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教育名言,最早出自教育家陳鶴琴之口,之后反復被一些教育專家和學校領導掛在口頭上。 陳鶴琴是誰? 這可是一位了不起的教育家!他早年畢業于北京清華學堂也就是后來的清華大學,之后留美5年,1919年獲得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學位,之后回國,最初擔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教授,講授兒童心理學課程,后來在東南大學任教授和教務主任,之后擔任中央大學師范學院院長和南京師范學院校長。1979 年后任江蘇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全國幼兒教育研究會名譽理事長。 如果讓老師投票是否同意“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估計99%的老師都會投反對票。 一個教育理論,如果被普遍反對,原因一般有兩個:一個是這個理論自身有問題;一個是這個理論被誤解,或者民眾的意識跟不上專家的理念。“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應該屬于后者。 一、這句話可以用來要求自己,但是不能去綁架別人!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是陳鶴琴老先生在早年教學時,寫出來自我鞭策的一句話。這句話體現了他對教育的熱愛和崇高的追求,任何一個老師,都可以拿來自勉,督促自己不要放棄任何一個學生,要求自己要因材施教。 但是,這句話之所以令人厭惡,是因為有些領導用來要求老師,綁架老師!這很明顯否認了老師的能力和作用,不管老師做了多少工作,只要有一個學生不好,都可以否定這個老師,這是很令人沮喪的事情。 這樣的領導,往往是”嚴于律人,寬以待己“的,如果老師反過來問”沒有管不好的老師,只有不會管的領導“,他會是什么感受呢? 二、這句話針對的對象,是兒童! 很多老師抱怨專家高高在上的指揮老師,而沒有深入一線了解老師的難處。比如某鄉鎮中學,一個班級90%以上的學生都不學習,上課睡覺,老師非常無奈,也沒有辦法。如果他聽到“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肯定會痛罵這位專家的。 但是,陳鶴琴先生是兒童教育專家,他面對的教育對象是兒童,兒童有很強的可塑性,老師絕不能在這個時候給孩子貼上各種標簽,老師在教育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老師如果能用這句話嚴格要求自己,可能就會改變一個孩子、一個家庭。 但是,如果到了中學,很多學生都已經定型了,這個時候老師的教育作用在減少,學生的自主性要求在增加,如果用這句話來要求老師,顯然是不合理的。 三、“好”和“會”的標準是什么? 一個優秀的老師,他可以教出北大清華的學生,也可能會帶出高考落榜的學生,如果給他一個品質和學習都很差的學生,他可能直接就給勸退了。那么,這個老師屬于”會教“還是”不會教“的老師呢? 有的學生,對于老師非常感激,多年之后都會記得某位老師對他的教導,而這個學生,往往是當年非常調皮的學生,有可能是當年沒有考上大學的學生,他們不恨老師,是因為老師沒有放棄他們,反而給了他們更多的鼓勵。而這個老師,最大的優點就是沒有以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 同樣的,如果按照成績來評價學生“好不好”,那么沒有哪個老師敢說自己“會不會教”,而真正會教的老師,應該是“因材施教”,這個學生適合做什么,就引導這個學生去更好的發展,讓他體驗成功,找到自信。 一個學生學習不好,但是在老師的教育下,這個學生的性格很好,人品很正,這不也是一種成功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