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何為國學 中華民族千年傳承這種說法可分為義理之學,考據之學,辭章之學。說是民族血脈根本,也不為過,但不是立國根本。立國不一定有悠久綿長的文化,例如:元。元朝以武立國,研鐵鍛造技術等制造業,手工業,在當時世界基本上是最先進水平。 第二個問題:何為義理之學? 比如:道家:道可道,非常道。以陰制陽,以柔克剛。圣人不死,大盜不止。治國小鮮,民風諄諄。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括到后來發展的程朱理學陸王心學,都可以算是義理,指導人成長,做人做事。 第三個問題:何為考據之學 考即考察,先考察先代人的思想,自己心里有一個大致的判斷,然后付諸于實踐,或者貫徹世事觀察。發現某種規律或者相吻合的,去和文獻記載參考,或者寫出自己的見解。 辭章之學 顧名思義文辭章法,句讀對仗,平仄分明,通俗一點,高考作文。 在傳統中斷數十年后,人們對國學的理解也較膚淺,上世紀中國傳統文化還非常強大,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方式本來就已經非常“國學”了,跟知識分子倡導的國學也沒多大關系。那一段時期,是由一批真正的國學大師提倡的。這些人從小家學淵源深厚,個人信仰堅定,面對歐風美雨,他們一方面以筆墨來捍衛國學的價值信念,另一方面更以自身的人格示范證明國學的永恒價值。也就像原老師說的,心境、人格,或者用儒家的話修身。因為,國學完全可以被當做工具,比如穩定社會、促進經濟發展、官場權謀。因為在老早以前,我們的古人們根本不會把自己所作的學問稱作國學,直稱其為儒學、道學、理學、心學、佛學、玄學、子學等。它們適用于全天下,豈能限定于一國?“國學”作為一國固有之學問,究竟包含哪些內容,實在是各說各話,無法統一。比如,最典型的以儒家為中心,在地方開設類似國學班這樣的,誦讀經典,然后,就像你我之見,認為,諸子百家皆可稱為國學。再者,就是民間大雜燴,把國學當做傳統文化的同義詞諸如詩詞歌賦、琴棋書畫、氣功太極、茶道飲食、戲曲舞蹈、中醫科技等等,凡是中國古代的文化,統統叫做國學,成了一個無所不包的大籮筐。 |
|
來自: 舒寒 > 《舒寒々杳杳飛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