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賈林島是美國重要的核試驗場 上世紀八十年代,隨著美國逐漸在冷戰中掌握主動權,加之西太平洋沿岸國家在得到了美國不遺余力的在經濟軍事政治方面的三重援助,紛紛倒向了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陣營。這也使美國成功將搭載了核彈頭的'民兵'洲際彈道導彈部署在夸賈林島。 圖為服役初期的烏拉爾號 這種無形的核威脅,對于經濟改革失敗,國內生產屢遭重創的蘇聯來說,無疑是不可接受的。1981年五月,波羅的海造船廠接受了一項特殊任務:以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為藍本,建造'烏拉爾'級核動力偵察船,從而對整個西太平洋乃至美國西海岸的所有無線電,導彈,通訊進行監聽,以保證蘇聯在太平洋地區的利益。 '珊瑚'雷達是烏拉爾號最核心的組件 1989年,'烏拉爾'號核動力電子偵察艦正式服役,并加入蘇聯海軍戰斗序列。作為蘇聯電子戰的頂級作品,信號旗設計局承擔了烏拉爾號的核心部件'珊瑚'型無線電偵察系統的大部分研制工作。在'珊瑚'的支持下,'烏拉爾'號電子偵察艦可以通過艦載超級計算機分析1500公里范圍中包括衛星在內的任何目標的性能參數,也可以通過彈道導彈燃燒過程中釋放出的氣體來判斷燃料以及核彈頭的熱防護成分,從而引導陸基反導系統做出針對性的攔截。 '烏拉爾'號的戰備值守人數多達900人 由于其3.65萬噸的艦體過于龐大,'烏拉爾'號電子偵察艦采用了CONAS(核蒸混合動力),在不考慮重新補給艦上人員生活必需品的情況下,'烏拉爾'號的遠洋續航能力近乎無限制。加之其強大的電子對抗能力,一旦其進入太平洋深處,除非依靠目視或地毯式搜索,否則想要發現'烏拉爾'號電子偵察艦無異于大海撈針。此外,為了提升'烏拉爾'的生存能力,波羅的海造船廠在艦上安裝了2座AK-176艦炮,4座'黃蜂'型30mm6管艦炮,以及蘇聯當時國內最先進的9M313導彈,艦體中部還可以停放卡-32直升機。雖然武裝水平遠不如一線戰斗艦艇,但考慮到'烏拉爾'號主要是作為指揮艦使用,其防護基本可以完全交給外圍戰斗艦艇,因此最為防御補充,'烏拉爾'號的武裝水平還是相當夠看的。 圖為廢棄在海港中的烏拉爾號 1990年,蘇聯國內矛盾突出,各加盟共和國瀕臨解體的邊緣,在美國人的策劃下,叛徒以二十萬美元為誘餌,收買了值守在艦上的一名名為阿斯科納諾夫的士兵,命令其以抽煙失火為幌子,制造火災。對于足有900名值守艦員的'烏拉爾'號來說,在其核心動力部制造火災顯然是不可能的,但這名士兵抓住了'烏拉爾'號暫時停運,值守人數大幅削減的機會,使燃料倉引起大火。 圖為完成了核動力系統拆除的烏拉爾號 由于當時'烏拉爾'號上只有數十名值守人員,火災無法控制,整艘船的動力系統被大火徹底損毀,'珊瑚'雷達以及艦載計算機系統也受到了無可估量的損壞,27名搶救艦艇的水兵犧牲,這艘造價高達400億人民幣的超級戰艦徹底癱瘓。而此時,貧窮潦倒的蘇聯財政早已無法負擔災后維修,在簡單維護后,'烏拉爾'號只能和紅海軍的其他艦艇一樣,孤獨地在船塢中荒廢,直至2010年被俄羅斯徹底拆解。 |
|
來自: 自石灣泿花飛舞 > 《富拉爾基特別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