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本號征集到的第一篇來稿,著作權歸作者百夫長(常浩)所有。常兄是國內最早的一批涉足古羅馬錢幣研修的藏家,對于羅馬各個時期、各行政區造幣的研究都頗有建樹。今天他的這篇文章將以“建筑”為切入點,帶我們重新領略羅馬文明璀璨的建筑藝術和豐富的錢幣文化。下面讓我們開啟正文: 近日,央視播出大型紀錄片《從長安到羅馬》,讓我們了解到東西方文明的異同和其相互交流。永恒之城羅馬作為絲綢之路的終點,其文化、經濟、科技、軍事都達到了人類古代文明的巔峰。筆者作為一個古羅馬錢幣收藏的鐵桿愛好者,將錢幣與10個建筑遺跡的介紹作為切入點,從中領略一個古老文明的風采。
古羅馬共和時代財力雄厚,城市發展快速,對自來水產生了迫切的需求,由此催生了這一偉大工程。在沒有加壓設備的古代,水的輸送主要依賴高水位的自然壓力。人們從遠處水位較高的河流引來河水,不僅可以向城市里地勢較高的區域供水,還能做出各式各樣的高大噴泉,滿足人們的審美情趣。羅馬進入帝國時代全盛時期其引水渠總長超過2000公里,每天可以供應清水百萬立方米以上。這些引水渠入城后分成一條條小水渠,送往各居民區,最終到達城內的許多水池和噴泉,日夜不息地涌流著,為市民提供用水之便,并成為城市一道鮮活靚麗的景觀。 上圖為公元前56年古羅馬共和時代發行的狄納里銀幣。正面安科斯·馬修斯束頭帶頭像,腦后為祭司彎杖。背面馬修斯騎像立于高架水渠之上,拱內拉丁文字母AQVAM。相傳古羅馬高架引水渠原由安科斯·馬修斯所建,此幣的制幣官屬馬修斯家族,故在任內打制此幣懷念其先祖的業績。 上圖為西班牙塞戈維亞市有著2000年歷史的古羅馬高架引水渠,其建于公元一世紀,是塞戈維亞的標志,也是迄今伊比利亞半島上最雄偉,保存最好的古羅馬遺跡。其引水渠以雙層拱門為特點,最高的拱門高達28.5米,水渠全長813米,有166個拱門,用2萬多塊巨石建造,沒有使用任何灰漿或水泥。歷經2000年的風雨磨礪,依然非常堅固。1985年古城和引水渠一起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維斯太神廟中供奉的是古羅馬十二主神之一的灶神、家庭女神維斯太,對應希臘神話中的赫斯提亞。在她的神廟中燃燒著永遠不能熄滅的神圣之火,并且有六位處女祭司,輪流守衛,以保護火焰不熄,傳說只要維斯塔的火焰不熄滅,羅馬就能夠保持風調雨順。 上圖為古羅馬共和時代公元前55年發行的狄納里銀幣,正面維斯太束頭帶披頭巾像,腦后幣文為制幣官卡修斯。背面為維斯太圓頂神廟,廟頂為一手持權杖和祭盤的雕像,廟內有可折疊的官椅,左邊為投票罐,右側平板上拉丁文簡寫AC“宣告無罪”(Absolvo Condemno)。此幣反映的是由執政官主持的一次對維斯太祭司貞女的投票審判。 公元64年7月18日維斯太神廟在著名的羅馬大火中被焚毀,起火原因目前眾說紛紜,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查。上圖奧雷金幣與狄納里銀幣確切的發行日期是公元65~66年,即大火發生后的一至兩年。作為羅馬城一個重要祭祀用建筑,尼祿沒有重建而是只發行了一套金銀幣紀念一下,這操作也是神了。 時間到了公元191年,此時的羅馬帝國由出生在北非的武人皇帝塞維魯執政,其皇后茱莉亞·多姆納主持重新修建了維斯太神廟,并在其落成儀式時展開隆重的慶典活動,上圖羅馬此時剛剛贏得了對帕提亞安息的戰爭的勝利,可謂財大氣粗,但同時也隱藏了軍隊將領染指國家政權的危機。公元三世紀羅馬進入衰落期。隨后,維斯太神廟在戰亂中幾經破壞,目前看到的建筑遺存(下圖)也只是墨索里尼時代修復的局部。
維納斯是羅馬神話中愛與美的女神,羅馬十二主神之一。對應希臘神話中的阿佛洛狄忒。 維納斯和羅馬神廟是已知最大的古羅馬神廟,位于古羅馬廣場的最東端,靠近羅馬斗獸場,崇拜對象是幸運女神維納斯和永恒的羅馬。建筑師是哈德良皇帝。神廟始建于公元121年,公元135年哈德良皇帝正式揭幕,公元141年由安東尼·庇護完成。307年毀于大火,馬克森提皇帝加以重建。 上圖為古羅馬皇帝安東尼·庇護發行的塞斯特提大銅幣,錢幣背面充分地表現了維納斯神廟剛剛建成時的風采。下圖則是如今能看到的殘垣斷壁景象。
蓋維斯·屋大維·奧古斯都(公元前63年9月23日—公元14年8月19日),原名蓋烏斯·屋大維·圖里努斯,后三頭同盟之一,羅馬帝國的第一位元首,元首政制的創始人,統治羅馬長達40年,是世界歷史上最為重要的人物之一。 上圖為古羅馬帝國五賢帝時代皇帝安東尼·庇護發行的狄納里銀幣,背面描繪的是紀念奧古斯都與其皇后莉維婭而建造的神面。 奧古斯都神廟和利維婭神廟始建于公元前1世紀末,如今在法國維安市基本完好無損地保存下來。
科洛西姆競技場Colosseum,原名弗拉維圓形劇場,又譯為羅馬角斗場,是古羅馬帝國專供奴隸主、貴族和自由民觀看斗獸或奴隸角斗的地方。 建于72-80年間,是古羅馬文明的象征。遺址位于意大利首都羅馬市中心,它在威尼斯廣場的南面,古羅馬市場附近。 從外觀上看,它呈正圓形;俯瞰時,它是橢圓形的。它的占地面積約2萬平方米,長軸長約為188米,短軸長約為156米,圓周長約527米,圍墻高約57米,這座龐大的建筑可以容納近9萬人數的觀眾(另一說是5萬人)。 上圖為古羅馬帝國塞維魯王朝時期的末代皇帝亞歷山大·塞維魯,于公元222-235年發行的塞斯特提大銅幣,背面描繪的是俯瞰大斗獸場的壯觀場景。 本號編輯注:本文封面圖片同樣是亞歷山大·塞維魯時期發行的一枚以斗獸場為題材的奧雷金幣(2008年5月拍賣成交,未包含傭金的落槌價即為80萬美元),打制于公元223年。斗獸場的建造自葦斯巴薌時期開始,名義上是在其長子提圖斯執政期間(公元80年)落成,而實際上全部完工則要推延至圖密善即位以后。到了公元217年,馬克里努斯暗殺了暴君卡拉卡拉并初登帝位,不久斗獸場便遭到雷擊損壞,這被認為是一個兇兆,果然,在第二年馬克里努斯便被埃拉巴伽路斯推翻,后者在“復辟”登基后便著手斗獸場的修繕工作,直到5年以后的公元223年斗獸場才逐步恢復使用,而這時的帝國統治者已經變成了亞歷山大·塞維魯,他為了紀念此工程便發行了相同題材、不同材質的多款錢幣。需要注意的是,此時斗獸場距離真正修繕完畢還要再等上十多年,這一晃就到了戈迪安三世在位期間,當然戈迪安三世不會放過這個機會,也以斗獸場為題材發行了一款小紀念章,以為自己歌功頌德。
馬克西姆競技場是一個體育競技場,也是但是古羅馬最大的體育比賽場地,他跟古羅馬圓形競技場有著很大不同,一個是殺戮場,一個是體育比賽場地,馬克西姆斯通常適合戰車的競技比賽,看過《賓虛》的讀者一定對古羅馬的戰車比賽印象深刻。 上圖為古羅馬帝國塞維魯王朝時期的皇帝卡拉卡拉,于公元198-217年發行的塞斯特提大銅幣,背面描繪的是馬克西姆斯競技場的全貌。
圖密善競技場位于帕拉蒂諾山上,在塞維魯宮殿遺跡旁,其有羅馬大競技場的外表,但卻不足以容納雙輪戰車陷入行駛。其大概是競步、田賽名目或騎馬賽事的競賽地點。圖密善(公元51年10月24日—公元96年9月18日),羅馬帝國皇帝。他是羅馬皇帝維斯巴薌和皇后多米提拉所生的幼子,皇帝提圖斯的弟弟,弗拉維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他在公元81年繼位,至公元96被暗殺,其生性殘酷,是一位暴君。 上圖為古羅馬塞維魯王朝的開國皇帝塞維魯,于公元二世紀末發行的狄納里銀幣。背面描繪的就是圖密善競技場的比賽景象,塞維魯對帕提亞安息帝國進行了兩次東征,均取得勝利,獲得了“最偉大的帕提亞征服者稱號”。并在國內舉行了一系列慶祝活動,他曾在羅馬舉行過模擬海戰表演(如下圖塞維魯發行的另一枚狄納里銀幣所示),根據圖密善競技場的地形特點,只要灌入水,放戰船等道具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可以推測模擬海戰慶祝表演應該是在此競技場舉行的。
圖拉真記功柱記述的是公元101年,羅馬皇帝圖拉真對達契亞(古代喀爾巴阡山脈和特蘭西瓦尼亞地區,現為羅馬尼亞北中部和西部)人發動侵略戰爭。第一次羅馬大軍分幾路入侵達契亞,第二次于公元105年用12個軍團攻打達契亞,達契亞被征服。這個記功浮雕就是記述了圖拉真親自率軍征服達契亞人的經歷,環繞柱身有23圈浮雕,長達244米,頂寬1.22米,底部寬0.9米。最底一層有個象征多瑙河的半身人像,從波濤中躍起,目送羅馬大軍出征,身邊漂浮著運送的船只; 第2層是表現軍事長官給士兵布置任務,用石塊壘筑工事;第3層是士兵們加固工事,運送給養、騎馬巡邏;第4層就是描繪圖拉真站在高臺上指揮軍隊前進,也是浮雕的中心。圖拉真親率軍隊,鼓舞士氣,手握長矛,目光炯炯,士兵們駐足靜聽,斗志旺盛。浮雕細致描繪了人物的服飾、武器及心理狀態。全部浮雕共有2500個人物,具有寫實的風格特點,所有人物都采用同樣尺寸,看起來十分壯觀宏偉,有著極大的歷史真實性。 記功柱以淺浮雕形式鋪陳了一幅表現征戰全過程的宏大畫面。浮雕 以前進式 散點透視方法 , 逐步描繪了行軍、駐營、攻戰、捕俘、祭獻等一系列過程 , 整場戰事的開端、發展、高潮、尾聲一應俱全。在這里,不僅描繪了不同的時間,也描繪了不同的空間。 上圖為古羅馬五賢帝時代圖拉真為其紀念遠征達契亞勝利而發行的奧雷金幣、狄納里銀幣、杜蓬蒂銅幣,背面描繪的圖拉真記功柱至今依然屹立于羅馬。
塞維魯凱旋門(Arch ofSeptimius Severus)是古羅馬廣場上現存的三座凱旋門之一,它位于古羅馬廣場西北端,是一座白色大理石建筑,建于公元203年。該凱旋門是為了紀念塞普蒂米烏斯·塞維魯皇帝(emperor Septimius Severus)和他的兩個兒子卡拉卡拉(Caracalla)和塞普提米烏斯·蓋塔(Geta)在194或195年和197-199年兩次戰勝帕提亞安息帝國。 上圖為古羅馬塞維魯王朝的開國皇帝塞維魯,于公元二世紀末發行的狄納里銀幣。背面描繪塞維魯凱旋門落成時的盛況,根據錢幣的描繪,凱旋門頂端原本是有一系列雕像建筑構件的,應該是在后來的1800余年歲月中或被破壞或毀于戰火。
尼西亞,即伊茲尼克,是土耳其布爾薩省的一座城市,位于伊茲尼克湖的東岸、伊斯坦布爾東南方約90公里處。公元前72年歸屬于羅馬共和國比西尼亞行省,后比西尼亞和本都合并為比西尼亞本都行省(Bithynia et Pontus)。公元123年,帝國皇帝哈德良視察地震后的尼西亞,并再次重建了尼西亞。新的尼西亞城墻為長約5公里的多邊形。不過城墻直至3世紀才完成。后雖屢經戰火,但殘存至今。如今當地大學考古學院一直致力于其城墻的保護工作。 上圖為古羅馬三世紀危機時代皇帝伽列努斯,于公元260-268年由比西尼亞行省的尼西亞城本地發行的銅幣。錢幣背面描繪了此城的城墻全貌,其寫實程度與當今的谷歌衛星圖極其相似(如下圖所示) ,不禁令人贊嘆! 上圖引用來源于李鐵生老師發表在《中國金幣文化》2016年第1輯第53頁插圖。 結語(本號編輯作) 長期以來,人們普遍認為古希臘錢幣題材豐富多樣,遠比古羅馬錢幣有趣得多,而實際上如果我們若將“藝術性”暫置一旁,僅以題材而論,古羅馬錢幣品種的多樣性是遠超古希臘的(當然這與時間維度有一定關系)。古羅馬錢幣≠戈迪安三世的銀幣≠君士坦丁王朝的銅幣≠看似千篇一律的正面皇帝頭像背面各種神祇。 古羅馬幣因為重點強調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實用性,以及追求造幣效率,故此在藝術性上(相較于古希臘幣)進行了一定的妥協。不過,因為頻繁的改朝換代,以及延續了錢幣作為“紀念幣”的職能,因此在不到千年的光景里(不含拜占庭),古羅馬發行了數以萬計不同品種的錢幣。在未來的日子里,本號愿攜手以百夫長常兄為代表的眾位古希臘羅馬錢幣愛好者,為大家發掘更多的、有關于古希臘羅馬錢幣的背景故事和趣味亮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