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是最適合養肝的季節,肝的問題不論是實證的肝氣阻滯、肝火灼盛、肝陽上亢,還是虛證的肝血不足、肝腎陰虛,你都可以從按摩自己的肝經開始進行調理。 中醫認為,經絡的調節作用是雙向的,實可瀉,虛可補。當然這里按摩時,補瀉的手法還是有所不同,一般來說,動作輕柔者、緩慢者、順著經絡方向者為補,動作沉重者、急速者,逆著經絡方向者為瀉。 人體中足厥陰肝經起于大腳趾背側的毫毛部位,向上沿著足背內側,在距離足內踝1寸處上行于小腿內側,大約在離足內踝8寸處交出,走到足太陰脾經的后側,上到膝關節腘內側;隨后沿大腿內側,進入陰毛中,并環繞會陰部,至小腹,夾胃旁邊,屬于肝,絡于膽(其余分支和走向省略)。 按摩肝經時,可從大腿根部或大腳趾部位開始,沿著肝經的上述循行路線,或向上或向下,輕輕的施以點按揉壓,遇到局部有壓痛點時(也就是中醫所說的阿是穴)時,按摩的時間可稍長些,施用的手法可稍重些,這樣較有利于打通和舒暢那些被阻滯郁積的經絡或穴位,讓身體恢復健康。 按摩肝經時,遇到局部有壓痛點時,可稍重些按,有利于打通被阻滯的穴位。 肝經要穴:太沖穴;人體的消氣穴和突然昏厥的急救穴每個人都會有生氣發怒、表達不滿的時候,此種情況一旦發生,就應讓它有所發泄、有所排解。從中醫經絡學角度講,這時候若能按壓一下自己的太沖穴,可能會讓你有意想不到的奇特效果。 由于它是足厥陰肝經的“輸”穴,肝之“原”穴,因而體內不論是肝火、肝陽、肝氣、肝風,只要是肝經之病,皆可取其瀉之、平之、消之。 中醫認為,人之所以會煩躁暴怒、情緒失常,就是肝氣不暢所致,所以按壓此穴,可助人疏泄不平、消除怒氣、緩和心情,因此有人將太沖穴,稱之為人體的“消氣穴”“出氣筒”。 煩悶、焦慮甚至想發火時,推按雙腳的太沖穴各3分鐘,胸中的怒氣就會一掃而空。 在日常生活中和臨床上,我們常會發現人在發怒時,面紅耳赤、頸部青筋(靜脈)擴張,甚至突然跌倒昏厥,這是因為肝氣上逆,血隨氣涌、風陽襲擾清空(頭目)所致。 此時,發怒的原因為七情內傷,病變的機理是肝失和降,而表現的癥狀主要在頭面等處,根據中醫“陽病治陰,上病下取”治療原則,取位于人之下端,又是陰經肝經之穴的“太沖”,既可以陰制陽、平肝熄風,又能宣泄肝氣、引血下行,將郁怒之火清瀉而出。 肝經要穴:行間穴;女性情緒疏導、人體的“解郁穴”女性“以肝為本”,不僅表現在肝的藏血功能方面,更重要地還反映在肝的疏泄功能上。因為只有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肝氣調暢,方可將體內的陰血調節到主一身之陰的“任脈”,有經絡血海之稱的“沖脈”,使得沖任兩脈氣血旺盛、營養胞宮。女性的月經才會按時來臨,才可以懷孕、生育,順利分娩,產后正常哺乳。 如果是肝氣失于疏泄,就會導致沖任不調、氣血虛虧,或者肝氣郁積、氣血阻滯,從而引發經期縮短或延長,經量減少或增多,或者月經淋漓不盡、痛經、閉經等病癥,嚴重的還會因子宮和卵巢缺少陰血的滋養,出現性和生殖功能的紊亂,導致不孕、性器官的退化、性機能早衰。 女性比較多愁善感,情緒波動,愛生氣,這很容易造成肝氣郁結、血行不暢,出現胸部悶脹、乳房疼痛、月經不調等不適;尤其是月經來臨前,因陰血大量匯聚于胞宮,肝氣失于滋潤,而上竄于乳房,此時乳房疼痛癥狀往往更為明顯。 按摩時一面吐氣,一面用食指指腹強壓穴位,可預防眼疲勞、眼紅腫。 中醫認為:肝經分布于兩肋,乳頭屬肝;此時可按摩位于足背第一趾與第二趾之間,趾蹼緣的后方赤白肉際處的行間穴。行間為肝經的“滎”穴,以疏肝解郁、清肝瀉火而見長,故女性經常按揉此穴,可有助于調理氣血、疏經通絡,緩解疼痛。 肝經要穴:曲泉穴;養肝血的特效穴經絡中,曲泉為肝經的“合”穴,五行中屬水,因木由水生,腎水為母,肝木為子,故曲泉穴又被人稱之為母穴,以隱含腎水涵養肝木之意。 我們若是仔細探究就會發現,中醫經絡學中許多穴位的名稱都含有深意。如“曲泉”一穴,其曲是指該穴位于屈膝時,膝關節內側面橫紋端的凹陷處;而泉指的就是水,它形容此處就象一個源源不斷的泉眼。 根據中醫“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的治療原則,如果肝屬虛證,則應以滋養腎水為主,此時除了可選涌泉、太溪、復溜等腎經之穴外,肝經之中最為合適的就是曲泉穴。 當機體出現頭暈目眩、視力模糊、心悸耳鳴、失眠多夢、腰膝酸軟、手指麻木、經量稀少、下肢痿痹等肝血不足之象時;或者一段時間以來經常熬夜,用眼過度,肝血受損者,自己即可輕輕按揉一下曲泉穴。 用大拇指指腹按壓曲泉穴3~5分鐘,力度適中,既能滋陰,又能祛濕。 按揉時,可將四指并攏,隨后在膝部內側,從下向上,在左右兩穴各揉按數分鐘,補腎水而養肝血。從中我們也可以發現,曲泉雖與太沖、行間,同為肝經之穴,但曲泉穴側重于補,而太沖、行間兩穴側重于瀉。 肝經要穴:陽陵泉”,肝膽疾病的克星《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稱:“膽病者,在足少陽之本末,亦視其脈三陷下者灸之,其寒熱者,取陽陵泉。”人體中肝膽互為表里,但肝為臟,主藏,產生膽汁,膽為腑,主瀉,排泄膽汁,所以中醫認為:無論是疏泄肝氣,還是促進膽汁排泄,都應從膽而走。陽陵泉作為足少陽膽經的“合穴”,對肝膽這一臟一腑,以及其所屬經絡的疾病,都具有逆氣而瀉、舒經通絡的作用。而且現代實驗發現:刺激陽陵泉穴后,能增加膽囊的運動和排空能力,促進膽汁的分泌,有利于脂肪的消化與分解。 有膽囊炎、膽結石、脂肪肝病史的患者,平時可經常以手指按壓自己小腿上的陽陵泉穴,這樣既能疏解肝氣、緩解脅部疼痛,又可促進膽汁外流,化解脂肪;即便是正常人,若進食了高脂肪類食品之后,也可用手指按壓陽陵泉穴,以促進膽汁的排泄,預防膽囊炎、膽結石、脂肪肝等疾病的發生。此外,現代人以瘦為美,所以陽陵泉穴還是中醫形體健美、瘦身減肥的重要穴位之一。 陽陵泉穴位于小腿外側,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陰陵泉位于膝關節脛骨內側髁下緣凹陷處,內膝眼下2寸。按摩時,可將自己的拇指,先按在膝部內側的陰陵泉上;隨后把食指按在陽陵泉穴上,向下按壓揉捏數分鐘。 用中指指腹按壓陽陵泉穴5~10分鐘,可緩解口苦口干的癥狀 生氣沒食欲,按這些穴人生氣或發怒是肝火過度旺盛的表現,肝木過旺則對脾土克制過度,導致脾的運化飲食功能下降,從而出現食欲不振的狀況。這種情況下可以按揉太沖穴、足三里穴,讓上升的肝氣往下疏泄,按揉太沖穴時如果感到很痛,就要反復按摩,直到這個穴位不再疼痛為止。 平時按揉太沖穴不方便,這里告訴大家一個簡便的方法,平時工作或在家伏案學習的時候,把鞋脫掉,用一只腳的腳后跟踩按另一只腳的太沖穴至行間穴一線,也可以踩按大腳趾,這里有肝經的大敦穴和脾經的隱白穴,可以起到調和肝脾的作用。 足部“地筋”也護肝《黃帝內經》上說:“肝主筋。”筋就是人身體上的韌帶、肌腱部分。而“天筋藏于目,地筋隱于足”,你將腳底面向自己,把足趾向上翻起,就會發現一條硬筋會從腳底浮現出來,這就是地筋。經常按摩這條地筋,會有神奇的功效。 有些人可能會說地筋在腳底,并不循著任何一條經啊,其實稍微仔細些就會發現,這根筋是循行在肝經上,常按地筋可以提高肝臟功能肝氣不足、血不下行的人,揉這個地方的時候會感覺這根筋軟弱無力,塌陷不起,這樣的人需要把這根筋揉出來才好。還有的人這根筋雖然很粗大,但揉的時候卻毫無感覺,也不堅韌,這種情況常見于五十歲以上的男性,這類人通常年輕時脾氣暴躁,肝功能較強,但現在已經肝氣衰弱,因此更需要常揉此筋。 一般人的脾氣越暴,這根筋就越硬,用拇指按一下,就像琴弦一樣。凡是有肝病的人,這條筋也是必按之處。(按揉地筋的具體方法可以點擊我的頭條主頁觀看今天的視頻內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