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高某,男,61歲。1982年2月23日就診。患者于1969年因腰部外傷后,腰 骶疼痛不已,下肢麻木不仁,二便不能控制等癥狀反復發作,曾在北京、貴陽 等地醫院求治,診斷為“陳舊性腰椎壓縮性骨折并馬尾神經綜合征”,經用多種 方法治療后,其效不彰。來院時癥見:腰酸膝軟,溲清而數,淋漓不盡,大便稀 溏,便后不已,咳嚏失約,粘液不止,食納甚少,氣短乏力,畏寒肢玲,頭昏眼花,耳 聾耳嗚,舌淡、苔白滑,脈沉弱。 [治則]溫腎健脾。 [取穴]脾俞、腎俞、關元、章門為主,每日用2×20厘米無藥艾條作溫和灸20 分鐘;并佐以腕踝針下1~2針刺,留針30分鐘,針灸3次癥狀無甚轉機。4次 后大便前后粘液樣分泌物減少,余癥如前述;以后去腕踝針,每灸1次大便均 有轉干,分泌物日漸減少,尤以便后減少為顯。咳嗽、噴嚏也未遺出,小便次 數減少。納谷增進,飲水勿慮。施灸30次后二便正常,余癥均有不同程度減輕 或消失。為鞏固治療,續灸5次,追蹤觀察四周,癥無反復,于6月5日出院。(見 《中醫雜志》1982年第12期) [評析]此病從中醫學的觀點來看,與脾腎的關系較為密切,腎為先天之本,為胃 關,開竅二陰,主司二便。故有二便之開閉、皆腎臟所主之說。腎陽氣旺,上 可溫煦脾土以助運化水濕,下可溫煦膀胱以助氣化水液。倘腎陽不足,則命門 火衰,陰氣極盛,二便瀉而不已。脾為后天之本,脾陽健旺,則可運化水谷,清陽 升濁陰降,二便正常矣。總而言之,二便正常與否取決于腎陽之盛衰和脾氣之 健運。據“寒者熱之”的辨證大法予以施灸,理應收效。脾俞為臟腑經氣輸注 之處,章門乃脾之募穴,經氣匯集之所,俞募相配,健脾益氣則相得益彰。腎 俞、關元為陽氣化火之源,兩穴相配有培元固本、調氣助陽之功。上穴合用 能溫腎健脾,以治其本,并通過經絡,將旺盛的脾、腎之氣循經直達肛門、膀 胱,使其開合有度,以治其標。標本兼顧,疾病自然痊愈,(馬蔭篤) |
|
來自: 學中醫書館 > 《180.中醫治愈奇病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