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相信很多學文科科目的同學(不管你是考文綜還是新課改考六選三)會遇到這種詭異的情況:在某個階段感覺自己做題還是憑課本知識,憑自己的知識儲備,憑借邏輯推理,有理有據地能把這個題做對,而且能講出來,過了一段時間后,隨著做題的繼續,發現自己做題越來越不動腦子,甚至出現做題只憑感覺,做對了不知道為什么對,做錯了不知道為什么錯。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這樣的:在第一個階段——思維的初步建立,你通過自己所做的題,學到的知識,在不經意間形成了自己的一種答題思路,可能你沒有刻意去總結過,但是它確確實實形成了一種潛意識,當你形成了這樣的一種思路的時候,你就會拿著這種思路(或者說一種感覺)去做題, 第二個階段——原有思維的失效:但是正確的答題思路肯定不是一蹴而就的,你在這個過程中形成的思路(感覺)并不一定是對于所有的題目生效,當出現一次失效的情況,你就會不知所措,當這種失效的情況頻繁發生,你原有構建的思路(感覺)就會慢慢被打散,最終無法通過原來的思維解題。 但是,如果你正在出現這種情況,那請不要氣餒,需要恭喜你的是,你正在建立屬于自己的文科的思維體系 首先,先說明一些定義: ①知識體系,這就是純針對課本上的知識而言的,知識體系的構建源于你熟悉你的課本,熟悉你的所學內容,而不是源于做題的積累,比如農業區位因素總結;工業區位因素總結等等。知識體系的形成有利于基礎的鞏固,缺陷是當知識體系遇到題目的時候難免會顯得僵化(笨比) ②答題體系,這是針對某一種題型,或者某一學科而言的,答題體系的構建來源于大量的做題,在做題中總結思路,慢慢形成自己的答題思路,即遇上某種題自己知道應該先干什么再干什么,如何組織答案等等,缺陷就是只能局限在某種題型或者某個學科,比如回答自然地理地形地貌形成過程的思路可能放在人文地理回答區位因素就沒有用了;做歷史大題和做歷史選擇題的答題思路也不能互相使用。答題體系的形成會顯著提升做某一類題型的速度和準確率 ③思維體系,這是針對人腦的思維機制,即無論遇到什么困難(奧利給氣息),都可以通過這種思維機制來全面地思考問題,生活如是,學習亦如是。那么有沒有一種思維模式能讓我們準確,全面地思考問題呢?肯定是有的,這篇文章講的就是如何通過哲學知識構建科學的思維模式??茖W的思維體系建立可以解釋這兩個問題:為什么知識體系要這樣構建?為什么答題體系要這樣構建? 先放這里一句話,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知識體系告訴你知識是什么,答題體系告訴你知識怎么用,思維體系告訴你知識為什么這么用 構建文科的思維體系可以先從構建答題體系開始,而一開始引言中出現的現象就是答題體系的初步形成過程,下面將籠統地論述如何具體構建答題體系 PS.注意,這里的“文科”指的是語文,地理,歷史,政治這四門學科 答題體系的構建具有哲學性特征,即不斷地打碎重建。最初你可能是根據課本的知識或者你做過的一些題目建立起自己的答題思路,然后你拿它去做題,發現有些地方不適用,找出不適用的原因,然后分析是原則性錯誤還是部分錯誤。 什么是原則性錯誤:就是和課本知識不相符,完全錯誤的內容,或者是你構建的答題思路的大方向就是錯誤的。(這種錯誤一般在答題體系的構建中不會出現,但是在第三階段構建思維體系的時候才可能會出現,所以不必擔心) 什么是部分錯誤:思路的大方向沒錯,也符合課本知識的描述,只是在思考某一類題型的時候出現了缺陷(比如漏點,思路跑偏等)。 如果是原則性錯誤,就打碎重建體系,如果是部分性錯誤,就打碎一部分,只重建這一部分。修理完畢后再次拿它做題,發現還是有缺陷,就繼續查缺補漏,隨著你用你的答題體系去解釋課本,去解釋題目的答案是怎么來的,你會漸漸地將這種答題感覺變成你專屬的答題方式。 例如分析城郊農業的利弊 利:①接近市場,降低運費。②緩解就業壓力,增加經濟收入,帶動相關產業發展。③改善城郊大氣質量 弊:①易與城市爭搶耕地 做題的時候發現有一個城郊農業的題目在講弊端的時候,講到了如果是蔬果花卉等,高額用水會加劇城市用水負擔。那就把這一條加進去,下次遇到類似的題目就能想到了 下面將簡要地說明如何從答題體系到思維體系 當你建立了許多的答題體系并將其完善(指的是答題思路針對的題型能夠拿到幾乎滿分的時候)之后,就是你的下一個階段,思維哲學化,辯證化。這是思維體系建立的開始 因為你會從這一批完善的答題體系中發現它們有一些共同點(這篇文章就先不說具體是什么了,具體可以參見后面的文章) 在這個階段是你的思維方式擴展學科的過程。舉個例子,當年我學政治的時候初步建立的思維體系只是拿來做政治題,然后我逐漸將哲學部分融會貫通變成了自己的思維模式,并把它擴展到歷史,地理中。然后又擴展到語文,數學中。 比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稍微科普一下,主要矛盾通常是事物自身的,次要矛盾通常是外在的)。舉個例子,分析為什么從前水井廣布的地區現在漸漸廢棄水井?從事物的主要矛盾(事物本身)上講,水井自身所具有的無法克服的缺陷;從次要矛盾(外在因素)上講,有沒有其他替代物的出現排擠了水井的地位? 其實在思維模式擴展學科的過程中怎么去解釋題目的答案并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只要有理有據就可以,能解釋的通就可以 思維模式能擴展學科的本質原因就在于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真正的哲學,它存在于世間萬物之中,世間萬物在無意識的情況下都遵守馬克思主義哲學,所以你用它去解釋各種各樣的理論當然是可以解釋的。(這雖然不是一篇宣傳馬哲的文章,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馬克思說的確實是對的) 舉個例子:語文的文學類文本閱讀的問答題,問題目含義為什么要分現實含義和抽象含義 因為哲學告訴我們這個世界除了物質就是意識,你分析當然要都分析,只不過意識有大有小,從個人到集體,社會,國家這四個層面都有罷了 再比如分析某種行文結構的作用,由于文章是作者傳達給讀者感情的媒介,你分析的時候當然要分析對作者感情表達的作用,分析對文章結構,內涵的作用,分析對讀者理解作者感情的作用 舉這兩個例子無非就是想告訴你,思維哲學化的擴展形式,以及解釋題目答案沒有統一的解釋標準,這兩個問題,參考答案可能不是像我這么分的方面,但是答案內容跟我分析的是一樣的,這就可以了,最后呈現在卷子上的只是答案而已,并沒有你的思考過程。 如果你走到了這一步,那么恭喜你,你在學習上的思維體系已經基本上建立起來了 當你日后走上社會,這種哲學化的思維方式等著你在社會活動中實踐,這便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根本目的——指導人們更科學的認識世界,更科學的改造世界,這也是中學生和大學生學習哲學的根本目的,然而能真正做到這個的人少之又少。 總之,這篇文章寫出來的目的就是告訴各位,文科思維的建立有哪些階段,分別需要怎么做才能達成這些階段,達成這些階段有什么用。相當于是一個小的科普性質的文章,其中并沒有涉及具體學科的具體操作方法,而這些內容將在之后逐漸整理出來,覺得這篇文章有用的同學不妨點個贊,收藏一下。 點關注,不迷路,方便接收以后的文章哦! 下期預告——地理篇【題目千千萬,而我只取一瓢】——如何整理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