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學寶主筆團 | 彥廷 在東方衛視《教導有方》的上一期節目中,樊登讀書會創始人樊登老師帶領我們重新認識了挫折,并且告訴我們該如何面對逆境。 有很多人在看完之后,覺得非常受益,認識到無論是什么樣的人都經歷過挫折,所以挫折并不可怕。 每一份挫折,都隱匿著一種新的可能,適當地讓孩子接受一些挫折教育,是孩子一生的必修課程。 那么,我們究竟該怎樣鍛煉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呢?家長又應該用什么樣的教育觀念,才能對孩子的成長起到真正的促進作用? 在《教導有方》的最新一期中,東方衛視主持人方亭繼續對話樊登讀書創始人樊登,為我們分享了如何培養孩子的逆商! 1.“理解孩子的壞情緒,才能幫TA坦然面對挫折”樊登認為,小孩子和父母之間,最重要的是親密關系,這個東西才是給孩子的內心注入能量去克服困難最重要的東西。 當孩子正在經歷挫折,如果這個時候你站出來說: “你這個就叫做挫折教育,你就應該多耐受挫折。” 就會導致孩子叛逆,因為我們沒有認同到孩子的感情,也就是沒能共情。 理解孩子的負面情緒,才能幫他坦然面對挫折。你能夠讓一個孩子坦然地面對挫折,最有效的方法是說: “媽媽真的理解你,也知道你現在的心情很難過,媽媽知道你輸了之后的感覺是很不好的。” 當你把孩子內心的感受表述出來,他能夠感受到你理解他的時候,才能慢慢地接受當下遇到的困難。這個時候你對他說: “我們應該怎么辦呢?” 接著再去慢慢引導孩子解決問題。 在今年4月17日晚上,一個17歲男孩,在上海盧浦大橋跳橋身亡。令人揪心的是,男孩母親當時就在旁邊,親眼目睹了這一切。 男孩因與同學發生矛盾,母親不僅沒有理解孩子的負面情緒,反而一味地責罵。事發前,母親將車子停在了高架橋上,隨后下車,對著車內的兒子訓斥。回到車上之后,男孩突然拉開車門,邊抹眼淚邊跑到橋邊,縱身跳下。 男孩不顧來往車輛,翻身下橋,看似沖動的行為,實則跟母親的處理方式一致,都是情緒失控的表現。 對我們而言無關緊要的一句話,卻可能是壓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當他們正經歷挫折和痛苦時,請不要嘲笑他,即便做不到感同身受,也請保持溫和與善意。 有些人會覺得,孩子經歷的挫折太少了,需要鍛煉他們的意志力,于是故意給孩子們制造一些挫折。 也有些人認為,既然要讓孩子耐挫,那么就應該使勁“挫”孩子,殊不知自己拼命打出來的孩子,耐挫力并不高,反而助長了孩子的戾氣。 從原理上講,當父母在打孩子的時候,孩子的體內會分泌特別多的腎上腺素,但孩子又不能在父母面前釋放。 所以就會在孩子的體內長期積累,致使他們長大后,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沖突和挫折時,一點就炸,對外在的任何挫折都會做出過激反應。 孩子面對失望和挫敗時,難過是沒有錯的。我們要學會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傾聽、共情、陪伴,孩子才會信任我們,接納自己的情緒,逐漸脫離負面情緒,積極地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 2.“父母對孩子的評價,會影響孩子的自我認知”樊登的兒子有一次語文考了70多分,樊登問他: “你成績挺好的,怎么會考70呢?” 孩子說: “我沒想到背面還有題目。” 樊登又問他: “那你學會了什么?” 孩子回答: “我以后看背面。” 這就是一個小小的失誤,但是如果我們在家里不斷地放大這件事,去批評、指責孩子,他會把每一次的失誤和挫折都視作一件天大的事情。漸漸地,孩子的身上就會出現一個標簽: “我就是不用心、我就是笨”。 要知道,父母對孩子的評價,一定會影響他們的自我認知。我們整天對孩子叨嘮的話,也會在孩子的潛意識里不斷加深,甚至可能變成現實。 因為在幼兒時期里,他們的意識就會去認同父母歸屬父母,起初孩子會認為父母說的是對的,慢慢地會發生內化,從自己的心里也認為:我就是這個樣子。 有科學研究表明,人是通過體驗親密關系,在最初去建立自己的情感認知,在與親密關系的互動中感受自己所處的環境是否安全,自己是否被愛和被接納。 父母對孩子說話的語氣態度,眼神,都會被孩子深切感受并形成自我認知。 幼小的孩子,他們對父母的需要是相當大的,無論父母如何做,孩子都只能選擇跟隨父母,愛父母,并盡可能的去信任父母。 在孩子的眼中,父母是正確的存在,這一認知會持續很久甚至終身。父母對孩子的評價和貼標簽,都會在孩子心里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影響到他未來的人生。 所以,千萬不要輕易的給孩子貼標簽,我們既要肯定他們的努力,也要坦然接受他們的失敗。 3.“保護孩子的生命力,才會讓孩子擁有快樂人生”樊登在節目中坦言: “如果一個父母不能對孩子表達出耐心和足夠寬泛的選擇,你就會發現這個孩子的生命力被扼殺掉了。人最重要的是生命力,而不是語文數學成績。” 中國是典型的密集型教育最厲害的國家。密集型教育就是家長盯孩子盯的特別死,以犧牲幸福為代價獲取理想成績。 大多數父母覺得高中畢業上大學是天經地義的,但以色列的孩子畢業以后是不能上大學的。所有以色列的孩子高中畢業后,都要去服兵役,三年兵役服完之后還不能上大學,國家會給你發一筆巨額獎學金,讓你環游世界一到兩年,看完了世界再來決定上哪個大學。 以色列的孩子上大學要比我們晚四五年的時候,但結果呢? 全世界三分之一以上的著名大學教授都是以色列人。 中國的PISA(國際學生評估項目)成績遠遠領先于全世界。 但還有另外一個統計數字,中國大陸孩子的幸福度是墊底的。雖然我們的孩子獲得了解題的能力,獲得了考上這些學校的能力,但卻犧牲了這個人的幸福度。 孩子不是機器,我們之所以把孩子管的那么“死”,就是把教育孩子當成拼一個玩具。語文數學跳繩拼一塊兒,也許這個孩子被我們訓練的語文數學跳繩都沒問題,但可能人瘋了。 對付生命和對付機械是完全兩個不同的概念。 人不是機器,人是像種子一樣的生命體。生命體是復雜的,在進化的過程中需要的東西是迭代,而迭代的邏輯靠的就是自身的生命力。 一個自身有生命力的人,哪怕沒有上大學,他只要對自己有愛,他最后一定會做出很多很有意思的事。 在《園丁與木匠》這本書中,把那些特別累的家長比作木匠。把孩子拿來鋸,鋸成自己想要的模樣,最后發現家長特別累,孩子也痛苦。 如果你是園丁,你會發現自己喝著茶,躺在那兒,太陽曬著,開開心心的,有雜草除雜草,家長教的很輕松,孩子成長的也很健康快樂。 不是學不好語數外,這個孩子就不行了,如果我們把目光放的稍微寬泛一點,選擇的空間有很大。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要有足夠的耐心,給他們提供更多的選擇。 保護好他們的生命力,才能讓他們更好地成長。 4.“父母要培養孩子終生成長的人格”樊登表示:“父母如果真的想幫孩子,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培養出孩子終生成長的人格。” 世界上的人分為兩種,一種是固定型心態的人,一種是成長型心態的人。 固定型心態的人,人生中只有一個使命,就是證明自己。永遠活在壓力中,感受不到生活的樂趣。一旦挫折和失敗發生,他會非常痛苦,認為自己是一個失敗者。 成長型心態的人,把人生視作一個偉大的旅程,永遠都在努力地學到新東西。 當我們遇到挫折時,未必是一件壞事。 父母對孩子的愛,這是基礎,但這并不是代表著說,家長不去努力為孩子提供更好的學習環境。 而這個學習環境特也不是簡單的朝向現在的分數,而是朝向他未來生活工作中更有用的能力和素養,比如想象力、創造力,以及和別人團結合作。 這些能力構成的是一個孩子愿意并且能夠主動學習的意愿和能力。 我們需要做的不僅是把孩子送進好學校,幫助他把不會做的題目完成,而是給他更多的愛,給他更多的自信,讓他自己有能力去應對挫折,更讓他們養成終生成長的人格。 我們現在看起來是挫折的問題,將來再看,它給我們帶來了更多的收獲。 孩子在遇到逆境時,坦然接受,不屈不撓地接受挑戰,人生才能更豐富多彩。 也只有當他們真正理解了生活的隨機性時,他們才能擁有行走世界最大的底氣。 10年、20年后,你留給孩子最珍貴的財富,不是房子,也不是存款,而是TA能獨立生活,面對任何不幸和挫折,都有迎接和戰勝的勇氣! 請各位父母記住: 當我們認為最困難的時候,其實就是最接近成功的時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