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莫邦富:新冠肺炎肆逆中國全境,疫情重鎮武漢更是到處緊缺醫護用品。除了中國各地緊急調用各種物資支援武漢之外,旅居世界各地的華人華僑也紛紛捐助物款幫助武漢。此外,日本等國也緊急調用口罩、防護衣等醫護用品馳援武漢。派往武漢撤僑的日本包機上都滿載著大量的捐助物資。 日本各地城市也紛紛向對口的友好城市捐助口罩等中國方面急需的醫護用品。比如,大分市向武漢市捐贈了3萬只口罩、600套防護服、400個護目鏡。水戶市向重慶市捐贈了5萬只口罩。神奈川縣川崎市向沈陽、北海道苫小牧市向秦皇島、秋田縣由利本莊市和兵庫縣明石市向無錫市,鹿兒島市向長沙市,薩摩川內市向常熟市提供了口罩等醫護用品的捐助。 日本地方城市提供的口罩等醫護用品多是取自他們的防災儲備物資。就拿給重慶市寄送了5萬只口罩的水戶市來說吧,當他們接到日本駐重慶總領館的聯系,得知重慶緊缺口罩時,當即從作為防災儲備物資儲備著的15萬只口罩中,拿出了5萬只,捐助給了重慶。 水戶市的常住人口為27萬人,卻常備著15萬只口罩,口罩儲備數量占人口比為55%。武漢人口為1400萬,假如同比儲備,應該長期備有770萬只口罩。 作為中國經濟地理中心的武漢對外介紹時常用“九省通衢”一詞來強調其地理地位的重要。武漢也確實是中國內陸最大的水陸空交通樞紐和長江中游的航運中心,其高鐵網輻射大半個中國,是華中地區唯一可直航全球五大洲的城市。作為這樣一個交通樞紐,武漢的防災物資儲備其實還應該考慮到對其他地區的支援需求,準備得應該更加充分才是。 在防災物資儲備方面,我覺得中國有許多方面應該虛心地向日本學習。算不上交通樞紐的水戶市能夠常備著占人口比為55%的口罩,這充分顯示了日本對災害的有備無患的意識。 在防災方面日本有個72小時原則,即發生災情后的72小時要有“主要依靠自救”的意識,所以,各地政府需要備有可供72小時使用的物資儲存。我采訪過很多日本機構和企業,談到災情對應措施時,常可聽到3個關鍵詞,即“自助、互助、公助”。這3個關鍵詞的含義是:自我救助、互相救助、公家救助。 日本規定,政府主導的救助工作在災害發生72小時后必須開始,反過來說,震災發生后的最初72小時即前3天,受災地居民主要依靠自救。 有關數據統計,在日本地震中成功獲救者70%緣于自救,20%仰賴互救,而政府的救助只占10%。所以,需要首先重視自救。 固然這次武漢面臨的是更加需要專業救助的病毒疫情和日本主要面對的地震災情情況并不相同,不能簡單地相提并論。但是,我想覺得從重視防災物資儲備這個角度來看,日本的72小時原則還是很有參考價值的。 在外國使館聚集的東京港區,有一座聞名遐邇的六本木新城。那里有高層辦公大樓、高層住宅、包括精品店、主題餐廳等在內的眾多商業設施,還有由庭園、美術館、戶外劇場等組成的文化設施、高級酒店、豪華影院和電視廣播中心、公共設施等。每天約有2萬人在這個超大型的復合性城市區域空間里工作,平均每天出入人數高達10萬人。 六本木新城的救災物資儲備就充分反映了對72小時原則的重視。 六本木新城的救災物資儲備倉庫有5處,都靠近車道附近,便于搬運。緊急用食品、飲用水等物資都按員工人數乘以3天(即72小時)所需數量來儲備,還要多備10%,以便供應地震發生后無法回家的路人等需求。在倉庫里,我看到這些救災物資上分別標明哪些供員工使用,哪些供路人使用,可見平時的準備工作做得十分細致。 救災物資儲備分急救藥品、救助用器材、緊急用品、緊急用食品和緊急外攜文件。救災物資儲備品之細、儲備量之大,令人嘆服。比如,光食品就有20萬份(其中六本木新城內就儲備10萬份),這個儲備量在日本民間公司中為第一。 除了物資上的準備,每年全體員工必須參加訓練演習。六本木新城的防災負責人告訴我:“負責救災常規部隊的員工每個月都要參加防災訓練演習。只有做好了這一切,自我救助和互相救助才不會成為一句空話。” 保持高度的有備無患意識才是最過硬的防災措施。 莫邦富 簡歷 上海出生。曾下鄉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上海外國語大學日語專業畢業后,曾在該校任教。1985年留學日本,在日本讀完碩士、博士課程。現在是旅居日本的華人作家、評論家。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