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腦卒中)八法 中風是指卒然仆倒,昏不知人,醒后出現半身不遂、口眼?斜、言語謇澀等癥狀的疾患。古人認識不一,有認為是外風中人者;而明·張景岳強調其發生非屬風邪,創立“非風”論;清·葉天士則認為本證之發病乃屬肝陽化風。由張、葉二家之論可以看出,本證乃因內風引起,并不是什么外來之風邪中人。它包括了腦血管疾病,如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腦血栓形成、腦栓塞、腦血管痙攣等。 中風的原因,主要是肝腎不足,肝陽過亢,化火生風,故卒倒無知而半身不遂。治療不外平肝熄風、清火化痰、補虛之類。總之,是瀉有余補不足。在無外邪的情況下,一定慎用辛溫升散之品。 (一)清熱瀉火,豁痰開竅,以治陽閉 中風陡作,兩手握固,牙關緊閉,聲如曳鋸,面赤氣粗,舌紅,苔黃膩且干,脈洪數滑動,或沉澀弦實。痰熱化火,陽閉重證,急用清熱瀉火、豁痰開竅方法,如局方至寶丹、安宮牛黃丸,或牛黃清心丸之類。湯劑如: 節菖蒲9克 郁金6克 天竺黃12克 鉤藤12克 陳膽星12克 蟬衣6克 珍珠母30克(先煎) 知母9克 黃芩12克 竹瀝60克(沖化) 姜汁2~3滴(兌入) 大黃粉1克(分沖) 局方至寶丹2丸,分2次化服。 加減法: 若屬痰濕阻遏,氣機閉郁,脈沉滑,苔白膩厚,此陰閉之證,不可用上法,改用芳香開竅法:蘇合香丸1丸、竹瀝30克(沖化)、姜汁3~5滴送服,以開其痰濕郁閉。 若中風牙關緊閉,可先用烏梅擦牙;或用醋擦牙;若熱郁過深時,可用冰塊擦牙法,俟牙開再服藥。 若牙關緊閉較重時,可用鼻飼,或直腸灌入藥物。 若內停滯熱,大便不通,舌苔膩厚,矢氣味惡,可用三化湯以疏風瀉熱通腑,方中以大黃、羌活、厚樸、枳實為主,俟腑氣通,病必好轉。 病屬痰火為患,治后雖神識已清,飲食亦當慎,以進稀軟為宜,切不可給魚肉葷腥之味,防其助火增重。 (二)益氣回陽,救逆固脫,防其厥變 中風脫證是最危險的證候。癥見目合口開,撒手遺溺,鼻鼾痰鳴,聲嘶氣促,汗出如油,或大汗淋漓,手足逆冷,舌短面青,苔白膩滑潤,兩脈沉伏或微細欲絕。急用益氣回陽,救逆固脫方法。 人參粉15克(沖) 生黃芪60克 淡附片15克(先煎) 五味子10克 生龍、牡各60克(先煎) 瓦楞子20克(先煎) 黑錫丹6克(分送) (三)疏風祛痰,活血通絡 風邪夾痰,走竄經絡,阻滯血行,頭痛眩暈,肢體麻木拘攣,或半身不遂,口眼?斜,惡寒身熱,舌苔白膩,脈多滑濡,沉取略弦,必當疏風祛痰,活血通絡為治。 秦艽9克 羌獨活各4克 防風6克 半夏10克 菖蒲10克 黃芩12克 赤芍12克 炒地龍10克 當歸9克 生牡蠣30克(先煎) 加減法: 若體豐痰濕較重者,方中可加橘紅10克、制南星10克。 若痰濕膠滯者,方中可加蘇子10克、萊菔子10克,白芥子6克、皂角6克。 若素嗜肥甘者,囑其切忌葷腥,控制食量,加強活動,增加體力鍛煉,以促進功能恢復。 (四)育陰平肝,熄風定眩 肝腎陰虧,肝風上翔,頭目眩暈,陣陣煩急,口燥咽干,大便干結,舌紅且干,脈小滑數。用育陰潛陽,熄風定眩方法。 鉤藤12克 生地12克 天竺黃12克 白芍12克 川楝子9克 菊花9克 白蒺藜12克 珍珠母20克(先煎) 黃芩10克 加減法: 若陰虛肝熱而動風者,加羚羊角粉0.6克(沖服)。 若肝膽熱勢較重時,可加龍膽草2克,或用涼血育陰之品,如白頭翁10克、旱蓮草10克、女貞子10克、炒地榆10克。 若病勢稍緩,可用歸芍地黃丸常服調理,以善其后。 (五)清肝降火,瀉其實熱 肝陽獨亢,亢則化火,火熱上炎,陡然頭痛眩暈,面紅目赤,口燥咽干,心煩易怒,大便秘結,溲赤且少,舌紅絳,苔黃燥,脈象弦數而大,按之有力。用清肝降火,瀉其有余之熱,仿龍膽瀉肝湯意。 龍膽草6克 梔子9克 黃芩12克 柴胡6克 川楝子12克 鉤藤12克 生地12克 夏枯草12克 生石決明20克(先煎) 蟬衣6克 加減法: 若體質強實,脈象有力,舌質紅,可加紫雪散6克(分沖)。如無紫雪散,可于上方中加瓜蔞30克、元明粉3克(沖)、羚羊角粉2克(沖)。 本方力量較重,不可久服,并應囑告病人,忌酒、葷及一切刺激性食物。 (六)宣竅滌痰,求其能言 體豐,濕痰素盛,痹阻絡脈,中風半身不遂,四肢麻木沉重,言語謇澀,面白痰多,舌苔白膩,脈象滑濡。用宣竅滌痰方法。 制南星12克 枳實6克 橘紅9克 鉤藤12克 茯苓15克 半夏曲12克 遠志10克 生海石15克 萊菔子6克 冬瓜子30克 菖蒲6克 郁金10克 加減法: 若痰濕漸化,必須控制飲食,尤宜少進葷膩及糖類食物,并應增強鍛煉,減少體重,練習說話,亦可配合針灸治療。 在治療過程中,可根據病情適當配入活血化瘀通絡及消食醒胃藥物。 (七)調氣血,化瘀濁,兼疏通經絡 中風后期,半身不遂,言語不利,兩手時常麻木或顫抖,自覺疲乏無力,舌胖苔白,脈象沉濡。用補氣活血方法以通其經絡,并宜刻苦鍛煉。 生黃芪40克 當歸6克 川芎20克 赤勺12克 桃仁6克 炒地龍15克 絲瓜絡10克 加減法: 若屬血分郁滯,氣機不暢時,減黃芪之量,加行氣開郁之品,如:香附、郁金、元胡等。 若氣虛較甚,絡脈不和者,可加重黃芪之用量,并可加入人參須1~3克。 (八)補益氣血,調理陰陽,扶正固本 素體氣血不足,陰陽兩虛,中風之后,行走不利,言語謇澀,精神疲倦,心悸氣短,懶言無力,小溲清長,脈象虛弱或細弦。用扶正固本方法,補益氣血方劑與調理陰陽藥物交替服用。 上午服:(每早空服一煎) 人參須1克 黃芪20克 黨參10克 茯苓10克 白術10克 炙草6克 木香6克 砂仁3克 茜草10克 下午服(或每晚睡前服): 六味地黃丸或下方: 熟地黃10克 丹參10克 赤芍10克 茯苓10克 山萸肉10克 芡實10克 菟絲子10克 黑桑椹10克 鬼箭羽10克 補骨脂10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