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部電影《點球成金》,關于棒球界的數據決策,非常好看,故事情節源于生活真實故事。以下涉及劇透,請謹慎閱讀 2001年,在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MLB中,比利所屬的奧克蘭運動家隊敗給了財大氣粗的紐約揚基隊,這讓他深受打擊。雪上加霜的是三名主力紛紛被重金挖走,未來的賽季前途渺茫。奧克蘭運動家棒球隊無論在人員和物質配備以及資金實力上都僅僅是“下三流”之列。為了獲得全世界棒球冠軍,如何在這種條件下,戰勝高物質配備的紐約揚基隊? 球探們給的答案是根據他們的經驗尋找在當下預算下能夠招聘到球員。但這種解法面臨的問題是球探們看上的球員,也會被其他球探們看上。在這種邏輯下,運動家隊永遠無法獲得高素質的人員。 正當彼得在思考如何挖掘新的人才時,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認識了耶魯大學經濟學碩士彼得。彼得所推崇的棒球統計數據分析法“賽伯計量學”得到了比利的認可。 賽伯計量學通過一些統計指標來判斷一個球員的場上表現,比如“投手防御率”(ERA),“上壘加長打率”(On-base plus slugging)等,把球員的防守力、攻擊力等主觀判斷轉換為客觀的可衡指標。 以前棒球星探們全靠經驗之談評估一個球員的表現,預測其在未來職棒生涯中的潛力?,F在有了賽伯計量學,這些經驗談中的相當一部分轉變為了可見的投資理論,依靠計算機的統計結果,哪位球員擅長哪類技術,哪位球員的綜合價值超出其轉會費用,一目了然。 正當彼得準備在球隊推廣該方法時,遇到來自球探的阻力。“數據和計算機不具備我們的經驗和智慧,玩弄數字只會走上一條不歸路。”首席球探問道。而主角也給了令人深思的回答,“Adapt or die適者生存”。 在彼得的數據分析里,有很多被命運所決定的棒球手,因為年紀、個人私生活的原因,被人們所輕視。他們從來都沒得到機會。而這些棒球手現在獲得了新生的機會。比利和彼得組建了一支不被球探認可的球隊。 遇到內部的阻力的同時,采用數據評估組件起來的球隊也遭受著外界的質疑。彼時新組建的球隊在新賽季上連連潰敗,比分墊底。在內部調整了隊伍的對戰策略后,先是實現了彼得預測的7連勝,繼而打破了揚基隊的記錄,實現了20連勝。而故事非常不幸的時候,運動家隊在決賽的第一場淘汰賽上就輸了。 落敗淘汰賽,彼得認為自己連續兩年在淘汰賽被淘汰,情緒低落,卻在這時收到了紅襪隊老板的邀請,以天價$12,500,000聘請其做經理人。而比利拒絕了offer,紅襪隊運用了賽伯計量學來挑選球員,并在2年后拿到全球棒球冠軍。隨后數據統計的方法挑選球員的方法推廣到了NBA,CBA等球員的挑選上。 -關于努力和堅持- 看完電影最大的感觸是,假如是我最開始做這件事遇到內部阻力的時候我大概率會停下來。但是在電影里面運動家的教練很生氣地問彼得,“嘿,你對這一切確信嗎?”彼得回答,“毫無疑問”。在需要打破舊規則上的創新,堅持做正確的事情,需要很多勇氣。 在影片的最后,彼得覺得沒有獲得冠軍心里非常痛苦。但是,紅襪隊老板以$12,500,000聘請其做經理人,其實已經證明了彼得的價值。同時由于彼得的堅持和實踐,整個棒球界都迎來了新的變革。 生活很多時候努力也沒有結果,不過有時候很多影響其實都在悄悄發生,不必灰心。正如最后主角女兒唱的,just enjoy the show。 -關于數據決策- 數據決策與經驗決策到底誰更好?究竟大數據和超腦智能會取代人類,還是始終受制于人?這個問題可能用主角的回答會比較貼切,即“Adapt or die適者生存”。 附上現實故事里的主角達雷爾·莫雷在《點球成金》上映時寫了一篇小短文: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