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之變發生前,李建成跟李淵講:李世民這小子,身邊有了房玄齡和杜如晦的輔助,他不會愿意久居人下,還請父親將這二人趕出秦王府,禁止他們相見。 素來就對李世民不滿的李淵,采納了李建成的建議,并將秦王府的官員逐漸外派出去,以此削弱李世民的勢力。
此時,明面上東宮李建成的勢力,是要大于秦王府的勢力。 再加上,李淵和李元吉也是偏向于支持李建成,這種情況下,李世民為何還能在玄武門之變中取得勝利呢? 1、李世民和李建成矛盾的激發 李世民戎馬半生,為大唐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李淵又曾經許諾他,自己當上皇帝后,便立他為太子。 而李淵真的當上皇帝后,立的太子卻是李建成,所以,李世民對于李淵立李建成為太子的行為非常不滿。
李世民的這種不滿,落到李淵眼里,便成了潛在的威脅。 武德四年,李世民東征竇建德、王世充,得勝歸來后不久,李淵卻開始對李世民威望過勝感到擔憂:“此兒典兵既久,在外專制,為讀書漢所教非復我昔日子也。” 如果說,這件事是李淵平和三子紛爭的一種敲打,那武德七年,李淵對李世民的斥責,就徹底讓李世民意識到自己要想在和李建成的斗爭中取勝,恐怕要使些手段了。 武德七年七月,李淵把三個兒子叫到一起,他當中呵斥李世民:當天子并不是有些能力就能做到的事情,你再怎么著急,該是你的才是你的! 【“天子自有天命,非智力可求;汝求之何急耶?”】 李淵的這番話,不僅沒有緩解三兄弟的矛盾,反倒是李淵借助李建成打壓李世民的做法,加劇了雙方對抗的程度。 2、將計就計 前文提過,李建成在打壓李世民的過程中,采取了釜底抽薪的策略,想要架空李世民。 而光光調離謀士,李世民手下的大軍依舊是巨大的威脅,恰逢當時突厥入境,李建成就跟李淵建議,讓李元吉代替李世民執掌兵權,李淵同意了李建成的建議。
當東宮更丞王晊把這個消息告訴給李世民的時候,李世民知道如果此事成真,自己勢必性命堪憂,他讓尉遲敬德帶著武器去找房玄齡、杜如晦,好尋求一條翻身之道。 房杜兩人意識到,現在已經到了非常時刻,需要行非常之法。 3、先下手為強 李世民的非常之法,是告訴李淵,李建成和李元吉勾結小人要謀害自己,而且他倆還和李淵的寵妃有私情。
李淵驚呆了,這是什么套路? 但驚訝過了,李淵雖然明知這多半是李世民在給李建成按罪名,李淵卻不能任憑李世民到處亂說,便答應李世民,明天我會叫他倆來,親自詢問。 因為這是家丑,李淵不會在朝堂上過問,只會在中華殿這種平日君臣閑聊的宮殿里問話,所以,李世民只要提前安排好人馬在李建成的必經之路上即可。 李建成此時的勢力雖然要比李世民強一點,但奈何李建成壓根就沒想到自己老爹叫自己去開會,路上李世民卻早已埋伏好了,打算一舉擊殺李建成、李元吉。
等到李建成到玄武門的時候,李世民壓根就沒給李建成反應時間,便把他和李元吉一起射死了。 李世民這快、準、狠的操作,導致李建成手下的勢力趕到到玄武門時,見到的也只是已經死去的太子。 這種局面下,東宮衛的人馬縱然壓制住了李世民的手下,卻也只能看著玄武門內自己主子的尸身,表示無能為力了。 畢竟,太子在時,他們可以仗著太子的勢力,和李世民分庭抗禮,這是因為,他們明白自己的主子未來是唐王朝的皇帝,自己這么做,可以從大義和利益兩個層面上獲利。 而當太子死去過后,自己等人雖然還算太子黨,但無論是調集人馬,亦或者殺進玄武門去,都不太現實了。 綜上,李世民能夠在皇權斗爭中取勝,一靠秦府門人的支持,二靠自身在朝中樹立起的威望,三靠出其不意,打了李建成一個措手不及。 文/腦洞趣味歷史 不知道您有什么看法,歡迎留言討論。 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將為您帶來有趣的文章分享 參考資料: 【1】《資治通鑒》 【2】《舊唐書》 【3】《新唐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