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86年春,時年61歲的陸游奉詔入京,接受嚴州知州的職務。赴任前,須先到臨安覲見皇帝。陸游住在西湖邊上的客棧里聽候召見,百無聊賴之際,他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詩作。 這人間世態越發的炎涼了! 誰又令我乘馬來到京都沾染這繁華呢?詩人一夜未眠,小樓之上,聽春雨淅淅瀝瀝。清早,深幽的小巷里忽傳來賣杏花的吆喝聲聲。 鋪開紙張閑適地寫著草書,在小雨初晴的窗邊細細煮水、沏茶。不要嘆息那京都的塵土會沾染潔白的衣衫哪,清明時節還來得及回到鏡湖邊的山陰故家。 在這明艷的春光里,詩人品茗清茶,寫草書作消遣。極閑適恬淡的境界,背后卻是詩人多事之秋卻只能消磨時光的牢騷與感慨。 詩人于是再也按捺不住心頭的怨憤,寫下了結尾兩句——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清明不遠了,我還是及早回家吧!所謂的人間天堂,帶給我的卻只有惆悵。 但他終于沒有回去,畢生不忘的國恨不允許,畢生牽念的中原故土也不允許。 嚴州知州任上,他堅持抗金,并以詩文抒懷,終于又被以“嘲詠風月”的罪名罷官。
那綿綿的“杏花春雨”,終于發展成了“鐵馬冰河入夢來”的疾風驟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