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符的《潛夫論·浮奢篇》有段話,“生不極養,死乃崇喪,或至刻金鏤玉,糯梓梗榕,良田造瑩,黃壤致藏,多埋珍寶…”。指的就是《左傳》中的 “事死如事生”。即死人與生人無以異,認為靈魂不滅的那套東西,這也導致了兩漢時期厚葬成風。 東漢末年,群雄并起。這一時期也是歷史上盜墓的高峰期,各路軍閥紛紛打起了古墓葬的主意。其中最為著名的有董卓、袁紹、曹操和孫權。 董卓專挑帝王陵寢下手;袁紹的大軍就如“雁過拔毛”般,所經之處的古墓葬均遭盜掘;曹操干脆成立專職的盜墓部隊;孫權則在自己的地盤上大肆尋找“大墓”,唯一一次失手的,大概就是尋找西漢第一代南越王趙佗的墓。 孫權在盜掘長沙王吳芮的墓后,于公元300年,在得知第三代南越王趙嬰齊墓的準確位置后,派出大將呂瑜率幾千士兵到廣州進行盜掘。據《交廣春秋》記載,孫權盜取了趙嬰齊身著的金縷玉衣、三把龍紋銅劍、三十六顆玉璽金印等大量豐厚的隨葬物品。
第三代南越王墓尚且如此,孫權豈會放過第一代南越王趙佗的墓。據《南越志》記載,孫權“聞佗墓多以異寶為殉?,乃發卒數千人尋掘其?冢,竟不可得”?。同樣的記載也見于《廣州府志》等地方史志。 孫權盜了第三代南越王墓后,又讓呂瑜繼續率領士兵將廣州城外四周的山嶺尋找。但是,雖用盡各種方法,卻仍不見其蹤影。“黃武五年,孫權使呂瑜訪鑿佗墓,卒不可得?。” 漢文帝在修筑陵墓時不以平地起墳,而是鑿山為陵。二十年后,趙佗墓在建造上也采用了這方法。據唐代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記載?,“?禺山?在縣西南一里?,尉佗葬于此?。”?禺山在何處???在廣州古史上一直存有爭議。這里的記載,只是給出了一個模糊的范圍。 1983年6月9日,廣東省政府在象崗建職工宿舍,無意間竟挖出了一座西漢時期的墓葬。6月24日,國務院批示同意有關發掘廣州象崗大型漢墓的請求報告。至此,第二代南越王墓在象崗山露出了“真容”。而更多的人開始相信,趙佗的墓就在對面的越秀山內。
趙佗墓在越秀山已成共識據《南越五主傳》記載,番禺(廣州) “負山險,阻南海,可以立國”,秦時就出現了“秦亡越霸”之象。另據晉代裴淵《廣州記》記載,“城北有尉佗墓,墓后有大罡,謂之馬鞍罡。秦時,占氣者言南方有天子氣,始皇發民鑿破山崗,地中出血,今鑿處猶存,以狀取目,故岡受厥稱焉” 而《番禺縣志》的記載也大致相同,城北五里馬鞍岡…,始皇遣人衣繡衣,鑿破此岡,其后卒有尉佗稱制之事。”現在更多的專家推斷,馬鞍岡應在越秀山與象崗(發現二代南越王墓的地方)相連的凹處。這樣的推斷,更多的是建立在考古發現的基礎上。 據《廣東新語》及《南越王主傳》的記載,“趙佗死,葬都?城東北?,南自雞籠岡?,北至天井?,連岡接嶺?,葬?時多為疑冢。輛車從四門出?,棺堋無定處?,當時人?莫知所在?。” 《番禺雜志》則說,“佗死營墓數處?,及葬?喪車從四門出?,?故不知墓之所在?。?惟葛蒲澗側?,王今蒲澗?之南?,枯家數千?,人猶謂越王疑冢。”將趙佗墓的范圍指向了白云山的蒲澗。 根據史料記載,關于趙佗墓的所在位置有多種說法,包括白云山?、越秀山?、禺山、雞籠岡、天井崗、馬鞍岡?、悟性寺、縣東北八里。最后圈定越秀山是基于以下原因:
一、禺山 歷史上,對于廣州的“禺山”有著不同的說法,是番北禺南?、?番南禺北還是番東禺西一直存有爭議。以清代至現今的說法來看,“禺山”只有兩個地點較為符合。 一是從舊的市兒童公園和中山四路前廣東省電影公司起,至城隍廟延伸到舊倉巷止。這個地方在清代被稱為“禺山”,且清代建有“禺山書院”。二是北京路上的西湖商場前后至禺山市場一帶。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省電影公司因搬遷,在拆除原有建筑時,發現了“南越國御苑”,就是南越王的御花園。而在此之前的七十年代,在此地不遠處還曾發掘出秦漢造船工場遺址。因此,南越王趙佗斷不可能將墓修建在御花園里。同時,根據考古發現,這個位置上根本就不是山。 1988年西湖商場拆建時,曾對商場地下進行土壤分析,并未發現廣州地區山崗常見的基巖?。所以,趙佗墓在“禺山”之說基本可以排除; 二、白云山 在白云山的說法同樣不靠譜。一是當年孫權早已翻遍;二是在現代曾經對白云山進行的考古發現中,至今還沒發現西漢早期的遺址或墓葬; 三、雞籠崗 雞籠崗即現今燕塘一帶,這個位置也不可能是趙佗墓的所在位置。首先,此處的山崗十分低矮,與鑿山為陵的記載不符;其次,漢代墓葬?極少發現;最后,孫權也曾在這里大肆挖掘;
四、縣東北八里 據廣州著名的考古專家麥英豪先生當年考證,所謂的“縣東北八里?”,即現在的淘金?坑?包括橫枝崗、黃花崗、?永福路一帶?。?這里雖曾發掘出不少的漢代墓葬,但都是級別較低的臣民墓葬,且這一片的山崗低矮,可能性幾乎為零。 五、越秀山 據《?白云越秀二山?合志?》?記載?,作為白云山余脈,“?越秀山在會城北?,為省會主山?由白云山透巡而西?,跨郡而聳起?,東西延表三里?余?,為南武之鎮山,中?峰之正脈落于越王故宮?,上有越臺故址?。” 主峰越井崗海拔74.8米?,四周環繞有木殼岡?、?長腰岡?、?上山岡?、蟠龍岡?、?鯉魚?岡?、?象岡和圓炮臺等。且?史料上的馬鞍崗?、天井崗?、悟性寺?等?都隸屬越秀山?。 最為關鍵的,是據現已發現的南越國墓葬來看,其葬制多是?合族而葬?。既然二代南越王的陵墓在越秀山的象崗(現象崗與越秀山之間只有一條解放北路相隔)。那么,趙佗墓應該也在不遠處,即現今的越秀山。
排除法確定趙佗墓位置上了年紀的廣州人都聽過一句話: “越秀山早被挖空了。”說的是越秀山在上世紀各地修防空洞時的事。八十年代末,廣州越秀山的防空洞曾被用作商用,后因為存有防火隱患,沒過多久就關閉了。而現在有部分則被用作停車場對外開放,進出口的位置就在古城墻之下。 現在的越秀山即越秀公園,包括七個山崗和三個湖(東、南、北秀湖),占地共86萬平方米。主要圍繞著三個湖、越秀山體育場和中山紀念碑。 首先,越秀山的東秀湖、南秀湖和北秀湖都不大,推測趙佗墓可能在湖底,至少與鑿山為陵的記載不符,何況還是在湖底。這種推測首先可以排除。 其次,是現在的越秀山體育場。越秀山體育場的前身是上世紀二十年代位于該處的泥地足球場,舊稱觀音山足球場。1950年,廣州市政府考慮開展體育運動及公共社會活動需要場所,擬建帶看臺的大型體育場,但限于經濟條件而無法在平地上建設。 在現鎮海樓以南、中山紀念碑以東的的山谷、其盆地形狀與尺度接近大型體育場,在原有的泥地球場上改建而成。建成后南、北、西三面山坡改作看臺。這個位置本身就是個深陷下去的山谷,若從鎮海樓的方向望下去,整個球場如同一個大山谷。所以,現越秀山體育場,也不可能是趙佗墓的所在地。
最后,就是越秀山的中山紀念碑位置。越秀山的舊稱又名“觀音山”,因明朝永樂年間,在現中山紀念碑的位置上有一座萬壽寺,當時的都指揮使將其擴建并改名為“觀音閣”。至此,民間也稱越秀山為觀音山。 到了清代,平南王尚可喜又進行最后一次重修。1928年,觀音閣與后面神安臺(炮臺)一起被拆除,在原址上建起了現在的中山紀念碑。傳統的廣州中軸線,是指貫穿越秀山的“中山紀念碑”直到山下的“中山紀念堂”。 曾任廣州市文物考古隊隊長、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的黃淼章認為,從考古發現看,二代南越王墓在象崗,位于越秀山之右,剛好是穆位。因此,推測趙佗墓在越秀山,并且很可能就在越秀山的主峰越井崗—帶(即中山紀念碑所處位置附近)。 個人認為,這段話只說對了一半,趙佗在越秀山不假,但不會在主峰越井崗。雖然地理位置符合“鑿山為陵”的條件,也符合古風水的所謂布局。但是,若以普通人的思維來思考,要想找趙佗墓,首先想到的必定是主峰,更遑論是歷代的盜墓賊了。 另外,歷朝歷代不乏所謂的風水高手,如果仍依照風水那套東西,趙佗墓應該早被找到,而當年的孫權肯定也在此地嘗試過。這一點,恐怕趙佗早就料到了。 假設趙佗墓就在主峰,成了任誰都能猜得到的話,秘葬就變得全無意義。那么趙佗出葬當天自導自演的“輛車四門而出”,顯然是多此一舉了。而有專家更認為,當年修防空洞時,多處主要地點均已貫穿,趙佗墓應該不在越秀山。可是,越秀山里至少有一處地方不曾被挖。
趙佗墓或在此處廣州自古就有三江九龍聚明堂的說法。四面江水山脈匯聚廣州,是極佳的風水寶地。歷史上,秦始皇就曾派人到馬鞍崗鑿斷“龍氣”。 而最為著名的,是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登基后,聽說嶺南有龍脈復蘇之像。于是,建了鎮海樓鎮壓龍脈以保大明江山的傳說。而清代,更有“炮轟瘦狗嶺”的故事至今流傳。 越秀山上的鎮海樓,廣州人又稱為“五層樓”有“雄鎮海疆”之意。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歷史上曾五毀五建,現為廣州博物館。個人認為,越秀山唯一符合歷史記載的,只有鎮海樓所在位置。 其一是依山而鑿;其二與二代南越王墓相距不遠;其三避開主峰偏離風水所指位置達到秘葬的目的;其四處在所謂的“龍脈”之上。同時,民間傳說朱元璋鎮壓“龍脈”的說法有一定道理。按理說,鎮海樓修在主峰之上更為合理,可偏偏朱元璋挑選此地。 另外,修筑防空洞為防止地面沉降,危及鎮海樓,也必然會避開繞道而行。因此,南越王趙佗墓很大程度上會在越秀山鎮海樓下。 (以上觀點,純屬個人主觀推斷) |
|
來自: 仁和堂老軍醫 > 《四柱命理面相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