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中)學生有“三怕”:一怕寫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樹人。這排行第一的“怕”就是寫作文。寫文章真的有那么難嗎?一個穿越千年的聲音傳來——也難,也不難~ 11月24日晚,學悅長寧古北路校區,學悅風詠講座第81場《文心亦程器,物色細雕龍——從<文心雕龍>學寫作》開講。本期主講人殷守艷老師,系復旦大學文學博士,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博士后。他帶領大家一窺劉勰其人其書的風采,以古觀今,以助為文。今天我們摘其重點,以饗各位大小讀者。 △本期風詠講座現場,學生與家長們濟濟一堂~
“體大而慮周,籠罩群言” ——《文心雕龍》簡介 在中國古代浩瀚的典籍中,《文心雕龍》是一塊不可多得的瑰寶。“文心雕龍”,這四個字聽起來就很美,其實也是別有深意,作者劉勰在書中專門對書名的涵義做了解釋: “文心”,是指要用“心”做文章;“雕龍”,是說做文章要像“雕刻龍紋”一樣講究文采。 這部成書于南朝齊梁之際的《文心雕龍》,一千五百多年來深受歷朝歷代文人學者的關注與推崇,不僅被公認為一部“條理密備、體大慮周”的文學理論巨著,也被奉為一部“內容詳瞻、深得文理”的寫作學著述。我們較為熟悉的魯迅先生對其評價極高:“東則有劉彥和之《文心》,西則有亞里士多德之《詩學》,解析神質,包舉洪纖,開源發流,為世楷則。”而圍繞《文心雕龍》展開的研究形成了一門專門的學問——“龍學”,是學術界的顯學之一。 △《文心雕龍》各卷本 這到底是一本什么樣的“神書“呢?,讓我們先從本書的結構與內容來窺見一二。 《文心雕龍》全書共10卷,50篇,三萬七千余字,按照原書的編排順序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四個部分:
△《文心雕龍》全書結構內容(參考) “文場筆苑,有術有門” ——《文心雕龍》的寫作借鑒 有人稱《文心雕龍》為 “空前絕后“的巔峰之作,其思想之豐富 、見解之精辟 、邏輯之嚴密、體系之周全,不僅足以雄視同時代的作品, 并且在整個中國文藝長河中“衣被詞人, 非一代也”。而作者劉勰通篇均用駢文寫作,全書語言優美,富有文學性,可以說是實踐了他的文學與寫作主張。它出世后,不僅啟發了古人的創作,對今人的寫作也有著重要的啟示。 那么,針對中小學的作文或寫作實踐,這部古籍有哪些指導和借鑒意義呢? 大家都知道,一篇文章不外乎這幾大部分: 據統計分析,當前小學和初中作文普遍存在的問題有:
其實,劉勰寫作《文心雕龍》的緣由之一,就是針對當時流行的不良之風——務華棄實、脫離生活、雕琢文辭、繁采寡情、文體解散的弊端,以端正寫作之路。觀今宜鑒古,下面我們就針對中小學生寫作的現狀和遇到的問題,具體地走入《文心雕龍》的世界,挖掘可取之道。 △《文心雕龍》作者劉勰畫像 (一)謀篇之術 1、神與物游,加強思維訓練 構思是寫作的重要環節,也是文章創作中最復雜的階段。寫作者要在構思階段完成選材、立意、人物塑造、文章布局安排等一系列環節。關于寫作的藝術構思,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有著精辟、獨到的論述。 創作論的第一篇《神思》,劉勰提出“神與物游”的著名觀點,突出論述了寫作藝術思維中想象活動的規律和作用。他認為寫作是一種“規矩虛位,刻鏤無形”的思維活動,而想象能使作者“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闕之下”。只有馳騁想象,才能寫出有意境的、“神與物游”的好文章。這里強調了想象和聯想的重要性,因此我們注意要隨物徘徊,激活想象;要心與理應,激化聯想,激發靈感,巧用聯想來進一步深化文章主題,充實內容,開拓意境,豐富文辭。 而訓練文思,心理和情緒狀態很重要,“是以陶均文思,貴在虛靜,疏瀹五臟,澡雪精神”,因為寧靜才能致遠,聚精會神方能寫作。劉勰總括了四點經驗:
劉勰還總結了構思文章常會碰到兩種情況:一是“理郁者苦貧”,即文思枯燥;二是“辭溺者傷亂”,即思路繁冗紊亂。要解決這思路貧、亂的問題,必須“博見為饋貧之糧,貫一為拯亂之藥”,非博覽群書不能暢其思,非統攝全書、貫一始終不能拯其亂,此為“博而能一”。劉勰把這部分看作是“馭文之首術,謀篇之大端”。 (二)布局之術 2、立本有體,符合文體規范 古人寫作以辨體為先,即辨別文章的體裁。劉勰認為“立本有體”,倡導“夫才童學文,宜正體制”, 提倡“務先大體”,寫文章應端正體制,具備文體意識,要符合文體規范,明確文體特征。 明確文體特征在寫作中的作用非常實際、有效:
當前的作文要求都提到了 “自選文體,選取一個角度進行寫作”。這種看似沒有文體限制,可以隨意進行的寫作,其實會引起誤解和陷阱。其實, “自選文體”是限定在作文寫作固有的基本文體格式以內的文體選擇,而不是一種文體的自我創造,更不是不需要文體。現在中小學生寫作的一個現狀是,以為文體不限就是不要文體,寫出來很多“四不像”的文章,或者是想怎么寫就怎么寫,任意拼接不同的文體,寫出來一個“大雜燴”。這都是對作文題目要求的誤解。 3、熔裁選料,明確文章主題 《熔裁》說道:“規范本體謂之熔,剪截浮辭謂之裁。確定文章主題并根據主題的需要選擇素材是構思階段極其重要的工作。關于主題的確立,劉勰提出了“三準”理論:
4、附辭會義,合理布局結構 把各個部分、各種要素連接成一個有機、和諧的整體,并使之真實而鮮明地表現出來,是結構布局的中心使命。《附會》篇開宗明義:“何謂附會?謂總文理,統首尾,定與奇,合涯際,彌綸一篇,使雜而不越者也。”這里總結了文章結構布局的三項基本任務:
△本期風詠講座現場 (三)言辭之術 文字“乃言語之體貌,而文章之宅宇也”(《練字》),語言文字是一篇文章的基本要素,語言文字是思想感情載體, 又是其具體內容的外化的技巧過程與最終呈現。 5、情信辭巧,培養語言素養 “萬趣會文,不離情辭” (《熔裁》),“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辭巧”(《征圣》),劉勰把“情”的表達和“辭”的運用視為寫作的兩個基本環節,不但要求文章必須抒發作者的真情實感,而且要求語言鮮活精美。他又說:“文采所以飾言,而辨麗本于情性”(《情采》),“情”是作品文章的基本因素,文學作品的最終目的是抒情言志。而文章的情感就在字里行間,是由言語本身的內容和用詞、造句、語氣來表現的。 6、銜華佩實,正確運用語言 在具體的語言運用上,劉勰提出了基本原則:“酌奇而不失其真,玩華而不墜其實”(《辨騷》),斟酌詞藻,采用它的奇誕而能保持雅正,體會它的華辭而不忘記實意,才能寫出銜華佩實的佳作。中學語文教學也提出了運用語言的“八字基本要求”,即”規范、簡明、連貫、得體”。
【小課堂——常見修辭方式使用TIPS】 1)比喻
2)夸張
△認真聆聽的學悅同學 “文心亦程器,物色細雕龍” ——學悅寄語 寫作,或者說創作,是一個環環相扣的思維動態過程,即包括構思前的準備、構思時的想象,寫作時文體的選擇、語言的運用也包括作品完成后的修改、潤色,以及讀者對作品的接受等各個環境的內容。由于篇幅所限,今天就簡單介紹劉勰的《文心雕龍》中關于文章創作的理論與內容,其中的神與物游、情采相符、風骨相生、簡約為美、以真傳情等理念在今天看來依然十分寶貴,希望能對大家的寫作有所啟發和借鑒。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前文的介紹有前后順序,以及各個部分邊界明晰,但在具體的寫作過程中千頭萬緒、奇思妙想可能是同時迸發,混雜交融的,這更需要寫作者們保持思維清晰,學會整理思路,日常勤加鍛煉。 都說(中)學生有“三怕”:一怕寫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樹人。這排行第一的“怕”就是寫文章。其實,在劉勰看來,文,乃與天地并生的自然之道,“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本是自然而然之道。 成為能夠自由、充分、完美表達的“有心之器”,劉勰認為修德(“ 雕而不器, 貞干誰則? 豈無華身, 亦有光國”;“窮則垂文,達則騁績”)、養心(“陶鈞文思,貴在虛靜,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煉才(“ 因性以練才”,“ 難易雖殊, 并資博練” ,“ 熔鑄經典之范, 翔集子史之術”)缺一不可。他理想中的寫作者是“梓材之士”: “童子雕琢 , 必先雅制 ” , 劉勰在書中強調寫作入門之時 , 一定要把路子走正。殷守艷老師在講座中也對各位同學寄語道:“文心亦程器,物色細雕龍”,希望同學們文采與德行兼備,寫作文章時真誠、細致地描繪那么讓自己內心產生感動與共鳴的情、事、物。(全文完) △江蘇鎮江,劉勰紀念館 學悅風詠講座 提供全方位文化氛圍的熏陶,在潛移默化中為學生帶來見識、思想和個人品質的深刻影響與改變,為此,學悅打造了沉浸式語文體驗的環境,讓學生在其中得到滋養,“風詠講壇”便是其中的重要一環。 學悅風詠講壇系列公益講座創始于2007年,每月舉辦1-2場,至今已連續舉辦十三年。十三年來,我們為學悅學生在課堂之外提供了一個拓展文化視野、滋養文化修養的園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