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貴州省特色雜糧綠色增產增效技術示范現場觀摩團來到貴州省安龍縣灑雨鎮的薏仁基地,這里的薏仁豐產,有的田里薏仁畝產量預計達到約400公斤。據介紹,通過大力推進綠色增產增效技術,今年安龍縣薏仁種植規范化程度和田間管理水平有較大的提高,薏仁的品質安全更有保障,畝產量較去年同比增長5%以上,薏仁的生產成本和綜合效益都有明顯提高。 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我國雜糧迎來難得的發展機遇。過去,我國主抓大宗糧食生產,存在片面追求糧食高產的現象,2016年一號文件提出優化農業結構和區域布局,要大力發展特色經濟林、優質特色雜糧等特色產業。優質特色雜糧成為種植業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實施“調結構、轉方式、促升級”戰略的重要替代作物,是改善我國居民膳食結構的重要口糧品種。貴州雜糧具有明顯品種、品質優勢,現正緊抓結構改革的契機,大力實施綠色增產增效技術,努力提升特色雜糧的生產能力和綜合效益。 貴州雜糧種植歷史悠久,種質資源豐富,其中,薏仁、苦蕎、酒用高粱、蕓豆、芭蕉芋等是貴州優勢特色雜糧作物。目前貴州雜糧初具規模,2015年貴州主要特色雜糧種植面積達463萬畝,總產量達79.06萬噸,2016年全省薏苡種植面積預計可達71萬畝。目前全省薏苡種植面積、產量均居全國*,現已成為全國及周邊國家*的薏仁種植、加工集聚區和產品集散地。貴州薏仁的蛋白質、氨基酸、鐵、鋅等含量均高于全國各地栽培品種,丙酮提取物得率9.71%,為全國*,脂肪酸成分有10種,具有很大的營養價值與藥用價值。貴州是世界蕎麥起源中心之一,其蛋白質含量*為9.89%,脂肪含量為2.60%,含有19種氨基酸,尤其富含生物類黃酮(蘆丁)、槲皮素等生物活性物質,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和特殊的保健作用。此外,蕓豆、紅稗、糯小米等雜糧也別具地方風味,貴州發展特色雜糧產業具有獨特的優勢和突出特點。 目前,貴州有適宜特色雜糧食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的自然條件,初步實現了加工企業的集群。貴州薏仁加工量占全國加工量的七成,現有薏仁加工企業400余家,注冊資金1000萬元以上的企業有19家,主要集聚在黔西南州、安順市;苦蕎加工企業約30-40家,主要集中在六盤水、畢節、威寧;芭蕉芋加工企業有1000余家,主要集中在黔西南地區。 雜糧的種植基地是雜糧食品加工產業鏈上的“*車間”,推廣雜糧綠色增產增效技術,就是保證“*車間”的原料品質安全和產量充足,對促進雜糧產業化的發展可謂意義深遠。貴州省農委總農藝師黃俊明在貴州省特色雜糧綠色增產增效技術示范現場觀摩會上說,做好貴州雜糧,應以“綠色、優質、高產、高效、安全”為主攻方向,壯大特色雜糧產業規模,“抓市場、抓銷售、抓品牌”,全面提升優勢特色雜糧產業,首先要通過推廣綠色增產增效技術,實現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良制配套,推進農科教結合、產學研協作,推進產銷銜接,延伸產業鏈條,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綠色增產增效技術的核心是“綠色”,需要以科技為支撐,一方面選擇符合無公害或綠色、有機認證標準的區域,全面實行無公害栽培,推進綠色、有機栽培,在品種、施肥上統一,對病蟲害進行綠色防控,標準化種植;另一方面,通過科研加快貴州特色雜糧的地方品種提純復壯和新品種選育,不斷完善特色雜糧綠色增產增效的栽培技術體系,開展綜合加工技術攻關,提高特色雜糧加工利用水平,延長產業鏈提高經濟效益。 目前,貴州特色雜糧綠色增產增效關鍵技術以綠色發展為主基調。以貴州省安龍縣薏仁為例,該縣今年主要選用高產優質品種黔薏2號,興仁小粒白殼等品種,統一播種、統一種植和施肥,統一病蟲害防治,安裝太陽能殺蟲燈,物理方法除草,選擇適期收獲。為了增加經濟效益,該縣薏仁與黃豆套種,專家現場指導測產,毛豆畝產698.63公斤。自測產驗收,畝產586.4公斤,薏仁預計畝產400公斤左右。取得黃豆薏仁雙豐收效果。 綠色增產增效技術為雜糧食品原料的品質安全和產量供給提供了保障,為貴州雜糧的產業化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也給雜糧產業的投資者帶來信心。今年8月26日,就在推行綠色增產增效技術獲得可喜成績的貴州省安龍縣,我國知名企業——天士力控股集團以及貴州張氏集團,與貴州匯珠薏仁集團成功簽約,天士力控股集團和貴州張氏集團投資7000萬元,與貴州匯珠薏仁集團攜手合力打造薏仁產業“航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