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幾年前,我曾經看過一部電視劇《急診科醫生》,講述一群充滿理想、樂于獻身的醫生,在理想與現實中艱難跋涉,最終找到希波克拉底誓言的真諦。“醫者仁心”的職業信仰,賦予醫生崇高的責任和使命。可能自己是一名醫生,使得我對于這部電視劇情有獨鐘。在劇中,有一句話對我感觸極深,那就是“大醫精誠,醫者仁心”。我非常喜歡這句話,因為它說出了自己對職業性質的理解,也體現了醫生在患者面前,所應具備的職業道德。 “醫者仁心”這四個字,一直是我的座右銘。 我知道,電視劇都是展現美好的一面,而在現實的中國,醫患關系是非常微妙的一種關系,醫患話題處于超敏狀態,一觸即發。這種關系的主體是醫生和患者,卻夾雜能影響這種關系的諸多因素,包括人際關系、社會制度、家庭等。醫患關系如履薄冰,醫生和患者之間難以建立信任,即便有了信任的基礎,只要有一次診療使患者不滿意,便立刻翻臉。就像一朵薄冰雕出的花朵,看起來精美可人,實際卻難雕易碎、隨風化水。 設想一幅畫面,擁有精湛專業技術的醫生,在辦公室坐診,患者排著隊就診。患者該怎樣才能將自己患病的身體,放心托付給醫生?我想,這就是人的相互真誠和相互信任。患者不要用自己道聽途說的或網上搜索來的資料,自己進行判斷和治療,以免誤導,嚇出恐病癥、疑病癥或放棄治療;患者家屬不能指揮醫生、安排醫生,甚至蠻橫給醫生施加壓力。難道患病后,一定要相信非專業的自己和網絡醫生,也不放心把病交給坐在面前的醫生?患者所要做的,就是放心地把病痛交給醫生,自己負責好好配合。作為一名醫生,要十分真誠地對待患者,用行動履行“醫學生誓言”:“……竭盡全力除人類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維護醫術的圣潔和榮譽……” 2001年12月,隨著《醫療糾紛舉證倒置》法律公布,多少年來,醫生背著“犯罪嫌疑人”的罪名。在繁重的工作之余,醫生須為自己留下書面證據。患者指控醫生殺人,醫生如果提供不出自己沒殺人的證據,那就是殺人犯!這是多么尷尬的職業? 醫生的職業就是治病救人,若是為患者治愈某病,有的人會心存感激;有的人則會認為,花了那么多錢,好了是應該的。殊不知,醫生熬了多少個不眠之夜,為借鑒病例,查閱中外資料;殊不見,醫生在手術臺上揮汗如雨,連續站臺十幾個小時,為了手術的成功。可是,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花錢是買不到光陰的,有些病,花錢治不好。 我是醫生,眼里閱過世間百態。雖然我的心態老成、眼光世俗,但是,我最富有的就是善良,一種天然的使命感與生俱來。善良的本性從骨子里流溢而出,在物欲紛繁的世界里,我像一汪清泉。奉獻與幫助他人時,我感受到生命的另一種含義。 二 我服務的對象是患者,工作中接觸的人包括患者家屬。我在和形形色色的病人打交道的時候,有快樂,也有心酸。我始終本著“醫者仁心”的態度,盡自己最大努力,來挽救更多病人的生命。醫生的工作,沒有完美,只有盡力。 那年,我遇到一件事,與善良有關。下午上班時分,病人逐漸增多,看病、拿藥、輸液完交待注意事項的,把我團團圍住。 “醫生,醫生,求你快救救孩子!”一個急切的聲音在門口響起。 我速起身,撥開人群,沖到門口。只見一位奶奶懷里抱著二、三歲的孩子,雙目緊閉、面呈紫色、口吐白沫,耷拉著的四肢,像幾根飄帶晃蕩。我心頭一驚,不好,孩子心跳呼吸驟停,緊急搶救!爭取黃金四分鐘!我示意把孩子平放下來,解開衣扣。迅速用我口罩擦去病兒嘴角的白沫,暢通呼吸道;我跪在地上,進行口對口呼吸、心臟胸外按壓。四分鐘過去,孩子還是沒反應,繼續堅持。即便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盡百分之百努力。 孩子奶奶蹲在一旁,已泣不成聲;孩子媽已經哭成淚人,六神無主,躲到一邊,不敢再看搶救。我繼續堅持心肺復蘇,六分鐘后,患兒稍見轉機,我馬上強刺激穴位。 “喂,孩子他爸,你趕緊回來,孩子不行了,現在某某門診,你多帶人來,醫生把孩弄沒了,你讓他們要么賠孩子,要么賠錢!”一旁的孩子媽沒發現孩子好轉,以為沒救了,電話通知他爸。我耳后響起她在電話中的嚎叫聲,非常刺耳。 現場一片嘈雜,圍觀的家屬和候診的患者紛紛指責孩子媽太過分,這樣對醫生,以后還有哪個醫生敢及時搶救病人?誰承擔責任?我不能分神,平心靜氣,專注搶救。眼看復蘇馬上成功,我并沒有因聽到威脅停下,繼續心肺復蘇。隨著我穴位強刺激,孩子“哇”地哭了出來。我渾身濕透,癱坐在地上。孩子得救了,而我卻如同虛脫,無力站起。 這時,回想整個搶救過程,心有余悸,這次搶救成功,算是幸運。搶救無效的概率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從電話中已粗略知道,假如我對孩子搶救失敗,面臨的不知將是怎樣的下場?是血光之災還是滅頂之災?我完全可以病程太重為由,把患兒推往上級醫院,可是,我沒有拒絕。善良的醫生知道,錯過搶救的黃金四至六分鐘,救活也是植物人。 善良的醫生,哪怕被傷到一息尚存,只要尚未咽下那口氣,當面臨險境時,也會奮不顧身,我屬于好了傷疤忘了痛的這一類。善良的人們,為何不捫心自問?假如我不救,孩子必死無疑。我本善良,不會計較個人得失,可是當善良被丑惡肆虐,善良的人會傷得痛,痛到骨髓。 記得曾有文友文中描述父親住院,被醫生“轟出醫院”。我看后,感覺那些文字竟像一柄利劍,直戳我心。試想,有哪家醫院的醫生,會把病人“轟出醫院”?為什么有這樣的文字從文人筆下寫出,來引導人們的視角?請換位思考,假如你是醫院的醫生,會把病人“轟出醫院”嗎?跟患者家屬溝通,讓病人出院,需要家屬同意和配合,這是最基本的素質,醫生應該能做到。 疾病的診療過程中,每一位醫生都是天才。醫生是一位高級醫學導師,在最短的時間內,讓非專業的患者及家屬,對疾病的發生、發展、愈后、轉歸等全方位了解。醫生是一位速畫專家,通過在紙上畫一幅草圖,讓患者及家屬熟悉發病部位,與身體相應的位置,也一目了然;醫生又是心理專家,消除患者及家屬的恐懼,安撫他們的情緒。總之,在與病人溝通方面,只有人們想不到的,沒有醫生做不到的。 我曾寫過一篇文章《醫殞》,在2016年以第一人稱描寫李寶華的。李寶華,山東萊鋼醫院的兒科醫生,曾搶救先天性發育不足的患兒。患兒夭折后,患者家屬對李醫生行刺二十多刀,干涉醫院對受傷的李寶華進行搶救,導致他不治身亡。我在文后留言:行醫數十載,深感醫者職業如覆薄冰。唇亡齒寒,假如某天國無醫,何以醫人身?何以醫人心? 我從事醫生職業,已經有幾十年。其間,我遭遇醫鬧的無情摧殘。猶記那年秋天,一名上午就診的患兒,晚上九點死亡。正在加班的我,被幾位彪漢揪住凌辱,霸道地不準尸檢查因,惡意攻擊,把門診砸成一片玻璃渣堆起的廢墟。金錢和精神上的雙重打擊,政府和高層多方面的壓迫,讓我不堪重負,望著窗外如蝶飛舞的樹葉,我真希望自己化作其中的一片,像蝴蝶一樣從高樓飄下,如秋葉之靜美,以死示清白。我留下遺書,收起傷感心情,卻無法止住眼淚。 “媽媽怎么了?你怎么哭了?”大寶稚嫩的聲音,在耳邊響起。 “外面起風,要下雨了,風吹沙塵落到媽媽眼里。”我努力收起傷悲,想給大寶最后留下一個燦爛的笑容,可眼淚像斷線的珠子,停不下。 “媽媽,你別難過,明天就是晴天!”大寶伸手擦去我的眼淚,那小手光滑溫暖,溫度一直傳到我的心里。 我心頭一震,是的,只要我還活著,就一定會有的明天!我的死輕如鴻毛,警醒不了世人。我要好活著,就讓時間蕩滌污濁,清者自清!如今真相大白,那年患兒死于其它因素,而我并沒有調離原崗位,依然是一位出色的醫生。時間是一副良藥,它治愈我的創傷;時間是洗滌劑,它還我以清白。 三 自從我選擇從事醫生這個職業,就始終摯愛它。為了自己的這份職業,哪怕付出我的全部,也終生不悔。我的心中,永遠都不曾忘記南丁格爾的故事。 南丁格爾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護士,可是卻從事著醫生和護士的雙重職業。在她身上,永遠都閃爍著金子般的光芒。她雖然出生于一個英國上流社會的家庭,但是卻立志要成為一名救死扶傷的好醫生、好護士。克里米亞戰爭時,她積極投身于前線的戰地醫院,為負傷甚至瀕臨死亡的士兵提供最好的救治。在南丁格爾的努力下,傷員的死亡率從百分之四十二下降到百分之二,許多傷員非常感激南丁格爾,并把她的事跡編成詩歌,印成小冊子,廣泛傳唱。每當夜幕降臨,南丁格爾手執風燈,巡視各個病房,對負傷的士兵噓寒問暖。她的努力,讓許多病人奇跡般地起死回生了。南丁格爾用自己的行動,真正詮釋了什么叫做白衣天使。南丁格爾是善良的,也是偉大的,她被前線的戰士們親切稱為“提燈天使”。她的事跡,也廣為流傳。 南丁格爾是我心中偶像。她在我心中就像閃光的女神,是醫生和護士的航標,引領我前進的方向。她用自己的行為,詮釋著什么叫做“醫者仁心”。 如果說南丁格爾是醫生的驕傲,那么在中國,也有一支如同南丁格爾一樣的醫生隊伍,他們的事跡同樣也令人感動,那就是中國派遣到非洲的野戰醫療隊。他們冒著炮火紛飛的危險,不顧自己的安危,用他們精湛的醫術,無償救治了許許多多飽受戰爭摧殘的人們。他們與當地人語言不通,信仰也不同,可是他們用自己的努力,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甚至有人也因為掩護當地人的而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長眠在異國他鄉。他們肩負著祖國的重托,發揚了“不畏艱苦、甘于奉獻、救死扶傷、大愛無疆”的優良傳統,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甚至生命,為非洲民眾提供醫療服務,成為中非友好合作的紐帶。他們在我心中,也如南丁格爾一樣偉大。 我曾經寫過一篇名叫《妙手》的散文,里面講述了我一段記憶猶新的往事。一位八十六歲高齡的名叫“新生爺爺”的患者,在我和醫院所有醫生護士的精心照料下,終于挽救回生命,并且康復出院了。新生爺爺送給我的錦旗,至今還懸掛在我的辦公室內。我知道,這不僅僅是新生爺爺對于我的感謝,更是代表了廣大善良的患者對于醫生的感謝。每當我看到這面錦旗時,心中仿佛充滿了無限的力量,所有陰霾也都消散了。這面錦旗,始終讓我心中充滿了陽光,鞭策我繼續在從事醫生的道路上繼續前進下去。 四 我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醫生,可是面對有些患者對于醫生的偏見,我真心地想說一句,醫生也是人,不是神仙,他不是萬能的!縱然醫術再高明,也不一定會治愈世間所有疾病。有些病,其實是治不好的,但是醫生本著一顆善良的心,還是盡最大努力延緩患者的生命。其實,人都有良莠不齊,每個行業都會有高尚的人和不高尚的人。為什么一定要求醫生行業完美,沒有不高尚的人呢?難道一個醫生不高尚,全體醫生就都不高尚了嗎?難道沒有人發現,慘遭毒手的醫生,其實并沒有罪?他們也都盡力了,可是為什么還會有人剝奪他們生命的權利? 假如父母是醫生,一定會說“醫者父母心”;假如兄妹是醫生,一定會說“醫者手足情”;假如子女是醫生,一定會說醫生“是最可愛的人”;假如自己是醫生,一定會理解醫生如何高度繃緊、無正常作息地工作,一定能理解“拿白菜錢頂白粉罪”的含義。當無數位醫生,因超負荷工作,猝死在崗位上,誰又去憐惜?當那么多醫生的生命,死在患者或家屬的刀和錘子下,會有誰放心自己的兄妹、子女去當醫生?作為醫生連生命都得不到保障,他們只能自保!憑什么去投訴他們拒收重病人?善良的人們,請不要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對醫生指手劃腳,不要把人性最后的一點善良玷污!醫生沒時間去理論,他們時間寶貴,還有許多生命紊亂等待他們去理順。 最近媒體報道,一年一度的高考填志愿,曾經熱門的醫科院校不斷爆冷門,某些醫學高等學府招生現場出奇葩,招生工作人員人數超過前來咨詢的學生和家長。試想想,天下有哪位父母,明知當醫生沒生命保障,還樂意支持孩子往火坑里跳?騰訊半月談報道,六十萬醫學生,從事醫生職業只有十萬。到底是什么澆滅醫學生的熱情?假如有一天,所有醫院都黑暗一片,天下無醫,當疾病突發時,人們該去向何處? 我就是這一代尷尬的、善良的醫生。可喜的是,隨著政策的轉變,國家對弱者進行保護,終于有了保護醫生合法權益的政策,過上第一個醫生節,這就是我執著守候而來的燦爛明天。 寫下這篇文章,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我的耳邊仿佛又響起了當初步入神圣的醫學學府時,集合誦讀《大醫精誠》:“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后,自慮吉兇,護惜身命……” 聽著想著,我的心立刻輕松了不少,也為自己所從事的職業而感到自豪。我不會放棄我的職業,相反,我還會在醫生的這條道路上繼續走下去,一直到永遠。 其實,從醫也如寫作一樣。在緊張的工作之余,我學習寫作,這是放松自己、愉悅心情的有效方法,細細算來,寫文已有一年多。假如有老師夸我文路進步太快,我一定會告訴他,那是因為自己有目標。我還可以問心無愧地說,自己現在是練筆,將來準備寫一部長篇。我的這部長篇,將還原一代最尷尬醫生的經歷,寫出世間最善良的人,并且用我的切身經歷,詮釋一名醫生的善良。 人之初,性本善。我堅信,在這個世界上,善良的人們始終是大多數,人們最終會摒棄對于醫生的偏見,以一顆包容之心來對待。我也堅信,善良一定會開花,終究結出善果!我心中始終有一個堅定的信念,那就是“醫者仁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