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問,這兩天“新冠”跟中醫扯上的話題蠻多的,你怎么看? 怕說,說多了會引來拍磚。拜“新冠”所賜,中醫躺著中槍,只要看見有中醫方子,或中醫探討話語,立馬會引來一陣嘲笑。 圈居斗室,本來就夠郁悶的了,還惹鬧心事干嘛。 問題是,疫情來勢兇猛,你不知道哪兒出錯,感覺有癥狀了,西藥,床位,醫護超負荷工作,顧不上你的時候,怎么辦? 夠不著西醫,可能的特效藥輪不到自己品嘗怎么辦? 去扣扣中醫之門吧。 話到這兒,請科學人士繞道而行,高抬貴手,資當我是個不可救藥的封建余孽胡言亂語,呵呵一聲,放過在下。 “對中藥殺滅病毒不抱期望。中藥的確能緩解病情。病初期,輕癥時可以試試中藥。” 第一句對頭!中醫理論體系里從未有過什么病毒,細菌的概念。沒有細菌病毒,哪兒來的殺滅?對外感病,中醫認為是邪氣侵犯人體,所以,對侵入人體的邪氣(用西醫的話,大概可以說成是病毒或細菌)也不說殺滅,而是驅離。 第二句頗為費解:緩解病情是好還是不好,要不要得,是中藥做的么?極有可能的情況是治病過程中吃了西藥,而被當成中藥的了。 第三句展現出極為宏大的寬容胸懷,感激涕零。 細菌侵入體內干壞事,西醫用各種抗菌素來殺死細菌;而病毒(比如新冠),現在還沒有藥物能殺死病毒。 感染了病毒怎么治療,病患是如何痊愈的呢?靠人自身的抵抗力或稱作免疫力來殺滅病毒。這方面現代醫學給了我們令人信服且易懂的證明: 病毒侵入人體后所釋放出來的毒素會引起人體免疫系統的反應,所謂免疫系統的反應就是白細胞和淋巴產生的巨噬細胞大量增加。白細胞消滅毒素,而巨噬細胞吞噬病毒。但是普遍的情況是,免疫系統會在病毒的誘導下產生過激反應(西醫稱作過敏反應),不去攻擊病毒,反而攻擊人自身器官,比如過敏性紫癜,免疫系統會攻擊毛細血管,造成皮下出血或內臟出血。新冠病毒則誘導免疫系統去攻擊肺泡,或攻擊其他臟器的微循環系統,造成臟器的損傷。 西醫的治療一般是用激素,干擾素抑制細胞的增加,不讓免疫細胞過快的去破壞自身臟器,盡量用現代先進的醫學手段維持人的生命系統......人活著,免疫系統就不會喪失。 中醫的診療用西醫的理論套,完全套不上,所以不必去理會什么中藥能不能殺死病毒之類囈語。 中醫是怎么說的? 簡單的說: 外感病是(包括“新冠”)是外邪(中醫統稱為邪氣)侵入人體后所得之病。 邪氣有寒邪和熱邪之分,感受以后表現出來的癥狀是不同的。 如何鑒別? 一般來說,感受了寒邪必然惡寒,但惡寒的時候不一定立馬就發熱,但之后肯定會發熱,但病人自覺癥狀惡寒要比發熱嚴重,如不能及時治療,則會出現咽干口渴咳嗽,或吐黃痰,呼吸困難等,也會有往來寒熱,感覺惡心嘔吐,或大便糖稀等,再往后則可能有急腹癥,便秘等......中醫稱之為傷寒。 感受熱邪后必然發熱,也會有惡寒,但病人自覺癥狀熱比寒重,以后也會出現傷寒----咳嗽,呼吸困難,或往來寒熱,惡心嘔吐等癥狀......中醫稱為溫病。 為什么要鑒別傷寒和溫病? 惡寒是有表癥,傷寒----寒邪束表,人體內陽氣不能外達故而惡寒;溫病是熱邪郁表,陽氣不能輸布體表,故而惡寒。所以,傷寒要用辛熱解表的藥,比如麻黃,桂枝等;溫病則用辛涼解表的,如桑葉,菊花,銀花,連翹等。用錯了,無異于抱薪救火,戕伐性命。 順帶一句: 中醫的傷寒和溫病不是醫家空想而得,是經歷過駭人的瘟疫之后而總結出來的的治療臨床經驗。《傷寒論》是在東漢末年戰爭頻仍,繼而瘟疫肆虐,哀鴻遍野,白骨滿地的情況下,張仲景結合自己大量的臨床實踐而寫成;而溫病學的發展也是在繼傷寒論后一千多年的時間里,眾多醫家臨床經驗積累,隨著清朝幾次瘟疫爆發,經葉天士和吳鞠通匯總而形成。 這次“新冠”究竟是傷寒還是溫病?臨床中,寒熱交錯,虛實夾雜的情況太多,沒必要,不可能做到涇渭分明,吳鞠通的《溫病條辨》中就多次用到傷寒經方,如桂枝湯,麻杏石甘湯,白虎湯,承氣湯等。 “有是證用是藥”,從報道來看,“新冠”有發熱,咳嗽,呼吸困難,惡心嘔吐,往來寒熱等癥狀,也伴有腹癥,卻沒見提到惡寒。 新浪報道,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弄出了一個“清肺排毒湯”,不妨以方惻證: 從藥物組成推測,此方是麻杏石甘湯(或黃芩湯),小柴胡湯(或柴胡桂枝湯)和小青龍湯的合方。加了桂枝,又有大青龍湯的“成色”,但麻黃用量不大,應偏麻杏石甘湯,桂枝作用可能是增加發汗力度。 加了:澤瀉,豬苓,茯苓合白術,山藥健脾祛濕。 紫苑,冬花潤肺止咳定喘。 枳實在這兒應該是消痰滯氣阻,胸痹。 陳皮,藿香寬胸理氣。 麻杏石甘湯出自《傷寒論》,辛涼解表劑,外有表寒----即惡寒癥狀----內有邪熱壅肺,癥見口渴,咳喘氣急,鼻煽,身熱不解。這是外感風邪,邪熱壅肺。 小青龍湯也出自《傷寒論》,主治外寒里飲,癥見頭身疼痛,咳喘,痰多且清稀。 小柴胡湯亦自《傷寒論》,主治往來寒熱,口苦咽干,胸脅苦悶,喜嘔等。 根據這張方子可以看出,“新冠”發病癥狀表現應該是發熱,病人自覺熱度并不很高;口苦咽干,咳嗽氣喘,胸悶而呼吸困難,有大便糖稀或便秘。 以六經辨證,此病是太陽與少陽合病為主,癥見表熱不解,邪熱壅肺,口苦咽干,不欲飲食;少陽郁火內迫陽明,故而出現腹痛下利。 麻杏石甘湯重用石膏就是為了對付邪熱壅肺的咳嗽氣喘,既然肺熱無疑,為什么用小青龍湯中的射干細辛和紫苑,冬花等溫熱藥物來溫肺,不是火上澆油之嫌么? 合方治難證,這是仲景提倡的,《傷寒論》中屢見不鮮,但欲面面俱到,一方解萬難,卻是異想天開,反而造成壞病。 我揣測,此方不太可能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弄出來的,極有可能的是,小編去拜訪中醫界認識,聽了一統理論,似懂非懂,懵里懵懂的自以為是搞出來的。 極為遺憾的是,所有報道中均未提病人的惡寒狀況,到底是偏于溫病還是傷寒,從這張方子即能撿到肺熱,又能見到肺寒,根本無從下手。 我的建議是,如果上述癥狀皆有,咳吐黃濃痰,那就去掉紫苑、冬花、射干、細辛;如果沒有腹痛拉稀,也沒必要用澤瀉,豬苓、白術和茯苓山藥。 剛看蘇州電視臺,吳醫派醫師給出的治療法則是清熱潤肺,祛濕熱。我相信,醫師是見到了“新冠”病患,四診后辯證得出的治法,從清熱潤肺治則可以看出,發熱惡寒,咳嗽等癥狀確定無疑。 我偏信傷寒法,經方效若扶鼓:麻杏石甘湯合小柴胡湯,加健脾祛濕的澤瀉,豬苓,茯苓合白術,山藥等。其實方中麻黃加白術本身就是祛濕利尿的良方。 遺憾的是是現在藥房均無麻黃出售,驅寒解表寡用桂枝力道不夠,如何是好? 可以試用:加大柴胡用量,且將柴胡先煮,然后再與其他藥再煮,可增加柴胡解表退燒。 廣東出了個“清肺一號”,就是上述方子,方中射干,細辛,我認為實在沒必要,已經邪熱壅肺,再用大熱的射干,細辛,不是抱薪救火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