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急性甲狀腺炎 又稱de-Quervain甲狀腺炎 (系De Quervain于1904年首先描述) 肉芽腫甲狀腺炎 巨細胞性甲狀腺炎 一、流行病學 亞急性甲狀腺炎( 亞甲炎) 約占甲狀腺疾病的5%,以中年女性多見,男女患病比例為1 :3 ~6。 本病發病有季節性,夏季是其發病的高峰。病程的長短不一,可數周至半年以上,一般為2 ~3 個月,故稱亞急性甲狀腺炎[1]。 二、病因 一般認為與病毒感染有關 發病前通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史,發病常隨季節變動,發病率在夏季最高,與腸道病毒的感染發病高峰存在相關性。 患者血中存在病毒抗體如柯薩奇病毒抗體、腮腺炎病毒抗體以及流感病毒抗體等(抗體的效價滴度和病期一致)。 三、病理
切面可見到透明的膠質,其中有散在的灰色病灶,顯示膠質有不同程度的消失。 顯微鏡下見病灶部甲狀腺腺泡組織結構破壞為肉芽腫組織所代替,其中有大量慢性炎癥細胞、組織細胞和吞有膠質顆粒的多形核巨細胞形成,病變與結核結節相似,故有肉芽腫性或巨細胞性甲狀腺炎之稱。 肉芽腫:巨噬細胞及其演化的細胞局限性浸潤和增生所形成的境界清楚的結節狀病灶。 四、臨床表現 ![]() 早期---甲狀腺毒癥期 起病多急驟,呈發熱,伴以怕冷和全身乏力。最為特征性的表現是甲狀腺部位疼痛或壓痛,并常向頜下、耳后或頸部等處放射,吞咽時疼痛加重,甲狀腺病變范圍不一,可從一葉開始,以后擴大或轉移到另一葉,病變腺體腫大,堅硬,壓痛顯著。病變廣泛時,濾泡內甲狀腺激素以及非激素碘化蛋白質一時性大量釋放入血中,因而除感染的一般表現外,病后1周內多數患者尚可出現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的臨床表現。 中期---甲減期 中期當甲狀腺濾泡被破壞而致甲狀腺激素耗竭,甲狀腺濾泡細胞尚未修復前,血清甲狀腺激素濃度降至甲狀腺功能減退的水平,臨床上也可轉變為甲減。 恢復期 上述癥狀逐漸改善,甲狀腺腫或結節也漸消失,也有不少病例遺留小結節以后慢慢吸收。95%的患者甲狀腺功能恢復正常,但5%的患者可持續存在甲狀腺功能減退癥。僅2%的患者會復發亞急性甲狀腺炎。在輕或不典型病例中,甲狀腺僅略腫大,疼痛和壓痛也輕微,無發熱等全身癥狀,臨床上也未必有甲亢或甲減的表現。本病病程長短不一,可數周至半年以上,一般約2~3個月。 五、實驗室檢查 ![]() 早期血沉明顯增高,C反應蛋白濃度也有升高,白細胞計數正常或升高。血清甲狀腺激素(T3、T4)增高,T4與T3比值小于20,反映了甲狀腺內儲存激素比例。TSH降低,而甲狀腺攝碘率降至5%~10%以下,這一特征對診斷本病具有重要意義。抗甲狀腺過氧化物酶抗體(TPOAB),抗甲狀腺球蛋白抗體(TGAB)通常陰性或輕度升高。超聲波在其早期時,常能顯像出與壓痛部位一致的低回聲病灶。細針穿刺的細胞涂片可見巨核細胞和其他炎癥細胞。 六、診斷 ![]() 1、 患者如有發熱,短期內甲狀腺腫大伴單個或多個結節,觸之堅硬而顯著壓痛,臨床上可初步擬診為本病。 ![]() 2、 實驗室檢查早期血沉增高,白細胞正常或中度升高;血T3、T4增高,而血TSH降低;同時測定攝碘率可降至5%~10%以下。 ![]() 3、 但實驗室檢查結果常隨病期不同而有差別,上述表現在本病向甲減期過渡,以及后者趨向恢復的各個階段均有所不同。 ![]() 4、 血甲狀腺球蛋白初期也可升高,在恢復期常可正常但比甲狀腺激素恢復為晚。抗甲狀腺過氧化物酶抗體及抗甲狀腺球蛋白抗體陰性或輕度升高。超聲波檢查在診斷和判別其活動期時是一個較好的檢查方法。 七、鑒別診斷 ![]() 1.無痛性甲狀腺炎:可出現一過性甲亢癥狀,系甲狀腺激素自濾泡漏出所致類似于亞急性甲狀腺炎,但兩者病變性質不同,后者ESR正常,且一般具有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疾病的背景,故抗甲狀腺抗體明顯升高。 ![]() 2.結節性甲狀腺腫大伴結節急性出血:出血之結節常伴自發疼痛與觸痛,但病變以外的甲狀腺組織無疼痛,甲狀腺功能正常ESR也正常。 八、治療 ![]() 本病系自限性。治療以緩解癥狀為主。 ![]() 輕癥使用阿司匹林等非甾體類藥物足以控制癥狀。較重癥可使用糖皮質激素,如潑尼松20~40mg/d,以緩解癥狀,但激素并不能縮短其病程,因此癥狀一好轉,即可減量維持(10~20mg/d,4~6周),直至24小時攝碘率恢復正常。過早停藥癥狀可以復發,但重復用藥仍可有效。 ![]() β受體阻滯劑可控制甲亢癥狀,甲狀腺激素替代治療在甲狀腺功能減退使用可消除甲狀腺腫大和減輕甲狀腺包膜的張力,劑量可根據血T3、T4、TSH調整。 參考文獻: [1]陳灝珠,林果為,王吉耀. 實用內科學[M]. 第14 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 1233-1235. [2]李青麗,孫良閣,邵明瑋,等. 橋本甲狀腺炎合并亞急性甲狀腺炎20 例臨床分析[J]. 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14,30(6) :501- 502. [3]許瑞元、羅曉紅.無痛性甲狀腺炎25例臨床分析[J]臨床內科雜志2014.31(8):56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