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遁者 地球還是那個地球,人類卻早已不是那個人類了。當然很多人會說,地球其實也不是那個地球了。但其實放到更大的尺度下,地球還是那個地球。而人類從海洋中誕生,到走上陸地,再到直立行走,變化太大了。每一個人,無論他讀過書沒有,他的一生中都會問一次:“我的命運會是什么樣?人類最終將走向哪里?” 每當有重大災難發生的時候,人類對于自身命運的發問次數會增加。最近幾天中國武漢發生的新型冠狀肺炎就引起人們廣泛地擔憂,人人團結,在家自我隔離,以預防疫情擴散。無獨有偶,美國前不久也暴發40年來最致命流感,新聞報道已有6600人死亡,超1300萬人感染。拋開這些廣為人知的事件,你還會發現很多生活變化。比如20年前,你見過誰家里裝有凈水機?而現在呢?再比如20年前,你周圍有人因癌癥而死嗎?而現在呢?我的親戚里有因癌癥死亡的,我朋友的母親也是因為癌癥去世的。 回顧歷史,1918西班牙大流感事件很多人已經忘了,但當時在全世界造成約10億人感染,近4000萬人死亡,可怕嗎?倫敦煙霧事件也過去很久了,兩個月內喪生8千多人。我現在住在西安,我時常能想起西安有一次類似這樣的煙霧事件。我記得非常清楚,我正好和朋友吃完飯,時間已經很晚了。我出去之后吃了一驚,眼前白茫茫一片,能見度不足10米。停在路邊的車蓋上,落滿了像灰塵一樣的東西。 我們現在可以躲在家里防御疫情,但我們需要喝水,呼吸空氣。總有一天我們會無處可躲。很多人會把這個稱之為“第六次生物大滅絕”。給大家看一下百科詞條是怎么介紹第六次生物大滅絕: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是現代人類真正經歷的第一次物種大滅絕。在地質史上,由于地質變化和大災難,生物經歷過5次自然大滅絕。現在由于人類活動造成的影響,物種滅絕速度比自然滅絕速度快了1000倍,地球正在進入第六次大滅絕時期。 具體表現為:植物生存環境被破壞、氣候變化、病毒肆虐、自然資源過度使用和污染等因素,造成許多物種滅絕或瀕臨滅絕。到21世紀末,預計全球變暖會導致1/2的植物面臨生存威脅,超過2/3的維管植物可能完全消失。專家警示,人類應盡快認識到這一現狀,面對可能來臨的第六次物種大滅絕,采取保護措施保護物種多樣性,減少有害物質的排放,避免人類受到自然災害的侵擾。甚至有國外學者認為,當代生物物種的滅絕速度比自然滅絕的速度要快1000倍。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04年物種紅色名錄中包括15589個物種受到滅絕威脅,這其中包括12%的鳥類、23%的獸類、32%的兩棲類、25%的裸子植物、52%的蘇鐵類和42%的龜鱉類。 總之自寒武紀以來,明顯的生物滅絕事件發生了15次。其中重大集群滅絕有5次。科學家一直在研究滅絕的起因和規律,并提出了多種解釋,比如隕星撞擊、宇宙射線變強、火山噴發、氣候變化、大氣成分變化、海洋鹽度變化、地磁變化等。以前的生物大滅絕都屬于自然災害,但這第六次是有人為因素的。“我們正在經歷的生物滅絕比地球生命史上其它滅絕事件更為惡劣。”有專家這樣說。 有一位獨立學者叫王東岳,他提出一種理論叫“等弱遞償理論”。他認為,愈原始愈簡單的物類其存在度愈高,愈后衍愈復雜的物類其存在度愈低,并且存在度呈一個遞減趨勢。 隨著存在度的遞減,后衍物種為了保證自身能夠穩定衍存,就會相應地增加和發展自己續存的能力及結構屬性,這種現象就是“代償”。這個理論模型把物質的演變運動放在了可以定量考查的基礎上,并化解了既往進化論的深層困惑:即在宇宙演運的進化過程中,為什么愈高級的物種,雖然它們的生存技巧越來越高強(亦即“衍存屬性”越來越繁華),卻不能改變它們的存在效力越來越衰微的總體趨勢。 很多讀者問過我關于這個理論的看法,我都說你一定要去讀,因為王東岳先生的思維與眾不同,該理論思想也新穎,先不去探究理論的對錯,對讀者而言,一定會是一種啟發。我自己也在網上看過他的視頻,無論是學識還是口才,都是我背所不能及的。 等弱遞償理論符合生物滅絕【存在度】這種趨勢的的描述,但不算是嚴格的科學理論。用老百姓更能聽的懂得話來說,生物滅絕這件事,永遠是“大的”滅絕幾率大。天塌下來有個子高的頂著,誰讓你長的高,長的大呢?地震了,先壓死的一定是住在樓房里的人,而不是住在森林里的熊,更不可能是水里的魚。這個道理簡單。不能說我們不能改變存在效力越來越衰微的總體趨勢。 講到這里,可以對前面的內容,先做一個總結。很明顯前五次物種大滅絕人類的參與度并不高,那個時候的人類是什么樣子,我們都還在追溯。所以說有沒有人類,物種滅絕都在進行。但有了人類之后,人類活動所爆發的能量,超乎我們的想象了。尤其是近200年的發展,用日新月異來形容不為過。這確實會加速地球環境的變化,從而導致一系列災難的發生。 接下來你看一下標題《生命將走向哪里》,很明顯,我們指的生命是地球上的生命。那么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地球的命運,就是人類的命運。那么生命將走向哪里的問題,就轉變為地球的生命將走向哪里。如果要討論更廣空間中生命的存在度,就要考慮到宇宙的生命將走向哪里。 地球是行星,自然有它的生命周期。也就是它終將會死亡,那么存在于地球上的生命,自然也難逃死亡的命運。而且通常來說,確如等弱遞償理論而言,人類一定是最先滅亡的。但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人類所得到的“遞償”能力,足以使他們離開地球,找到新的家園。這樣其實就是改變了人類存在效力越來越衰微的總體趨勢。 這個時候你應該要想到一個物理詞:熵。從大的視眼來說,我的觀點是宇宙是無限的,也就是一個非封閉的系統不會達到熵寂狀態。那就意味著宇宙本身是一個“永動機”,它始終存在著能量交互,也就是始終是熱乎乎的,有活力的。 而對于地球而言,我們可以把它看作一個半封閉或封閉的系統。那么地球環境的能量的交互,一定是一個熵增過程。包括人類從海中誕生到直立行走,到今天,也是一個熵增過程。 對于現在而言,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各種污染交互就像“催化劑”一樣,使得人類居住的環境“熵增”加劇,各種不適應情況頻繁出現。因為熵增過程是一個自發的由有序向無序發展的過程。這自然會降低地球本身的“活力”,從而降低了人類生存的存在效力。而且人類本身很危險,各個國家的原子彈爆炸,足以毀了我們。我們不排除出現一個瘋子的可能,但我們也不能低估我們制止瘋子瘋狂行為的能力。 人類一定會滅絕,是因為我不相信我們每次都是幸運的。正如恐龍,大概也不會想到自己會滅絕。但我不大相信,人類會在地球上滅絕。以人類現在的發展速度,也許在我有生之年,就能看到有人走出了地球,在另一個星球上存活了,比如火星上。 甚至500年后,人類又在另一個,我不知道名字的星球上定居了。抑或者是外星人出現,有了新的交互和道路。生命的存在是復雜的,也是具有矛盾性的。那么就一定是有利有弊。 蟑螂再厲害,沒有人類,到不了火星。這就是我為什么相信人類的原因。因為歷史的發展告訴我們,還有更多的奇跡和不能想象的事物會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 但我們應該明白,多樣化是保持活力重要因素。即使我們有能力在地球死亡或者太陽系死亡之時離開,也應該在更早的時候,保護好我們的地球家園。地球平均氣溫再提升2攝氏度,會發生什么災難,絕對是我們無法想象,無法承受的。保護環境,維持好地球能量自我循環,自我凈化的能力,是我們刻不容緩的責任。不要太樂觀,不要太盲目,因為地球只有一個。 我們領導人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認識,顯然是走在了時代的前沿。人類這種生物終將滅絕,但我相信那是一兆億億年以后的事情了。有時候死不是一件悲哀的事情,因為有了死,我們才知道生的意義。一切生命如果都是永恒不死的話,那也是一種災難! 摘自獨立學者,科普作家,藝術家靈遁者科普書籍《探索生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