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拼音C)第九篇

     祝希鵬 2020-02-15

    喘證

    證名。簡稱喘,亦名喘逆、喘促、喘息。以呼吸急促為臨床主癥,其發病與肺腎關系密切,蓋“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肺主出氣,腎主納氣,陰陽相交,呼吸乃和。若出納升降失常,斯喘作焉。”(見《類證治裁·喘證論治》)。喘證頗多危急病情,須辨證精確,治療及時。大要分為實喘與虛喘兩大類。實喘的基本病理屬于“清濁相干,氣亂于肺。”(見《靈樞·五亂》)如外感六淫,水飲痰濁壅阻于肺,使肺氣失于宣降,此為實喘。稟賦虛弱或元氣虧損,使“肺主氣”的功能明顯削弱,以致腎不納氣,則為虛喘。實喘以祛除病邪為大法,虛喘當補元攝納為主。不少患者,久病喘證,元氣已損,兼有病邪(痰濁、水飲、氣壅)者,屬于虛實夾雜之證,治宜兼用扶正與祛邪二法,通常在發病時,先以祛邪為主;邪去大半,則以扶正法為主。喘證發作,每兼咳嗽,亦須喘、咳同治。如喘而聲高氣粗,喉中痰鳴,聲如拽鋸者,稱之為哮喘,簡稱為哮。喘證治法,可參見喘條。除藥物治療外,亦可配合針、灸、外治和藥物穴位電離子透入法。至于虛喘、實喘,又可因為病因、證候、體質等不同情況而分為多種證型。詳參有關條目。

    一種治法。民間行醫的走方醫將藥性下行的藥物稱為串藥,使用患藥的治療方法叫串。串藥多具有瀉下作用。例如牽牛串治積氣成聚,用黑牽牛末為丸,陳皮、生姜煎湯送下。清·趙學敏《串雅內編》、《串雅外編》匯集了走方醫的醫術方藥,并以“串”為書名。

    串疽

    病名。癰疽之發于胸壁而游串者。出《醫宗金鑒》卷六十二。又名老鼠鉆,游走血脾癰(均見《證治準繩·外科》)。多因七情郁結。積憤而成火毒,遇氣血虛而發。初起多見于胸脅,證見漫腫,肌膚皮色正常,無頂無頭。其發多先見一處,漸有鄰近者發至二、三處者,或見擴散纏綿于一者。若成膿潰破,其間多相互串通,疼痛多牽脅引背,病勢日重。治宜清熱解毒,或補益氣血。內服于早期可選黃連解毒湯,或仙方活命飲加理氣之藥,或按證選用紫金丹。若體尚健壯者,可考慮用一粒金丹;若老弱氣血虛者,則應選用黃芪木香散補托之。其瘡面紅活者,治同外癰;若膿稀久治不愈者,治參流痰之類。本病相當于胸壁結核病,或為肋骨結核病等。

    串臀漏

    病名。肛門漏管之串及于臀部者。《外科大成》卷二:“串臀漏……若皮硬色黑,必內有重管。”即復雜性肛漏。

    病名。皮膚感染與肌膚創傷等之總稱。出《素問·至真要大論》:“諸痛癢瘡,皆屬于心。”《素問·五常政大論》:“故適寒涼者脹之,溫熱者瘡,下之則脹已,汗之則瘡已。”

    ①瘡瘍之簡稱。《外科啟玄》卷一:“夫瘡瘍者,乃瘡之總名也。”

    ②泛指皮肉外傷而言。《外科啟玄》卷一:“瘡者傷也。肌肉腐壞痛癢,苦楚傷爛而成,故名瘡也”。如金刃所傷之刀瘡、金瘡即是。

    ③一切癰疽、皮膚病的通稱。《外科啟玄》卷一:“瘡之一字,所包括者廣矣。雖有癰、疽、疔、癤、瘰疬、疥、癬、疳、毒、痘、疹等分,其名一止大概而言是也。”

    瘡閉咳嗽

    病名。由瘡瘍蘊毒,內攻于肺所致的咳嗽。《雜癥會心錄》卷上:“瘡閉咳嗽,皮毛之毒內攻肺臟,肺受毒害也。”證見外瘡雖沒,而內毒更烈,通身肌肉浮腫,咳嗽喘促,胸滿壅塞,不能平臥,痰鳴鼻動,小便短少。急宜救肺,兼以解毒,加入鮮發之物托毒外出,用保金宣毒飲等。參見咳嗽條。

    瘡痘入目

    病名。指痘瘡之毒誤入眼內而生眼疾者。見明·倪維德《原機啟微》。即痘瘡入眼。證治可參見該條。

    瘡惡肉

    證名。指瘡瘍周圍異常增生之生肉芽組織。《諸病源候論》卷三十五:“諸瘡之癰疽,……久不瘥者,多生惡肉,四邊突起。而好肉不生,此由毒熱未盡,經絡尚壅,血氣不到故也。”參見胬肉條。

    瘡家

    ①指久患瘡瘍者。瘡家忌用汗法。《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瘡家身雖痛,不可發汗,汗出則痙。”

    ②瘡,通創。指創傷失血者。其臨床治療亦不宜發汗。

    瘡痂

    見《痘科類編釋意》。即痘痂。詳該條。

    瘡口不合

    病證名。指瘡瘍潰后久不斂口。見《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一。多因正虛邪戀所致。證見膿水清稀,脈虛神疲者,治宜補益氣血,可用八珍湯;如形瘦色悴,口干咽燥,舌紅脈數者,應滋補肝腎,以六味地黃丸加減;若瘡口肉色晦暗,肢冷自汗,脈細微,舌淡苔薄者,宜用桂附八味丸培補腎陽;若見脾胃虛弱,食欲欠佳者,可用四君子湯健脾養胃;若瘡口膿血將盡,腐肉已脫,治宜生肌收口,外敷用藥亦應審辨傷口,分別使用去腐、去腐生肌、生肌等不同藥貼。如紅升丹、白降丹、生肌散、八寶丹等。

    瘡癆

    病名。

    ①出《外科真詮》卷上。即蜣螂蛀。類似指骨結核。參見蜣螂蛀條。

    ②指因久患瘡瘍致使人體正氣虛衰,出現癆損癥狀者,俗名瘡癆。

    瘡瘍

    病名。出《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炎火行,大暑至……故民病少氣,瘡瘍癰腫。”“四之氣,寒雨降……癰腫瘡瘍瘧寒之疾”。古代用以泛指多種外科疾患。后世將外科分為瘡瘍與雜證兩大類。多由毒邪內侵,邪熱灼血,以致氣血凝滯而成。瘡瘍包括了體表上的腫瘍及潰瘍、癰、疽、疔瘡、癤腫、流注、流痰、瘰疬及有關皮膚病的內容。證治詳見各條。

    瘡瘍辨半陰半陽證

    指辨識瘡瘍之屬于半陰半陽證者。見《外科正宗》卷一。該證的特點為:瘡瘍漫腫不高,似陽證而又不甚焮熱腫痛,似陰證而又不甚木硬平塌;微紅微熱,似冷而非冷,不腫而實;似熱而非熱,雖腫而實虛,痛而無膿,腫不易消,不易潰膿;潰膿后仍痛,瘡口閉合遲緩。治療中若陽證漸增,則預后尚佳;如陰證漸增,則屬難治。調治此證應爭取從陰轉陽,防止陽證轉陰。

    瘡瘍辨表里

    瘡瘍診法之一。見《外科樞要》卷中。《外科啟玄》卷三:“夫瘡之始生,有表復有里,表里相兼,當診其脈,浮沉之間,別其表里之虛實。有表多而里少;有里多而表少,以防風通圣散、千金漏蘆湯內,當消息表里多少,而藥亦隨之表里多少加減得宜。”

    瘡瘍辨經絡

    瘡瘍診法之一。見《外科啟玄》卷一。該診法根據所患瘡瘍的部位及經絡在人體的循行分布,來推斷瘡瘍屬何經絡,以便分經用藥。如陽明經多氣少血,如瘡生手、足陽明經部位,則易收口;太陽、厥陰經多血少氣,如瘡生手、足太陽經和厥陰經部位,則易下陷,治療時應注意托里;少陽、少陰及太陰經多氣少血,如瘡生于手、足少陽、少陰、及太陰經部位上,不易收口,應著重補陰養血。瘡瘍診治中辨經絡有一定的臨床意義,如在治療時可根據瘡瘍所屬經絡選用適當的引經藥,使藥力直達病所,以提高療效。詳見瘡瘍隨經用藥條。

    瘡瘍辨脈

    瘡瘍診法之一。指辨瘡瘍時出現的各種脈象。論述瘡瘍脈診較詳細者應推元·齊德之《外科精義》及明·王肯堂《證治準繩·瘍醫》。歸納瘍科脈象有:浮、沉、遲、數、滑、澀、大、小、洪、弱、微、伏、緩、緊、牢、芤、弦、短、散、虛、實、細、促、結、代等二十五種,以前八種為常見。浮脈:未潰見之為表證,潰后見之為氣泄;沉脈:未潰見之為邪氣深,潰后見之為余毒在內;遲脈:未潰見之為寒為虛,潰后見之為膿毒外泄,邪去正衰;數脈:未潰見之為病進,為熱盛,若兼洪脈為膿成,潰后見之難愈;滑脈:未潰見之為熱,潰后見之為虛熱,邪未退;澀脈:未潰見之為氣滯,潰后見之為血虛;大脈:未潰見之為邪盛正實,潰后見之為病進;小脈:主氣血兩虛。一般在未潰之前邪氣盛實,多見有余之脈,如浮、數、滑、大等;已潰之后邪去正虛,多見不足之脈,如虛、弱、細、緩等。

    瘡瘍辨膿

    瘡瘍診法之一。出《千金翼方》卷二十三。歷代醫家論述瘡瘍辨膿,可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

    ①辨瘡腫內有膿無膿。凡瘡瘍患者,如脈緊數或遲,患部按之微熱微紅堅硬,按之痛不甚,指起不復(無應指感)者,為膿未成;脈數,患部發熱,按之疼痛,指起即復(即應指)者,為膿已成。

    ②辨膿深淺。如腫塊高突,中有軟陷,其上薄皮剝起,焮熱發紅光亮,輕按便痛而應指者,為膿淺;腫勢平坦,漫腫堅硬,皮色不紅不熱,或微紅微熱,指按隱隱軟陷,重按方痛者為膿深。

    ③憑膿液的質、色、氣、味辨別毒邪之盛衰,正氣強弱。膿色黃白或如桃花,質稠,明凈而潤澤略帶腥味者為順,表明正氣足為佳象;如膿色晦暗污濁,質稀,味腥穢惡臭者為逆,表明毒氣盛,正氣虛。

    瘡瘍辨痛

    瘡瘍診法之一。見《外科啟玄》卷一。該法可用以判斷瘡瘍的深淺、輕重、虛實。瘡瘍疼痛的發生,為氣血瘀滯、經絡阻塞不通所致。臨證應辨疼痛的性質:如先腫而后痛者,其病多淺在肌膚,先痛而后腫者,其病多深在筋骨。痛而喜按,按則痛減者為虛痛;痛而拒按,皮色青紫者為實痛;皮色不變,痛有定處,酸痛而不熱,得暖則痛減者為寒痛;皮色焮赤,灼熱疼痛,遇涼則痛減者為熱痛。

    瘡瘍辨虛實

    指識別瘡瘍之屬于邪實或正虛之證者。見《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一。大凡瘡瘍初起即見患處腫塊堅硬,焮紅壯熱,潰后膿稠,口渴便秘,脈洪大者為實證。如初起患處漫腫,質軟,局部溫度不高,潰后膿水清稀,瘡色晦暗,精神不爽,腸鳴泄瀉,小便自利,手腳并冷,脈弱者為虛證。

    瘡瘍辨陽證

    指辨識瘡瘍之屬于陽證者。見《外科正宗》卷一。該證特點為:瘡瘍起病急,患處高腫局限,焮赤疼痛,色紅活潤澤,七日內腫不消則成膿,潰后膿稠色潤,易消,易潰,易斂,病程短,并常伴形寒發熱,口渴,便秘,溲赤,脈洪數而有力等。此外,患者精神、食欲尚可,預后較佳。

    瘡瘍辨癢

    瘡瘍診法之一。癢是指發生在皮膚上一種不適的感覺。見《醫宗金鑒》卷六十一。根據瘡瘍發展的不同階段古代醫籍記載瘡瘍見癢可有以下幾種情況:

    ①凡腫瘍初起,皮膚患處即見作癢者,為風熱相搏;②如潰后作癢者,輕由膿漚,甚則由瘡口感受風邪所致;③抓破之后作癢有津水者,屬脾濕,津血者為脾燥;④如病勢近愈,瘡口將斂作癢者,為血氣漸充,以示肌肉生長,其癢如蟲行者為善。

    瘡瘍辨陰證

    指辨識瘡瘍之屬陰證者,見《外科正宗》卷一。該證特點為:瘡瘍起病較緩,瘡形平塌散漫,不疼或隱痛,或抽疼,皮色不變,或紫暗或沉黑,不熱或微熱;難消,難潰,難斂;病程長,潰則膿水清稀,脈沉細而無力。此外,還常伴見全身疲乏,面色(白光)白,自汗,盜汗,納呆等氣血雙虛的證候。

    瘡瘍補法

    瘡瘍內治法中“消、托、補”三大法則之一。見《集驗背疽方》。此法適用于瘡瘍潰后,毒勢已去,正氣虛弱,膿水清稀,瘡口難斂者。臨床可隨證選用,如氣虛者用四君子湯;血虛者用當歸補血湯;氣血俱虛者用十全大補湯;中氣不足者用補中益氣湯。但瘡瘍潰后,毒邪未盡者,當宜托里之法,使用本法宜審慎。

    瘡瘍摻藥法

    外治散劑用法之一。藥物直接撒用于傷口之方法。見《理瀹駢文》。具體用法:按成方藥物比例配伍,將有關藥物研成極細粉備用,用時使藥粉直接接觸瘡面發揮作用。臨床依據瘡瘍性質、發病階段和藥物作用的不同,可分為消散、拔毒、去腐、生肌、止血、平胬等數種。臨證常針對病情,選取一種,撒于油膏中,或直摻瘡面,或摻附在紙捻上,插入瘡口內,常用有桂麝散、紅靈丹、五五丹、生肌散、如圣金刀散等。

    瘡瘍大便不通

    病證名。即患瘡瘍期間兼見大便秘結的病證。見《諸病源候論》卷三十三。若瘡瘍焮紅頭痛,脈洪數實大而見便秘者,則屬實熱之證,宜瀉熱通下,方用內疏黃連湯加味;若潰后膿血較多,使腸失濡養而致便秘,脈微芤數者,則虛象之征,宜補虛潤下,方用八珍湯加麻仁或豬膽汁導之。

    瘡瘍大便泄瀉

    病證名。即患瘡瘍期間出現大便泄瀉。出《諸病源候論》卷三十三。其病多因過食寒涼之劑,或因貪涼飲冷損傷腸胃所致。此外另有兼患脾虛下陷不能升舉,或命門火衰不能暖土而瀉者。治宜溫脾止瀉之劑,可選托里消毒散加減內服,或香砂六君子湯。證治可參見泄瀉條。

    瘡瘍發寒熱

    病證名。瘡瘍患者兼見發熱惡寒者。見《外科理例》卷一。多因榮衛不行,經絡阻塞,瘡毒焮發所致。治宜清熱解毒兼解表,方用葛根湯,或升麻湯;若膿已成而見寒熱者,則多為氣血虛衰所致。治宜托里調補氣血為要,方用四君子湯,加桂枝倍黃芪,或托里消毒散倍用生黃芪。

    瘡瘍發痙

    病證名。瘡瘍患者并發痙癥者。見《景岳全書》卷四十六。多因失血過多或熱毒傷陰,筋失所養或疔瘡走黃、或癰疽內陷而致。證見牙關緊閉,四肢抽搐,腰背反張等,屬瘡瘍之一種危候。治宜審慎辨析因證,參閱有關各條,遣方用藥。

    瘡瘍煩躁

    病證名。瘡瘍病兼見煩躁證者。出《諸病源候論》卷三十二:“癰由寒搏于血,血澀不通,而熱歸之,壅結所成。熱氣不能宣泄,內熏五臟,故煩躁而渴。”臨床應辨證施治。

    ㈠若屬熱毒內攻,證見煩躁發熱口渴,脈數而實者,宜清熱解毒除煩,用內疏黃連湯、金銀花散加連翹、山梔等。

    ㈡如血脫發躁,證見煩熱口渴,面紅目赤,脈大而虛者,可用托里消毒散去白芷、連翹、金銀花,加當歸、生黃芪;若不應則再用當歸補血湯。⑶如氣脫煩躁,證見身熱惡衣,欲坐臥涼水中,脈沉微者,宜托里消毒散去白芷、連翹、金銀花,加肉桂、附子,或用附子理中湯。

    瘡瘍關節

    外科瘡瘍診斷術語。用以為判斷瘡瘍化膿時間者。出《外科正宗·癰疽治法總論》。卷一:“關節者,陽瘡以十四日為關,陰瘡二十一日為節。此時務要出膿,勢定不可過攘,但膿出方自腐脫,腐脫方自肌生,肌生方自收斂,收斂方自瘡平,此為瘡之關節,亦由次序來也。如期不得膿者,后必便有變生為一關順,后必多順,一關逆后必多逆,以此觀止,不可不察也。”按此所述之規律,臨證可作參考,不可拘泥。

    瘡瘍和營法

    瘡瘍內治法則之一。見《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一。指運用調和營衛,促使經絡疏通,以達消腫止痛目的之方法。該法適用于癰疽初起,且多與它法并用。如和營祛瘀宜用活血散瘀湯;養血和營用桂枝加當歸湯等。

    瘡瘍解表法

    瘡瘍的內治法則之一。《素問·五常政大論》:“汗之則瘡已”。即在瘡瘍初起之時,約七日之內,如尚未成膿破潰,正氣未虛而兼有表證者,可應用解表藥物,使毒邪隨汗而泄,瘡瘍得以消散。臨床應辨寒熱,分別采用辛涼解表或辛溫解表法。辛涼方劑有蟾酥丸、銀翹散、萬靈丹等,辛溫方劑則有荊防敗毒散等。如病者正虛明顯,此法則當慎用。

    《瘡瘍經驗全書》

    外科著作。十三卷(又有六卷本,內容全同)。又名《竇氏外科全書》,舊題宋·竇漢卿撰,實為1569年竇夢麟補輯明代以前外科諸書而成。卷一咽喉牙舌毒;卷二發胸面部疽毒;卷三胸腹腰肋癰毒;卷四手腕發背、疔毒;卷五串毒、便毒、骨疽;卷六腿膝足部及諸瘤毒;卷七大麻瘋、疳毒、痔漏;卷八痘瘡形癥;卷九灸治、開刀法、消托湯散膏丹;卷十用藥,脈訣·五臟圖說、決生死治法;卷十一雜癥奇方;卷十二怪癥及小兒雜癥;卷十三霉瘡。本書內容龐雜,不限于外科瘡瘍。他如五官科、皮膚病科、小兒科、診斷學及解剖學等也有論述;又全書多系部分地或全篇地輯錄他書,且未標明出處,故顯得比較零亂。但作為臨床參考,可以借鑒。現存明刻本和十余種清刻本。

    瘡瘍灸法

    瘡瘍外治法之一。瘡瘍之灸療法。見《劉涓子鬼遺方》卷五。該法即借助直接艾灸或隔藥艾灸熱力及藥物作用以達疏通經絡,散結拔毒之目的。凡屬瘡瘍不論陰證、陽證,在初期均可使用之。《太平圣惠方》:“認是疽瘡,便宜灸之,一、二百壯”,《外科精義》卷上有:“夫疽則宜灸,不宜烙。癰則宜烙不宜灸。”“若其瘡癢,宜隔豉餅子灸之……彌佳。”具體用法有三:⑴直接灸:純用艾柱或其他藥物直接放置患處灸之;⑵隔物灸:將藥物(如豆豉、附子、姜、蒜等)搗成餅或切片放置瘡上,在其藥物上方用艾炷灸之;⑶用藥、艾卷置患處適當距離燃灸,古人又稱此灸法為雷火神針。詳見該條。

    瘡瘍科

    明、清時期醫學分科之一。明代太醫院內共設十三科,其中瘡瘍獨成一科,清代沿襲,也設有此科。瘡瘍科專門治療腫瘍、潰瘍、金瘡等疾病。參見十三科條。

    瘡瘍麻木

    證名。瘡瘍病兼見局部麻木之證候。《外科啟玄》卷一:“瘡瘍麻木而不知痛癢者,是氣虛而不運,又兼瘡毒壅塞,經絡不通,致令麻木而不知有無也,亦分輕重耳。蓋麻者木之輕也,木者麻之重也。……大抵未潰之先有麻木者,毒塞輕重之分也;已潰之后有麻木者,乃肌肉腐爛,血氣已虧,是虛之輕重也。”

    瘡瘍內托法

    瘡瘍內治法中“消、托、補”之大法則之一。又名托里法、托法。元·齊德之《外科精義》:“凡為瘡醫,不可一日無托里之藥。”見《證治準繩·外科》卷一。該法是運用補益氣血為主、活血解毒為輔的藥物,以扶助正氣,托毒補出,防止毒邪內陷的方法。臨床運用可分為兩種:

    ①托毒透膿法。適用于瘡瘍中期毒邪盛而正氣未衰,尚未潰破者,治宜用黃芪、當歸、川芎、穿山甲、白芷、皂角刺等藥。常用方如透膿散。

    ②補托法。適用于正氣虛不能托毒外出,以致瘡形平溻,根角散漫,難以破潰,或潰后膿汁稀少,堅腫不消,伴見身熱,精神不振,面色萎黃,脈數無力等癥。治宜用黃芪、白術、茯苓、黨參、炙草、當歸、白芍、皂角刺、白芷、銀花、連翹、桔梗、陳皮等藥,常用方如托里消毒散。

    瘡瘍內消法

    瘡瘍內治法中“消、托、補”三大法則之一。《外科精義》卷上:“《內經》謂治病必求于本,蓋瘡疽本乎中熱之郁結不通也,其風邪寒氣所聚也,治之宜溫熱之劑和血令內消也”,“夫癰疽丹腫,結核瘰疬,初覺有之,即用內消之法”。該法指瘡瘍初起尚未成膿,用內服藥促其消散的治療方法。臨床須根據腫瘍發生的病因和證情等辨證施治,如表邪未解者以解表為主;熱毒熾盛者以清熱為主;里實者配以疏利通里;氣滯者行氣;血瘀者活血消腫;寒邪凝結者以溫散為主。詳見瘡瘍解表法、瘡瘍清熱法、瘡瘍通里法、瘡瘍行氣法、瘡瘍和營法、瘡瘍溫通法等條。

    瘡瘍嘔吐

    病證名。即生瘡瘍期間出現嘔吐癥狀。見《集驗背疽方》。瘡瘍兼見嘔吐,證見喜寒惡熱而嘔者宜降火,方以黃連解毒湯為主;喜熱惡寒而嘔者宜養胃氣,方用香砂六君子湯;脈實便秘而嘔者宜瀉火,可用內疏黃連湯,脈細腸鳴腹瀉而嘔者則應托里溫中,方用托里溫中湯。治需靈活辨證,不可拘泥于毒氣內攻之一端。

    瘡瘍清熱法

    瘡瘍內治法則之一。《素問·至真要大論》:“熱者寒之。”凡屬瘡瘍陽證大多與熱毒有關,故不論其初起、成膿、潰后、凡具有實熱火毒之證者,如局部紅、腫、熱、痛,潰出膿稠,同時兼見發熱,煩躁,口渴,脈數,舌紅或絳,苔黃者,甚至神昏譫語,均可應用寒涼藥以清之。但臨證應有區別,如熱在氣分者,可用苦寒瀉火法,選用黃連解毒湯之類;而熱在血分者,則用涼血清熱法,選用犀角地黃湯之類。

    瘡瘍生胬肉

    證名。指瘡面肉芽組織增生,久不愈合之病證。見《外科啟玄》卷十一。又名蠹肉。多因瘡口換藥不及時或局部用藥不當刺激瘡面所致。治療可用烏梅肉搗爛敷貼;或烏梅燒灰,加少量輕粉外用;或用遠志末酒調涂之。或可考慮手術治療。

    瘡瘍疏通法

    瘡瘍的內治法則之一。今稱通里法。見《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一。指應用瀉下藥物,使蓄積于臟腑的毒邪得以疏通排泄,以促進瘡瘍治愈的方法。該法適用于瘡瘍初、中期,內蘊熱毒較盛者,方劑可選用內疏黃連湯等。若陰虛火旺,胃腸失于濡潤者,則用潤腸湯。年邁體弱及孕婦慎用。

    瘡瘍四肢厥逆

    病證名。《證治準繩·外科》卷三。指瘡瘍患者出現四肢厥逆證候。臨床又有寒厥與熱厥之分。如腎陽虛衰,不能溫煦四肢者,可導致寒厥。證見四肢逆冷過于肘膝,嚴重者指甲青紫,脈沉微細,瘡亦灰白下陷。治宜溫陽補虛解毒為主,方用托里消毒散去連翹、銀花、加桂附等。熱厥之證,雖然證見四肢厥冷,但指甲尚溫,且冷不過肘、膝,脈來沉實,大而有力,瘡面則見紫暗干枯。熱厥多因熱毒內盛,陽氣郁結所致。其治宜清熱解毒,活血疏郁為主,方用托里消毒散合四逆散加減為佳。

    瘡瘍隨經用藥

    瘡瘍的內治法則之一。見《外科輯要》。在瘡瘍治療中,常根據瘡瘍所生部位,辨其屬何經絡,在內治方藥中加用引經藥物,促使藥力直達病所,為傳統用藥經驗之一。臨床中根據瘡瘍在人體發生部位的不同,各經用藥如下:太陽經,上加羌活,下加黃柏;陽明經:上加白芷、升麻,下加石膏;少陽經,上加柴胡,下加青皮;太陰經,上加桔梗,下加白芍;厥陰經,上加柴胡,下加青皮;少陰經,上加獨活,下加知母。(注:上指手經,下指足經。)

    瘡瘍溫通法

    瘡瘍內治法則之一。見《外科精義》卷上,凡瘡瘍屬陰寒之證者,在整個治療過程中,均應使用溫經通絡的藥物,以促使陰寒凝滯之邪消散。臨床常用方有,內服如陽和湯、獨活寄生湯,外用有陽和解凝膏等。

    瘡瘍小便不利

    病證名。見《諸病源候論》卷三十三。指瘡瘍患者小便不利之病證。證見瘡瘍病人小便淋漓頻數而黃者,多因瘡毒內結膀胱所致,治宜清熱利尿,選方八正散加減內服;若因病久耗陰竭液而致,則見莖中澀痛,小便短赤者,治宜補腎行水,可選用腎氣丸加減內服。或補中益氣湯加山藥、麥冬、五味子。本病證應注意慎用滲利之藥。

    瘡瘍行氣法

    外科瘡瘍內治法則之一。見《瘍科選粹》卷一。瘡瘍初起,多因氣滯血瘀所致。氣為血帥,血為氣母,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滯,據此,瘡瘍內治多重行氣之法。故臨床常與其它治療方法配合使用,如以行氣為主配合它法,或以它法為主配合行氣。常用方如逍遙散、舒肝潰堅湯,藥物有青皮、陳皮、枳殼、香附等均可隨證選用。

    瘡瘍陽氣脫陷

    病證名。瘡瘍兼見陽氣脫陷之病證者。見《外科樞要》卷一。該證多因患瘡瘍期間過用攻伐之劑,或膿血排瀉過多,或因患者過度吐瀉,致使體內精血消耗,陽氣虛竭而發。證見畏寒頭痛,咳逆嘔吐,耳憒目蒙,小便短少,瀉利腸鳴,里急腹痛,陽縮冷汗、牙齒浮動,肢體麻木,關節酸痛,四肢厥冷,或咬舌齒唇,舌根強硬等,屬陽氣脫陷之真寒證。或證見發熱頭痛,小便淋澀,自汗,便血,目赤煩喘,頭暈體倦,氣短熱渴,含水不咽,身熱惡衣,揚手擲腳,汗出如水等無根虛火之假熱證。二者均宜以回陽、益氣、固脫之法,選用參附湯以急救之。

    瘡瘍止痛法

    瘡瘍治法之一。見《外科精義》卷上:“夫瘡疽之證候不同,寒熱虛實皆能為痛。止痛之法,殊非一端。世人皆謂乳、沒珍貴之藥可住疼痛,殊不知臨證制宜,自有方法。蓋熱毒之痛者,以寒涼之劑折其熱,則痛自止也;寒邪之痛,以溫熱之藥熨其寒,則痛自除矣;因風而有痛者,除其風;因濕而痛者,導其濕;燥而痛者,潤之;塞而痛者,通之;虛而痛者,補之;實而痛者,瀉之;因膿郁而閉者,開之;惡肉侵潰者,引之;陰陽不和者,調之;經絡秘澀者,利之。臨機應變,方為上醫。不可執方,而無權也。”臨證中當詳審因證,細辨脈治。

    瘡瘍作渴

    病證名。指患瘡瘍兼見口渴欲飲者。見《圣濟總錄》卷一百三十一。《外科樞要》:“瘡瘍作渴若焮痛發熱,便利調和者上焦熱也,用竹葉石膏湯;腫痛發熱大便秘澀者內臟熱也,用四順清涼飲;焮腫痛甚者熱毒蘊結也,用仙方活命飲;漫腫微痛者,氣血虛壅也,用補中益氣湯;若因胃火消灼而津液短少者,用竹葉黃芪湯;若因胃氣虛而不能生津者,用補中益氣湯;若因胃氣傷而內亡津液者,用七味白術散,若因腎水干涸作渴或口舌干燥者,用加減八味丸”。若瘡瘍兼糖尿病(消渴),或糖尿病而生瘡瘍者,皆應審慎之。

    瘡腫科

    古代醫學分科之一,大致相當于現在的外科。早在唐代,太醫署就將醫科分為體療、瘡腫、少小、耳目口齒、角法等五科。瘡腫科主要負責跌打損傷、疔瘡腫瘍等方面疾病的醫療任務,因此,大致相當于現在外科(包括正骨、皮膚科)的醫療任務。宋之沿襲此制,但已專設正骨或金鏃等科,瘡腫科的醫療范圍相對縮小。到了明、清時期,正骨(或接骨)與金鏃各獨立成科,瘡腫科又改稱瘡瘍科。此時正骨和外科的部分功能轉移至正骨和金鏃科。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瘡腫科改稱外科。

    窗籠

    人體部位名稱。

    ①系指耳。《靈樞·衛氣》:“窗籠者,耳也。”

    ②系指聽宮穴。《針灸甲乙經》:“窗籠者,耳前上下脈,以手按之動者是也。”

    ③指耳中。《靈樞·根結》:“少陽根于竅陰,結于窗籠。窗籠者,耳中也。”

    窗聾

    經穴別名。出《外臺秘要》。即天窗。見該條。

    吹喉法

    喉科外治法名稱。即將藥研為極細末,吹于咽喉患處,使藥物直接作用于患部。常用之吹喉藥有冰硼散、清咽利喉散、錫類散等。

    吹花癬

    病名。系指生于顏面的一種糠疹。出《瘍科選粹》卷六。又名桃花癬。多發于春季,婦女多見。外用三黃洗劑,或消風玉榮散外搽。

    吹妳

    病名。乳癰之早期證候。出《肘后救卒方》卷五。妳,乃奶之異體字,吹乳之又名。《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一:“夫產后吹妳者,因兒吮妳之次,兒忽自唾,鳴氣不通,乳不時泄,蓄積在內,結成腫,壅閉乳道,致使津液不通,腐結疼痛,名曰吹妳。”證治參見乳癰條。

    吹乳

    病名。乳癰證之一種。《諸病源候論》卷四十引《養生方》云:“熱食汗出,露乳傷風喜發乳腫,名吹乳,因喜作癰。”系指傷風或因兒飲口氣所吹所致之乳腫脹,相當于乳癰之早期證候。《校注婦人大全良方》卷二十三:“產后吹乳,因兒飲口氣所吹,令乳汁不通,壅結腫脹,不急治多成膿,速服栝樓散及敷南星,更以手揉散之”。又名產后吹乳。吹乳在臨床在臨床上有內吹、外吹之區別。治宜清熱解毒,疏風消腫之劑,內外治法參乳癰條。

    吹舌喉風

    病名。系指喉下及腮下俱腫,舌卷硬頂上腭;咽喉腫痛難咽的病證。見《喉癥全科紫珍集》卷下。此癥因感受風熱,或勞力,或飲酒厚味,或郁怒而生。治宜疏風解毒,消腫利咽。可選用三黃涼膈散加減治療,或刺少商出血。

    吹藥

    治療學術語。指用噴藥器或消毒細竹管裝藥吹入人體孔竅的一種外治法。如將冰硼散吹入口腔咽喉,或將一些藥物研末吹入鼻腔或耳內等部位,治療局部病變。

    垂漿

    經穴別名。出《圣濟總錄》。即承漿。參見該條。

    垂角

    垂,耳垂;角,耳上角。《靈樞·五閱五使》:“墻下無基,垂角去外。”

    垂簾膜

    病證名。系指赤膜從上生而下遮黑睛的病證。見《世醫得效方》卷十六。詳見赤膜下垂條。

    垂簾下膜癥

    病證名。系指黑睛上有白膜翳生,下有黑珠如蛾眉之樣,視物時明時暗的病證。見《眼科捷徑》。參見垂簾障條。

    垂簾翳

    病證名。系指赤膜下垂的病證。《銀海精微》:“五臟虛勞,風熱沖入肝膈,上胞,陽明經毒壅,血氣凝滯,故生赤膜下垂,謂之垂簾翳。”詳見赤膜下垂條。

    垂簾障

    病證名。系指風輪生障,如簾垂下,其色白的病證。出《證治準繩·雜病》。參見赤膜下垂條。

    垂頭生

    病名。清·周紀常《女科輯要》卷二:“名垂頭生者,兒頭已到產門,頭之后骨,偏柱母谷道,兒不能下。”相當于枕后位分娩。參見偏產條。

    垂腴(yú俞)

    指脂肪豐厚而下垂。《靈樞·衛氣失常》:“膏者,多氣而皮縱緩,故能縱腹垂腴。”

    垂珠痔

    病名。肛門痔之垂下如珠者。《瘡瘍經驗全書》卷七:“其形垂下如珠。”證見肛門內、外痔,形如鼠乳,質軟紅潤,下垂如珠。相當于直腸息肉,或乳頭狀瘤,或皮贅之外痔。治宜手術切除。

    捶法

    推拿手法名。用拳或手掌尺側部有節奏地擊打治療部位,用力較擊法輕。一般用雙手交替起落捶擊。《石室秘錄·摩治法》:“手足疼痛者……輕輕捶之千數。”

    顀(chuí,音垂)

    與椎通。脊柱骨的分節。

    顀尾

    指尾骨。見李瀠《身經通考》。

    春分

    ①氣象學名詞。二十四節氣之一。

    ②春天宜用的針刺部位。指左脅。古人認為人之形體與二十四節氣相對應,春分應左脅。《靈樞·九針》:“左脅應春分。”《素問·診要經終論》:“夏刺春分,病不愈,令人解惰。”

    春脈如弦

    脈學名詞。指脈應四時之象。春季陽氣升發,脈象呈流暢柔和而挺直之弓弦狀。《素問·玉機真藏論》:“春脈如弦……故其氣來軟弱輕,虛而滑,端直以長,故曰弦。”

    春秋

    指年齡。《素問·上古天真論》:“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

    春水楊波

    病名。出《目經大成》卷二。類似今之炎性角膜突出。多因火邪上蒸、膽火內逼所致。治宜清熱瀉火,方選龍膽瀉肝湯加減。

    春溫

    病名。冬受寒邪,至春而發的溫熱病。見《溫疫論補注·諸家溫疫正誤》。《溫熱經緯·葉香巖三時伏氣外感篇》將之歸于伏氣溫病。以初起即現里熱癥狀如發熱、口渴、心煩、小便黃赤、舌紅等為特征。治宜清泄里熱為主,主用黃芩湯。兼惡寒頭痛者,治宜表里兩解,用蔥豉桔梗湯加黃芩。熱入陽明,壯熱口渴,汗多,脈洪大,或潮熱譫語,腹滿便秘者,治宜清氣泄熱,或攻下泄熱,選用白虎湯、調胃承氣湯。熱入營血,或傷陰動風,參用風溫治法。《增補詳注溫病條辨》卷一:謂本病屬新感溫病。《時病論》謂因新感外寒觸動伏氣而發。《類證治裁·溫癥》謂或引動伏邪,或乍感異氣,當春而發。參見伏氣溫病、新感溫病、風溫等條。

    《春溫三字訣》

    溫病著作。一卷。清·張汝珍約撰于1861年。書名“春溫”,實際上論述以風溫為主,作者用三字訣加注的形式,闡析其證治。對于風濕病的病因、病機、病證以及辨證施治予以全面論述。1935年張驥將本書所提到的溫病常用治療方劑20首,編成七言歌訣,題名《春溫三字訣方歌》,介紹其主治、方義及加減法。現存清刻本。

    春夏養陽

    養生術語。系中醫因時制宜養生原則之一。謂春夏之時,自然界陽氣升發,養生者宜順時而養,須護養體內陽氣,使之保持充沛。此時,凡有耗損陽氣及阻礙陽氣暢達的情況皆應避免。出《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春應中規

    脈學術語。脈應四時之象。春季脈象應圓滑流暢,如圓規一樣。《素問·脈要精微論》:“以春應中規。”王冰注:“春脈軟弱軟虛而滑,如規之象,中外皆然,故以春應中規。”

    春月咳嗽

    病證名。春月感受風寒所致的咳嗽。《不居集》卷十五治春月咳嗽,若風寒所傷,咳嗽聲重,頭疼者,用金沸草散。肺虛風襲,咳嗽聲重,身熱頭疼者,用局方消風散。肺有火,腠理不閉,風邪外乘者,治宜解表兼清肺火。肺受邪,不能輸化,小便短少,皮膚漸腫,咳嗽日增者,用六君子湯以補脾肺,六味丸以滋腎水。《溫熱經解》:“春咳嗽者,風氣通肝,人氣上升,法當清解,加減桑菊飲主之。”《類證治裁·咳嗽》:“春季咳嗆,木氣升也。治宜兼降,前胡、杏仁、海浮石、栝蔞仁之屬。”參見風寒咳嗽、咳嗽條。

    純白小舌

    病名。系指懸雍垂發白軟大腫痛的病證。見《喉科秘鑰》卷下。多因胃家積毒所致。證見懸雍垂部呈現白色膜,腫脹疼痛,柔軟。治宜先服玉樞丹,繼服清胃散等。

    純陽之體

    生理學名詞。為小兒生理病理特點之一。《顱囟經》:“三歲以內,呼為純陽。”《小兒藥證直訣》:“小兒純陽,無煩益火”。《醫學源流論》:“小兒純陽之體,最宜清涼。”小兒生長發育旺盛,其陽氣當發,生機蓬勃,與體內屬陰的物質相比,處于相對優勢;在發病過程中,易患熱病,陰津易傷,在治療上不宜使用溫陽藥物。但《溫病條辨》提出異議:“古稱小兒純陽……非盛陽之謂,小兒稚陽未充、稚陰未長也。”

    口唇,口腔周邊赤色部分肌肉組織,屬于脾之外候。有輔助發音、進食、保護口齒等作用。《靈樞·本臟》:“唇堅者,脾堅。”《素問·五臟生成篇》:“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靈樞·憂恚無言》:“口唇者,音聲之扇也。”

    唇瘡

    病名。又名唇胗。

    ①指脾胃積熱上攻于唇而發的口唇瘡瘍,時流黃水,或癢或痛。治宜清解脾胃積熱,如瀉黃散等。

    ②指小兒疳(匿蟲)所致口唇生瘡。

    ③指傷寒狐惑所致口唇生瘡,多伴有眼及外生殖器、肛門等瘡瘍。類似今三聯綜合征。

    唇疔

    病名。系指疔生唇上,癥見初起如粟如芥,形小根深,周圍有紅腫根盤,自覺麻木癢痛,伴壯熱煩渴、二便不利。多由脾胃二經火毒上沖所致。治宜涼血瀉火解毒,方選五味消毒飲及犀角地黃湯,外用蟾酥錠。切忌擠壓碰撞,以免疔毒走黃。

    唇反

    病狀名。口唇外翻的癥狀。為脾氣衰敗的表現。《靈樞·經脈》:“足太陰氣絕者則脈不榮肌肉……唇反者,肉先死。”

    唇風

    病名。又名唇瞤、唇顫動。見《外科正宗》卷四。癥見初起紅腫發癢,繼則破裂流水,痛如火燎;如風勝過燥,則口唇干裂脫屑,狀若無皮,日久口唇瞤動不止。多因胃經濕熱、外感風邪,風熱相搏而成,日久化燥生風。治療:初宜疏風清熱,表里雙解,內服防風通圣散,日久宜養血祛風,可內服:補血湯或四物湯加蟬衣、僵蠶、全蝎。外搽黃連油或紫歸油頻搽,或冰硼散調水或油擦唇部。似今之剝脫性唇炎。

    唇槁

    病狀名。口唇焦干,無津無澤。屬于熱盛津傷的證象。《靈樞·刺節真邪》:“陽氣有余則外熱,……舌焦唇槁,臘干嗌燥。”

    唇槁臘

    證名。出《靈樞·寒熱病》:“肌寒熱者,肌痛,毛發焦而唇槁臘,不得汗。”即指熱病傷陰所致唇干枯槁之候。治宜滋養津液,兼以清熱為主。

    唇緩舌強

    證名。屬中風癥狀之一。即口唇弛緩,舌動謇澀,常伴語言不利。《類證治裁》卷一:“唇緩舌強者,解語湯。”

    唇甲青

    證名。口唇指甲泛現青紫的病色。或因陰寒內盛,血脈凝滯,或因熱毒入里,見于熱厥之證。《傷寒緒論》卷下:“唇甲青,色之青者為害,赤者為熱,以寒中于里,則血脈凝滯,不能榮行于外,所以唇爪青黑也。若熱毒流入于里而為熱厥,則唇甲亦青,但青中必帶深紫,與陰寒之青黑不同。”見于心、肺嚴重疾患有明顯缺氧者。

    唇瞼相邀

    病證名。指中風后出現口唇歪斜、眼瞼下垂,并同時出現抽動的病證。出《目經大成》卷二。參見風牽?斜條。

    唇焦

    證名。口唇泛現焦黑色之證。由瘀血、食積、熱病傷津所致。《醫學入門·傷寒雜癥》:“無寒熱而唇焦者,多因血瘀。”《溫熱經緯》卷四:“唇焦大渴,津液耗傷,清化為宜。”《傷寒溫疫條辨》卷二:“唇燥裂,唇焦色,口臭,鼻孔如煙煤,此胃家實,多有此證急下之。”瘀血者,治宜活血化瘀,用鱉甲煎丸等;胃家實者宜下之,選用承氣湯之類;熱病宜清之,用冬瓜煮湯代茶煎藥,或五汁飲加黃芩等。

    唇緊

    病證名。見《沈氏尊生書》。又名口緊、口唇緊縮、撮口、沉唇。癥見唇口肌肉緊急,難于開合,不能進食,小兒為病,不能吮乳。由風痰入絡引起。治宜祛風滌痰,用牽正散加膽星、竹瀝。外用紫金錠磨水涂擦。

    唇疽

    病名。又名唇口疽。即指口唇上下所生之疽瘍,紫硬木痛。多由脾胃積熱上攻而成。其治之初起宜散而消之,仙方活命飲加減。漸大而里熱盛者,宜清而消之,服內疏黃連湯加減。外治初以沖和膏摻陰毒內消散,熱盛而大可敷紫金錠磨水涂之。

    唇菌

    病名。即繭唇。指口唇腫起,翻突如菌狀,伴疼痛,破潰出血不止。出鮑氏《驗方新編》卷一。多由心脾熱毒所致。似今之唇癌。詳參繭唇條。

    唇口蠕動

    病證名。見《證治準繩·幼科》。小兒唇口蠕動。唇為脾之華,脾虛則唇口蠕動。治宜補脾健胃,用七味白術散。

    唇口瞤動

    證名。口唇顫動不能自制之證。見《世醫得效方》卷十七。《嵩崖尊生書》卷六:“唇瞤,唇動不止也,屬肝風。柴胡、防風、荊芥、山梔、薏苡、赤小豆、生甘草、當歸。”《雜病源流犀燭·口齒舌病源流》:“有唇口瞤動,或生核者,宜苡仁湯。”血虛風燥者,用四物消風散。久病脾虛不能收攝者,治宜補中健脾。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RE6在线视频精品免费下载| 无套后入极品美女少妇| 无码AV岛国片在线播放| 国产av不卡一区二区| 日本高清无卡码一区二区| 中文AV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AV| 日韩国产精品中文字幕| 午夜A理论片在线播放| 欧美成人精品手机在线| 精品国精品自拍自在线| 日韩少妇人妻vs中文字幕| 国产高跟黑色丝袜在线| 国产福利深夜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午夜国产VA久久成人| 精品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人人|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喷水| 国产亚洲精品AA片在线播放天| 欧美一进一出抽搐大尺度视频| 国产精品日日摸夜夜添夜夜添2021| 欧美无人区码一码二码三码的区别| 国产欧美日韩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熟妇精品一区二区| 18禁网站免费无遮挡无码中文| 亚洲av日韩在线资源| 18禁美女裸体爆乳无遮挡| 免费A级毛片樱桃视频| 3D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免费 |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理论片| 丰满爆乳一区二区三区| AV在线亚洲欧洲日产一区二区 | 免费又黄又爽又猛的毛片| 一区二区亚洲人妻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婷婷老年 | 国产亚洲精品第一综合另类灬| 成人看的污污超级黄网站免费|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另类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偷国产日韩| 樱花草视频www日本韩国| 日韩精品久久久肉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