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健康是做人的責任 —— 這是荷蘭哲學家斯賓諾莎的名言。 這些年,癌癥早已從罕見病變成常見病,它如潛伏在人群中的幽靈,讓人心生恐懼。為了打敗癌癥,坊間關于抗癌、防癌的“神話”從來沒斷過,這也讓很多人走了彎路。 今天,39健康網小九總結了幾位健康專家的防癌抗癌經驗,分享給大家,一起學習。 “很多癌癥是吃出來的,飲食記住5個字”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抗癌協會理事長郝希山表示,癌癥的發生和飲食息息相關,十大高發癌癥當中,大約有7~8種和“吃”有關,所以,想要預防癌癥,飲食上一定要多下功夫,記住這5大字:粗、淡、雜、少、素。“粗”為多吃粗糧、粗纖維類食物;“淡”為少吃高脂肪、動物蛋白類食物,少吃鹽;“雜”為食物類型要豐富,不要太單一;“少”為注意控制糖、蛋白質、脂肪以及能量的攝入量;“素”為多吃蔬菜水果,少吃紅肉以及加工肉。 有研究表明,每日吃至少400g不同種類的蔬菜和水果,可以減少口腔癌、咽癌、喉癌、食管癌、肺癌和胃癌等癌癥的患病幾率。 像控制酒駕那樣控煙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主任醫師孫燕表示,“吸煙對人的危害不比交通事故小,每年100萬中國人死于煙草及煙草相關疾病,而全世界每年有16.5萬名5歲以下兒童死于二手煙。所以,為了自身健康,為了預防癌癥,建議應當像控制酒駕那樣控煙。臨床上有很多癌癥患者都是聽了我的勸說才把煙戒了,可要是能早點行動起來,他們或許根本不需要到醫院來。” “很多人也確實知道吸煙有害健康,但是又戒不掉,還為自己找理由,說誰誰誰吸煙就活的好好的,這里我想說的是,他們看到的只是個體,而我作為醫生,看到的是一個被煙草毒害甚深的群體,他們是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患者,是肺癌癥病人。” 我的防癌癥秘方只有一條——保持愉悅的心情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原院長、協和醫科大學原校長巴德年院士表示:“我的防癌秘方只有一條——保持愉悅的心情。”因為愉悅的心情對健康和增強免疫力是非常重要的,而長期不良情緒,包括發脾氣、生悶氣、抑郁等,會使身體產生應激反應,過強的應激反應就會降低免疫力,使癌細胞有可乘之機,更容易發生癌癥。 “堅持游泳,5年癌癥沒復發” 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腫瘤外科專家湯釗猷表示:最好防癌癥運動就是——游泳。醫學上早就有研究發現,游泳對人體所能起到的有益生理作用,堅持游泳能促使身體內產生內源性的干擾素,從而有助于預防癌癥和復發。 前幾年,湯院士在門診碰上一位紅光滿面的復診癌癥患者,在查看他的病例之后發現,他在2001年的時候被診斷為肝癌,手術切除后第二年復發,再次切除后,04年又再度復發,之后這位病人找到我,我建議他接受規范治療以外,鼓勵他堅持游泳。五年后,我為這位患者進行了超聲檢查,結果沒有發現癌癥復發。患者表示他這5年來并沒有使用其他方法,就是按照我的囑咐,除了定期服藥之外,每天堅持游泳20-30分鐘。像這樣的癌癥患者在我這里并不是個例,“游泳”早已成了我給癌癥患者除藥物之外最好的“處方”。 熬夜加班,那是要我們早死啊 熬夜引發猝死的新聞,屢屢出現,中國工程院院士、副院長樊代明院士對此也回憶到:“我當住院醫師時,12點吃完夜班飯,還要值班,領導12點睡覺,讓我們加班,那是要我們早死啊。” 國際癌癥研究機構發現,與保持正常睡眠的人相比,熬夜或睡眠不足的人,其晚期癌癥風險增加24%,早期癌癥風險增加49%。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熬夜不僅可造成生物鐘紊亂、內分泌失調,夜間的燈光也會破壞褪黑素形成,而內分泌這是保護免疫功能的重要一環,缺少它容易讓癌癥“有機可乘”。 不知道啥時得癌癥,所以每年體檢 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臨床腫瘤專家孫燕表示:癌癥是由身體正常細胞變異而來的,不容易察覺,尤其是癌癥早期的時候,可能沒有任何癥狀,即便像我這樣的癌癥專家,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時候會發生癌癥,所以,我要求自己定期體檢,而是還是一年兩次,兩次是因為有的癌癥隱蔽性比較高,偶然一次體檢未必能發現。 總之,我國癌癥發病率可以說是逐年上升,而癌癥治療難度又大,所以一定要提前做好癌癥的預防工作,這樣才能盡量避免癌癥帶來的傷害。 6位院士的抗癌經驗,你學習到了嗎? 參考資料: [1]《十大院士十句健康忠告:做到了,一生不得癌》.新浪網.2019-12-3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