屌絲逆襲這個詞相信大家都聽過,但一個屌絲能逆襲到位極人臣的地位更是少之又少,想想都感覺難比登天,可清朝重臣曾國藩就做到了。 此篇文章主要剖析曾國藩成名前的故事。 1.祖父曾玉屏 老曾家祖上五六百年間,連一個秀才都沒出過,這對于修家譜重官爵的中國人來說,真的算很少見的。幾十代人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這家族實屬普通至極。 曾國藩的爺爺曾玉屏年輕時整天游手好閑,不務正業,買匹好馬,穿著光鮮衣服,整天和京城里的浮浪子弟鬼混在一起,沆瀣一氣。 有一天在京城里喝完酒,無意中聽到一大爺把他拿來給孫子當反面教材,也不知怎么的就像腦子開光了一樣,從此變了一個人。 “自是終身未明而起”,昕宵行水,發誓要興家立業來著,奮斗了幾十年,還真給置了百來畝地,搖身一變成了當地的小地主了。 能一下子從一個好吃懶做慣了的浮浪子弟一下子悔悟過來,然后終身未明而起地干活,這也算是一個不小的奇跡,可見曾家人骨子里就有這股不怕吃苦的韌勁,當然這股不怕苦的韌勁也能從兒子曾麟書和孫子曾國藩身上體現出來。 曾玉屏知道一個家族要真正發達,必須家中要有讀書當官之人,而不是區區看有多少畝地,所以他開始不遺余力地培養兒子曾麟書和孫子曾國藩讀書考秀才,但是倆兒孫都太笨了。 2. 很笨的一對父子 曾國藩的父親曾麟書一共考了17次科舉,直至43歲才中了一個秀才。 天啊,這人得有多笨才會考17次,況且秀才是科舉制里最低一級的功名,死記硬背也不至于考17次吧,再者這人也忒有毅力了,當時的人最多考個三四次不中就放棄了,他能考17次,說明曾麟書骨子里有他老爹那股韌勁,這就是曾家人那股不信邪的勁,認定的事九頭牛都拉不回來。 關于曾國藩的笨,坊間流傳著一個典型的故事:說曾國藩從小非常刻苦,每天不背下一篇文章不睡覺。有天黃昏,他坐在書桌前背《岳陽樓記》,有一小偷,潛入他家,準備等這家人睡覺了然后偷東西,可沒想到的是小偷在房梁上睡了兩覺了,曾國藩還沒有背會,最后連小偷都背會了,小偷忍無可忍跳下房梁指著曾國藩破口大罵,然后對著曾國藩背了一遍《岳陽樓記》,給他羞辱了一番,遂一甩門,揚長而去。 雖然這只是個傳說,但也說明了曾國藩的確很笨,另一方面,他的確很用功。 曾麟書中秀才的這一年也是曾國藩第六次科考落第,這次的落第給了曾國藩的自尊心一記重擊。 曾國藩打小是個自尊心很強的人,多次的科考落第讓他從眾多的“童生”(未中秀才的讀書人)中脫穎而出,這讓他如芒刺背,如鯁在喉。 可這次的落第還讓他收到了最嚴重的的批評,他被學臺“懸牌批責”。 曾國藩的考卷被當成“反面典型”的范文,主考官批評此文是文理欠通的典型,就是道理沒講通的意思,科考中“文理欠通”的批評屬于“六等黜陟法”里最嚴重的的一等,被“懸牌批責”為“文理欠通”相當于被全省示眾,可想而知,這對一個自尊心極強的人來說是多么大的打擊。(當眾被批評的感覺非常不好受,獼猴桃君也經歷過) 曾國藩雖說受了很大的打擊,讓他抬不起頭,但他不像有些人受到一點挫折就頹廢萎靡或者要尋短見,相反,他是個極有骨氣的人,他立誓要挽回顏面,再次發奮,進擊第七次科考。 3. 第七次科考 其實經過了六次科考失利,他也意識到自己雖然有著極強的毅力,但是上天沒有給自己匹配一個聰明的頭腦,說白了就是天賦太差。 天賦差,但秀才還是要考啊,那怎么辦呢,那只能加倍努力地學唄。為了堅定自己的意志,曾國藩還特意為自己取了個號,叫“滌生”,取了袁了凡之言“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后種種,譬如今日生也”。 其實曾國藩屢次科考失敗,究其根源問題出在他父親曾麟書身上。曾國藩的學問大多是曾麟書教的,你想一下,一個自己考秀才考了17次才中的老師來教自己讀書,能好到哪兒去呢?(不管學什么,我們都應該找一個專業點的老師),曾麟書的教育方法還極其的笨,就四個字,死記硬背,這相當于把曾國藩的靈性給拘泥住了,所以曾國藩寫的文章都過于拘謹,缺乏大局觀和整體氣勢。(記住了,學東西不能只靠死記硬背) 經過了六次科考失利,曾國藩也反復反思查找失利的原因,最終也找到了問題所在,在文章的大局觀和整體氣勢上下足了功夫。 道光十三年(1833年)曾國藩終于考中秀才,時年23歲,老曾家這次終于揚眉吐氣了。 翌年,曾國藩又去參加了舉人考試,竟然一考即中,考舉人可不像考秀才那么簡單,當時的錄取率大概為八十比一,這歸功于曾國藩掌握了考試的訣竅,不再是死記硬背(讀書千萬不要死記硬背,謹記!謹記!) 中舉人的這一年,曾國藩趁熱打鐵,興興頭頭地赴京考進士去了。中進士可就比中彩票還難了,大清朝幾百萬讀書人,進士三年一考,一次錄取三四百人,有學者統計清朝進士的占比是百萬分至零點四八,這不光靠實力,還得靠運氣了。這一年曾國藩落第了。 曾國藩來來回回考了三次才高中進士,時年虛歲二十八。 中進士之后他又參加了一次選拔翰林的“朝考”,這次考試他發揮出色,被道光皇帝授予了翰林院庶吉士,從此打開了他的官場生涯,一個絕佳的起點。 4.樹立人生哲學 曾國藩說過類似的話,一個人可以失敗,但不能白白地失敗,要懂得從中汲取失敗經驗,重新站起來。 曾國藩花了九年才考取秀才,這中間經歷了多少冷眼與嘲笑只有他自己知道,貴在他有骨氣和毅力,當時的“懸牌批責”致使他化悲憤為力量,朝著自己的目標更加努力前進,這成了他命運的轉折點。 艱難的科舉之路多次讓他陷入泥淖之中,但也強化了他“愈挫愈勇”的性格特點,同時他還為自己樹立了“尚拙”(崇尚笨拙)的人生哲學,他認為,“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 “愈挫愈勇”的性格和“尚拙”的精神影響了他的一生,是他一生登峰造極的秘訣。 后面的文章將會講述曾國藩是多么屌絲的一個人,以及他如何把“愈挫愈勇”的人格魅力和“尚拙”的精神融入生活和帶兵打仗中,從而屌絲逆襲成功的故事。 第一次寫文章,大家幫我右下角點亮在看好嗎,謝謝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