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最重要的東西是雙腳。 廢話! 是的,當然是廢話,但是新驢在步道上,往往會把注意力集中在享受徒步的樂趣上,卻忽略了對雙腳應有的保養。而一旦腳上起了水泡,即使是一個小泡,也會影響你每一步的感覺,興致自然也就大打折扣。所以戶外徒步,保護雙腳不起泡至關重要。 水泡是怎么形成的 醫學上,水泡的產生是由于皮膚受損,在皮膚表層和皮下組織之間聚積了體液,一般是清晰的血清或血漿,偶爾也會聚積一些血液(血泡)。 腳跟腱水泡 步行時,鞋和腳在同一位置不斷的反復摩擦而發熱,在汗水的幫助下,就很容易在熱點起水泡。所以,減少摩擦和汗水是防止水泡最主要的手段。 腳趾水泡 怎樣預防水泡之一:裝備 預防水泡首先要準備合適的裝備。 合適的鞋(Shoes) 鞋首先要合腳,否則不用長途出行,日常步行也都能磨出水泡。鞋太小或太大,過緊或過松,都會導致摩擦。不過,遠距離徒步,腳會腫大,選鞋時我用的是“拇指律”,即鞋內腳趾前仍保留一拇指寬度的空間。 合腳的前提下,應盡量選擇較輕的徒步鞋。如果線路不是冬季、雪地、高原之類,或者步道沒有鋪滿硌腳的碎石,越野跑鞋一般是最佳的選擇。越野跑鞋輕便、靈活、舒適、便宜,雖然不防水,但是透濕性強,能較快排散腳上的汗水。 越野跑鞋 部分型號的越野跑鞋號稱無需磨合,不過多日線路出發前,最好還是換上鞋適應幾天,尤其是新鞋。背著包、穿著鞋,在健身房的跑步機上走,也許看上去古里古怪,但有助于磨合鞋和腳,讓皮膚更堅強些,更早進入狀態。 合適的襪子(Socks) 襪子也同樣關鍵。和其他戶外衣物一樣,襪子也要首先避免純棉的面料。純棉吸汗但不透濕,運動會很快導致鞋里濕漉漉,反而更容易造成水泡。 羊毛,尤其是美利奴羊毛,是徒步襪最好的天然面料。羊毛細密柔軟、舒適保暖,最重要的是擅長調節溫度,透濕性強,能迅速將汗水從皮膚吸走排出,而且天然抗菌,一雙襪子穿幾天不洗也不會有味。 不過美利奴羊毛制品價格較貴,易皺易縮水易起毛球,需要精心養護,有的人還對其過敏。另一個不錯的選擇是透濕、快干的滌綸(人造纖維)面料,如COOLMAX等。實際體驗中,COOLMAX的透濕和快干效果于美利奴羊毛不相上下,而且更結實耐用,但遇水后保溫性能會下降,并且不具備天然抗菌性。 腳汗較多的驢友可以嘗試在美利奴羊毛襪里再穿一層較薄的滌綸襯襪(Liner Socks),能有效的減輕腳和鞋之間的摩擦,而且也不會感覺過熱。 襯襪 腳趾間的摩擦也很容易生成水泡,一雙五趾襪(Toe Socks)可以隔離腳趾,能避免趾間摩擦,保持趾間干爽,杜絕水泡。穿五趾襪有點兒麻煩,要費點兒勁把腳趾和襪子對齊,每個腳趾縫拉緊,否則可能反而會增大趾間摩擦。剛穿五趾襪也許不大習慣,不過頂多一天也就能適應了。 五趾襪 綁腿(Gaiters) 在野外徒步,石子、砂礫、草根、樹葉、小枝杈之類零碎很容易鉆進鞋里,如果沒有及時發現,盡快處理,很快就會磨出泡來。一雙徒步綁腿封住鞋口,可以有效地阻擋小顆粒進入。 三季綁腳 其實,看了上圖就知道,叫“綁腳”甚至“綁踝”比叫“綁腿”更確切一些。無論是中文“綁腿”還是英文“Gaiters”,都容易和長筒的雪地綁腿混淆,購買的時候要稍加注意。 雪地綁腿 怎樣預防水泡之二:技巧 單有合適的裝備,徒步不講究技巧,腳上還是有可能起泡。 系鞋帶(Shoelace) 系鞋帶講究中庸之道,不緊不松。太緊,會阻礙血液循環;太松,腳會在鞋里打滑,或者說,摩擦。鞋帶的系法多種多樣,應根據自己的腳形找出最合適的方式。 剪腳趾甲(Toenail) 下坡時,腳在慣性作用下會自然向前頂,如果你的鞋里沒有足夠的空間,又留著過長的趾甲,嗯,結果可想而知。中、短距離的多日線路,出行前,先修剪趾甲,而數周和數月的長距離穿越,應隨身帶一把有指甲鉗的多功能刀。 多功能刀 鍛煉雙腳(Train Your Feet) 平時不經常步行,腳上的皮膚也就比較嫩,猛的走個十幾、二十里路,自然容易起泡。平日里少開車多走路,腳上的皮膚與鞋襪間的摩擦多了,也會逐漸變得更強壯厚實,也就更難起泡。 歇口氣(Take a Breather) 在步道上,利用午飯、濾水之類休息時間,把鞋、襪脫下來,放松一下雙腳。這不僅有助于雙腳恢復力量、發散汗水,還可以趁這個時間檢查一下是否已經有了熱點,以便及時處理。 換一套襪子(Change Socks) 腳汗較多的驢友可以嘗試多備一套走路的襪子,半途休息時換一下,把濕襪掛在背包外晾著,只要不是陰雨天,一般到了露營地也就干了。睡前再換上一雙保暖的襪子,把第二套濕襪掛起來晾一晚,第二天出發時,又有兩套干爽的走路的襪子了。 怎樣預防水泡之三:護膚品 對于絕大多數背包客來說,依照上面的幾條原則應該足夠避免腳上起泡,如果仍不放心的話,也許可以試試些護膚產品。 爽腳粉、潤滑劑、止汗劑(Foot Powder/Lubricant/Antiperspirant) 在腳上均勻的撒一層爽腳粉,或者噴一些止汗露,可以保持腳部干燥;而薄薄地敷一層凡士林(Vaseline),不僅能止汗,還有潤滑功能,都能減少摩擦,預防水泡。 不過,使用護膚品是萬不得已的無奈之舉,有幾個明顯的缺點。首先,護膚品最終會被吸收,失去效果,要不斷的重新撒、噴、敷,會破壞行進節奏。第二,如果依賴這類消耗品,就要攜帶相應的包裝盒,增加了負重。另外,粉與汗水有可能會渾成小漿糊塊,反而造成摩擦,出發前最好先抽時間先嘗試一下。而凡士林等潤滑劑則很容易滲入、黏在襪子的毛線里面,再次換襪子的時候或許會覺得不舒服。 總之,能不用就不用。 怎樣處理熱點 一旦感覺腳上有熱點、疼痛或其他不適,立刻停步,及時處理。這非常重要,拖延只能讓你后悔莫及。 老驢們會介紹用結實的管道寬膠布(Duct Tape)貼在熱點上,防止進一步摩擦。DT是驢友背包里常備的工具,除了用來修補帳篷、背包、外套、雨披之類,還有很多其他用途,但用來覆蓋創口卻并不好。因為DT不透氣,汗水排不出去,會導致覆蓋處的皮膚變得更軟而更容易起泡,汗濕下也更容易失去黏力而變松,不僅起不到保護作用,甚至還可能造成新的摩擦點。 管道寬膠布(Duct Tape) 更合適的用品是運動膠布(Leukotape P),因其具有良好的透氣性,能夠發散汗水,所以也不容易脫落。剪一截收在急救袋里,不僅可以用來貼熱點,也可以替代創可貼來貼傷口。 運動膠帶(Leukotape P)
怎樣處理水泡 水泡通常可以對其下面的組織形成緩沖作用,以免受到更多的損害,也能幫助傷口盡快痊愈。平時,小水泡甚至可以不用處理就能自行消退,待新皮膚長出來后,老皮膚會自動脫落。但是在步道上,如果不及時進行處理,則可能越變越大,越來越疼。 一旦發現了水泡,不要輕易挑破,水泡下的皮膚細嫩脆弱,容易受到感染,進而發展成膿腫。可以先用一層(最好兩層)醫用紗布覆蓋在水泡上,然后再貼上醫用膠帶,這樣可以保護水泡表面不再繼續遭受摩擦,而在揭下膠帶時,也不會因為黏在水泡上而將其拉破。 鼴鼠皮(Moleskin)是戶外圈常見的水泡專用貼,其實一面是一層棉織物,另一面是粘膠,和家具腳墊一個意思。用的時候,在中間剪一個比水泡稍大的圈,把圈套在水泡上粘好,這樣就把水泡四周墊了起來,一層不夠還可以再加,最終是要水泡不再遭受摩擦且還能繼續透氣。不過實際用起來,并不如醫用膠帶方便、牢固,大多數老驢已轉向使用醫用膠帶了。 Moleskin圈 如果感覺水泡過大或即將破裂,那么還是戳破更好——在一個受控環境下,可以將感染的可能性降到最低。準備好針、酒精片、碘伏片、紗布和醫用膠帶等工具,如下操作。
總結 腳上起水泡在戶外很常見,但只要依照正確的方式,預防和處理都不是問題。 |
|
來自: 袁承志dtau70na > 《戶外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