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德軍在庫爾斯克會戰中的失利標志著東線德軍徹底轉入了戰略防御階段,蘇軍將陸續在整條戰線上發強大的進攻,德軍的閃電進攻戰術已經失去了作用,如何防御蘇軍的進攻成為了德軍首要的問題,大體上德軍有硬性防御戰術、彈性防御戰術、區域防御戰術。介紹這些防御戰術之前,我們先對蘇軍的進攻戰術進行下簡單的描述:蘇軍在突破地段上集中絕對的兵力兵器優勢,在強大的炮兵和航空兵支援下,蘇軍步兵將協同獨立坦克單位突破德軍的戰術防御地幅,讓后在突破口投入強大的坦克集團軍或者騎兵-機械化集群向縱深突擊,粉碎德軍的裝甲預備隊并對德軍實施戰役甚至戰略性的合圍。 德軍重機槍陣地 · 硬性防御戰術 硬性防御戰術是最常見的防御方法,簡單的說就是在一條戰線上構筑嚴密的防御工事,步兵師沿戰線依次展開實施防御,這也是蘇軍經常采用的一種防御方式,不過不同于德軍的是,蘇軍擁有足夠的步兵師,因此可以在后方部署新的步兵師來增加防御的縱深,而德軍步兵師數量連一條防線的需求都無法滿足,因此無法建立縱深的防御體系,那些在后方構筑的第二道、第三道防線都是沒有部隊據守的,需要德軍前線作戰部隊撤回來才能進入駐守。一旦蘇軍達成迅速的突破并投入編有大量坦克和機械化步兵的快速集群發展勝利時,德軍的第二道、第三道防線基本就形同虛設了,因為前線的德軍步兵師撤退的再怎么快也不可能趕得上蘇軍的快速集群,因此如果德軍裝甲預備隊不能阻止住蘇軍的快速集群的話,那么德軍的防線也就宣告被突破了。 德軍反坦克炮陣地 除了由于步兵數量的不足,德軍無法實施硬性防御的主要原因還有來不及構筑堅固的防御掩體,蘇軍在后期進攻中越來越強調兵力兵器的集中,尤其是集中大量的炮兵實施毀滅性的打擊,由于東線戰場一直在不斷的變化中,德軍來不及構筑堅固的防炮和防空掩體,根本無法抵御這種程度的火力打擊,何況德軍也無法承受這種激烈的消耗戰。 德軍步兵 執行硬性防御戰術的基本前提就是要保證能將蘇軍阻止在其戰術防御地幅內,僅靠那些臨時構筑的野戰工事是不行,必須要構筑現代化的鋼筋混凝土掩體,為步兵和炮兵提供安全的屏障,保證其能在蘇軍的炮火中生存下來,另外還要高密度的部署地雷、反坦克障礙和反坦克炮來抵抗蘇軍密集的坦克突擊。這種現代化的防線是不可能在一兩個月構筑起來的,至少也得一年的時間,也就是說德軍要提前在后方選定的地帶建造這一防線,有遠見的德軍將領曾向希特勒提出這種建議,但是遭到了希特勒的拒絕,希特勒一直都禁止在遠離前線的后方建造新防線,他認為這樣將使前線部隊無心作戰,一心想著撤退。希特勒一面堅持使用硬性防御戰術,一面又不給前線部隊構筑現代化的防御工事,失敗也就不可避免了,1944年東線德軍的全線崩潰可以說是希特勒硬性防御戰術的徹底失敗,一個又一個精銳的德軍戰略集團被葬送了。 德國元首希特勒 · 彈性防御戰術 即我們經常提到的機動防御,步兵師并不是分散在一條漫長的戰線上實施堅守,而是部署縱深防御,在縱深梯次部署機槍和反坦克支撐點,遲滯敵軍的進攻,各部交替掩護實施有計劃的撤退,以避免遭遇合圍而損失嚴重。與此同時部署在縱深后方的裝甲預備隊將迅速前調,向突破的敵軍側翼實施猛烈的反突擊,切斷其和后續部隊的聯系。一般來說,當突入的敵軍后路被切斷時,將停止繼續前進從而轉入防御或者向后突圍,無論哪種情況都將使己方防御中的步兵師解放出來,從而和趕來的裝甲師一起發起反擊,殲滅突入之敵,進而擊退敵軍,重新奪回失去的陣地。 德軍步兵-突擊炮戰斗群 彈性防御戰術是許多東線德軍將領都推崇的一種防御戰術,他們認為這是克制蘇軍大縱深突破戰術理想方式,該戰術最大的優點就是不再需要大量的步兵師沿前線構筑嚴密的防線,節省了兵力,因為德軍已經沒有能力維持步兵師的編制,隨著戰爭的持續,德軍步兵師的缺額越來越嚴重,戰斗力下降的很快,彈性防御戰術主要依靠機動性較高的裝甲師和裝甲步兵師實施進攻,步兵師主要負責前期的遲滯作戰,減輕了步兵師的作戰負擔。 不過彈性防御戰術也存在明顯的缺點,由于部隊呈縱深防御部署,這不可避免的將導致防御強度的降低,如果蘇軍通過在局部地區集結絕對優勢的兵力兵器發起主攻,彈性防御戰術就會變得缺乏彈性,蘇軍將迅速摧毀一道又一道德軍防線,如果裝甲預備隊不能及時趕來這將完成災難性的后果。彈性防御戰術的集大成者就是德軍南方集團軍群司令曼施坦因元帥,正是在他的機動作戰理念下,東線德軍才沒有在1943年發生崩潰,甚至還短暫的奪回過戰場主動權。 德軍反坦克陣地 · 區域防御戰術 區域防御戰術是由德軍裝甲兵上將勞斯提出來的,在整個二戰期間勞斯將軍一直在指揮裝甲部隊,從一個裝甲師師長成長為裝甲集團軍司令,可以說是德軍最優秀的戰術指揮官,經歷了1944年一系列的防御作戰,對于東線德軍的防御問題同樣有著深刻的認識。 勞斯上將提出的區域防御戰術其實是介于機動防御戰術和硬性防御戰術之間,他不會將防御部隊做縱深梯次的部署,這樣會降低一線部隊的防御能力,導致其無力應付蘇軍的重點突破,這一點和硬性防御戰術比較相似。但是勞斯上將仍舊強調要構筑縱深的防御陣地,以使蘇軍大規模進攻發起前,防御部隊能夠撤離前線以躲避蘇軍的火力打擊,在第二道防御陣地前阻擊敵軍,通過在各防御陣地之間部署大量的地雷和反坦克支撐點來延緩蘇軍的攻勢,等到蘇軍攻勢頓挫時,德軍在迅速的發起反沖擊,此時蘇軍既來不及構筑防御工事,也失去了重火力的支援(作戰地域超出蘇軍炮兵支援范圍或者炮兵向前運動中無法支援),從而遭到重創,德軍也趁勢恢復原有陣地,繼續執行區域防御戰術。 德軍野戰機槍陣地 可見區域防御戰術只進行戰術上的撤退,包括步兵單位在內的作戰部隊都作為一個整體投入作戰以集中兵力,通過大范圍的部署地雷和障礙對整個區域進行防御(重點就是德軍自己的后方)。簡單來說,就是把蘇軍放進來打,使其離開遠程支援火力的掩護范圍,進而進行決定性戰斗。這種戰術非常巧妙,但是難點就是如何把握部隊的撤退時間,如果撤退的太晚,那么戰斗部隊將正好處于蘇軍的炮火準備之下,遭受嚴重的損失,因此這種戰術對情報的要求很高,必須準確的判斷出蘇軍的進攻時間。 裝備豹式坦克的德軍裝甲部隊 總得來說,最適合德軍仍舊是彈性防御戰術,畢竟德軍最擅長的就是機動作戰,不過介于東線戰場實在是太過寬廣,在局部地段實施頑強的防御也是非常有必要的,這樣可以節省許多快速部隊從而集中起來使用,達成更大的戰役、戰略目標。自1943年庫爾斯克會戰以后,德軍應該采取區域防御戰術和彈性防御戰術相結合戰術,并立刻開始在后方構筑一條現代化的鋼筋混凝土防線,最終再撤入這條防線后采取硬性防御戰術,從而將裝甲部隊從繁重的戰術支援中解放出來,集中組建一直裝甲戰略預備隊,來回在東線、西線實施決定性的進攻,機動作戰是德軍取得兩線作戰勝利的基本方式,也是唯一的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