明,厥陰,少陰”三脈;虛實的區別除了上文“人迎”和“脈口”對比外,還有脈動:實則疾,虛則徐之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