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七,表里雙解方

     學中醫書館 2020-02-18

    七,表里雙解方

    解表攻里 大柴胡湯復方大柴胡湯厚樸七物湯 防風通圣散

    解表清里 葛根黃芩黃連湯 石膏湯 解表溫里 五積散 柴胡桂枝干姜湯 桂枝人參湯 

    二十六,解表攻里 

    39.大柴胡湯

     本方臨床應用比較廣泛,多用于膽系急性感染,膽石癥,膽道蛔蟲病,急性胰 腺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急腹癥屬少陽、陽明合病者。還可用于肝炎、高血壓及腦血 管意外、急性扁桃體炎、腮腺炎、小兒高熱等多種疾病。1.熱結在里證 2.急性膽囊炎 3.嘔、利、痞、痛證 4.腹痛發熱 5.三叉神經愈1。急性膽囊炎 2.膽絞痛 3.急性胰腺炎 4.膽道蛔蟲病 5??谇活M面部急性炎癥 6.急性扁桃體炎 7。小兒高熱8.復方18甲短效口服避孕滴丸毒副反應 急性腮腺炎、食管賁門術后反流性食管炎 等大柴胡湯 [功用] 和解少陽,內瀉熱結。 [主治] 少陽、陽明合病。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嘔不止,郁郁微煩,心下滿痛或 心下痞硬,大便不解或協熱下利,舌苔黃,脈弦數有力。臨床運用本方,以往來寒熱,胸脅或心下滿痛,嘔吐,便秘,苔黃, 脈弦數為證治要點。

    北柴胡24克 黃芩9克 白芍9克 半夏12克 生姜15克 炙枳實4克 紅棗12枚 大黃6克

    1.如脅脘痛劇者,加川楝子、延胡索、郁金等以加強行氣止痛之功;

    2.惡心嘔吐劇烈者,加竹茹、黃連、旋覆花等以加強降逆止嘔之功;

    3.如連日不大便,熱盛煩躁,舌干口渴,渴欲飲水,面赤,脈洪實者,加芒硝以瀉熱通便;

    4.伴黃疸者,加茵陳、梔子以清熱利濕退黃;

    5.膽結石者,加金錢草、海金沙以化石。

    6.先用冷水1斤7兩浸20分鐘,捏爛紅棗,然后煎取8.5兩,去藥滓,再煎以濃縮藥汁至4.2兩。分三次溫服,每日三服。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大柴胡湯

    (《金匱要略》)

    [組成]柴胡半斤(15g)黃芩三兩(9g)芍藥三兩(9g、)半夏半升洗(9g)

    枳實四枚炙(9g)大黃二兩(6g)大棗十二枚擘(4枚)生姜五兩切.(15g).

    [用法]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煮。溫服一升,日三服(現

    代用法:水煎2次,去滓,再煎,分2次溫服)。…:.、

    [功用]和解少陽,內瀉熱結。

    [主治]少陽、陽明合病。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嘔不止,郁郁微煩,心下滿痛或

    心下痞硬,大便不解或協熱下利,舌苔黃,脈弦數有力。,

    [病杌分析]本方主治少陽與陽明合病。少陽位于半表半里,為三陽出入表里之樞

    紐。足少陽之腑為膽,邪氣未離少陽,交爭于半表半里,膽經經氣不暢,故仍有往來寒

    熱,胸脅苦滿等少陽證的主癥。然病邪已進入陽明,有化熱成實的熱結之象,故病情比

    單純的少陽證為重。因里熱程度較甚,心煩因之加重,出現“郁郁微煩”。少陽病未解,

    膽熱犯胃,又因陽明化熱成實,氣機被阻,腑氣不通,胃氣上逆程度亦更甚,由少陽證

    之“喜嘔”發展為“嘔不止”,并出現心下滿痛或痞硬,大便秘結,苔黃等陽明熱結,

    腑氣不通之證;若里熱下迫,大腸傳導失司,又可見協熱下利之象。邪居少陽,.‘陽明熱

    結,正盛邪實,故脈象弦數而有力。

    [配伍意義]本方所治乃少陽、陽明合病,少陽病的治法是和解少陽,陽明熱結之

    證的治法是內瀉熱結,今少陽、陽明合病則上述兩法并用,和解少陽以祛外邪,瀉下陽

    明以除熱結。病在少陽,據仲景所論禁用下法,否則會傷及氣血而引起驚悸。但在兼有

    陽明腑實的情況下,又必須表里兼顧。故汪昂說:“少陽固不可下,然兼陽明腑實則當

    下”(《醫方集解.表里之劑》)。

    本方是小柴胡湯去人參、甘草,加大黃、枳實、芍藥而成。亦可看作是由小柴胡湯

    合小承氣湯加減變化而來√小柴胡湯為和解少陽之主方,小承氣湯為瀉下陽明之輕劑,

    故本方為少陽、陽明同治,表里雙解之劑。方中以柴胡、大黃為君,柴胡專人少陽,疏

    邪透表,大黃人陽明瀉熱通腑。臣以黃芩味苦性寒,擅清少陽之郁熱,與柴胡同用,起

    到和解少陽的作用;枳實行氣破結,與大黃配合,可內瀉熱結,行氣消痞。這四味藥是

    本方的主要組成部分。再用芍藥緩急止痛,與大黃相配可治腹中實痛,與枳實相伍能調

    和氣血,以除心下滿痛;半夏和胃降逆,又重用生姜,則止嘔之功更增,以治嘔逆不

    止,共為佐藥。大棗和中益氣,合芍藥酸甘化陰,既可防熱邪人里傷陰,又能緩和枳

    實、大黃瀉下傷陰之弊,大棗與生姜相配,還可調和營衛,調和諸藥,為使藥。諸藥合

    用,共奏和解少陽,內瀉熱結之功,使少陽與陽明合病得以雙解0.

    從以上所用之藥分析,本方乃和解與瀉下并用之劑,然方中僅用小承氣湯之半(大

    黃用量減半,并去厚樸),故是以和解少陽為主,瀉下之力較緩,適宜于少陽初人陽明

    之證。正如《醫宗金鑒。刪補名醫方論》卷8所說:“斯方也,柴胡得生姜之倍,解半表

    之功捷;枳、芍得大黃之少,攻半里之效徐,雖云下之,亦下中之和劑也?!?/p>

    [類方比較]本方與小柴胡湯比較,兩方中均有柴胡、黃芩、半夏、大棗,且劑量

    相同,生姜一藥,小柴胡湯中為三兩,大柴胡湯中為五兩,因大柴胡湯所治之證嘔逆較

    小柴胡湯證為重,故重用生姜以加強止嘔之力,且生姜協柴胡還可加強散邪之功。小柴

    胡湯中有人參、甘草,大柴胡湯未用,是因少陽之邪漸進傳里,陽明實熱已結,且正氣

    不虛,故去之。加大黃、枳實,意在導滯下結,用芍藥主要是加強緩急止痛之力。小柴

    胡湯專治少陽病,大柴胡湯則治少陽與陽明合病。何廉臣謂大柴胡湯“為和解少陽、陽

    明,表里緩治之良方,但比小柴胡湯專于和解一經者,力量較大,故稱大”(《重訂通俗傷寒論》)。

    [臨床運用]

    1.證治要點臨床運用本方,以往來寒熱,胸脅或心下滿痛,嘔吐,便秘,苔黃,

    脈弦數為證治要點0

    2.加減法如脅脘痛劇者,加川楝子、延胡索、郁金等以加強行氣止痛之功;惡

    心嘔吐劇烈者,加姜竹茹、黃連、旋覆花等以加強降逆止嘔之效;如連日不大便,熱盛

    煩躁,舌干口渴,渴欲飲水,面赤,脈洪實者,加芒硝以瀉熱通便;伴黃疸者,加茵

    陳;梔子以清熱利濕退黃;、膽結石者,加金錢草、海金沙以化石。

    3。本方臨床應用比較廣泛,多用于膽系急性感染,膽石癥,膽道蛔蟲病,急性胰

    腺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急腹癥屬少陽、陽明合病者。還可用于肝炎、高血壓及腦血

    管意外、急性扁桃體炎、腮腺炎、小兒高熱等多種疾病。

    [使用注意]本方為少陽與陽明合病而設,單純少陽證或陽明證非本方所宜。使用

    時尚需根據少陽證與陽明熱結的輕重,斟酌方中藥量的比例。

    [源流發展]本方為張仲景所創,《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均有應用本方的記

    載。《傷寒論》云:“太陽病,過經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

    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薄皞?/p>

    十余日,熱結在里,復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薄皞l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

    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金匱要略》云:“按之心下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

    之,宜大柴胡湯?!本C上所述,大柴胡湯的主治證候是既有少陽證的往來寒熱、煩、嘔,

    又有陽明里實之心下急、心下痞硬、心下滿痛,是為少陽、陽明合病之證。后人對本方

    的運用有所發展,如《肘后備急方》卷2用于“熱實,得汗不解,腹滿痛煩躁,欲謬語

    者?!薄镀諠健肪?98引《旅舍備要方》用治“瘧,寒熱嘔逆,脈弦小緊,間日頻日,

    發作無時;及傷寒熱在里,腹滿譫語,煩渴,大小便澀。”《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2用

    于“傷寒十余日,邪氣結在里,寒熱往來,大便秘澀,腹滿脹痛,語言譫妄,心中痞

    硬,飲食不下;或不大便五六日,繞臍刺痛,時發煩躁,及汗后如瘧,日晚發熱,兼臟

    瞅,脈有力者?!薄蹲C治準繩.幼科》卷3更用本方治療“風熱痰嗽,腹脹及里熱未

    解。”《幼幼集成》卷2則將本方用于“夾食傷寒,其證壯熱頭痛,噯氣腹脹,大便酸

    臭,延綿不解?!庇纱蟛窈鷾芑傻耐揭酁閿挡簧?,如《外臺秘要》卷1引

    《范汪方》大柴胡湯,系本方去黃芩、枳實、大棗,加知母、萎蕤、炙甘草、人參,治

    “傷寒七八日不解,默默煩悶,腹中有干糞,譫語?!薄短绞セ莘健肪韚大柴胡湯,為

    本方去大黃,、,加檳榔、白術、’赤苓,用于“傷寒二三日,心中悸,嘔吐不止,心下急,

    郁郎微煩者?!薄镀諠健肪?4引《指南方》大柴胡湯,為本方加炙甘草,用治頭痛。

    《醫方類聚》卷54引《通真子傷寒括要》之大柴胡湯與本方相比,.無大黃、枳實,用枳

    殼、赤芍藥,治陽明病,脅下堅滿,大便秘而嘔,口燥者等?!兑缀喎健反蟛窈鷾?,較

    本方少芍藥,增甘草,用治“傷寒十余日,熱結在里,往來寒熱;或心下急,郁郁微

    煩;或15生白苔,大便不通;或發熱汗出;或腹中滿痛;或日晡發熱如瘧;或六七日不

    了了,睛不和,無表里證,大便難,身微熱者?!薄吨味蝗珪肪砉?大柴胡湯,由柴胡、

    白芍、枳殼、黃芩、大黃組成,用治“痘瘡,腰疼腹痛,寒熱往來,熱毒欲發不出者。”

    《傷寒大白》卷2大柴胡湯,由柴胡、黃芩、廣皮、甘草、半夏、大黃所組成,用于

    “少陽表證未解,里證又急,潮熱,大便秘,有下證者?!薄读〖沧胍肪?大柴胡湯,

    較本方少芍藥、多芒硝,用于“感時行癘氣,表邪里邪俱實者?!碑敶t家在大柴胡湯

    的基礎上,又衍變有復方大柴胡湯(《中西醫結合治療急腹證》),即本方去半夏、生姜、

    大棗,加木香、川棟子、延胡索、蒲公英、生甘草而成,其行氣止痛,清熱解毒之力,

    較大柴胡湯為優。

    [疑難闡釋]

    1.關于方中有無大黃的認識大柴胡湯系仲景方,《傷寒論》方中未載大黃,而

    《金匱要略》方中卻有大黃,因而引起了歷代醫家之爭議。①無大黃論。以柯琴為代表,

    《傷寒來蘇集.傷寒論注》卷3云:“大柴胡是半表半里氣分之下藥,并不言大便,其心下

    急與心下痞硬是胃口之病,而不在胃中,結熱在里,非結實在胃,且下利則地道已通,

    仲景不用大黃之意曉然?!雹趦煽蓳褚徽?。認為方中大黃或有或無。如張錫純在《醫學

    衷中參西錄》中冊云:“乃后世畏大黃之猛,遂易以枳實,迨用其方不效,不得不仍加大

    黃,而竟忘去枳實,此大柴胡湯一方或有大黃或無大黃之所由來也。”③有大黃論。大

    多數醫家持此論點。如新輯宋本《傷寒論》方后注云:“一方加大黃二兩,若不加,恐不

    為大柴胡湯?!薄对S叔微傷寒論著三種。傷寒發微論》卷下云:“大黃在傷寒乃為要藥,大

    柴胡湯中不用,誠脫誤也。”我們認為大柴胡湯應有大黃,其理由是:①大柴胡湯主治

    證為少陽未解,胃家已實,此際若無大黃,何能達通下之目的?《傷寒論》第106條云:

    “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比魺o大黃,“下之”二字難以理解。②《傷寒論》和《金匱要

    略》所載大柴胡湯,除大黃的有無外,其它藥物與用量均同。仲景制方,結構嚴謹,加

    減一味,甚或藥量不同,方名均有變更,因而不可能在其著作中,寫出兩個名稱相同而

    藥物不同的方劑。所以《傷寒論》中的大柴胡湯應有大黃,沒有大黃可能是在流傳過程

    中傳抄脫落所致。

    2.關于本方歸類的討論大柴胡湯歸屬何類,歷來方書各抒己見,或將其歸人表

    里雙解劑,如《醫方集解》及《方劑學》統編教材第5版;或將其歸屬于和解劑,如統

    編教材《方劑學》第4版及規劃教材《方劑學》;或認為其屬于瀉下劑,如《傷寒來蘇

    集.傷寒論注》卷3“而曰下之則愈者,見大柴胡為下劑,非和劑也。”本方究竟應屆何

    類,可先從仲景原文分析。《傷寒論》第103條是大柴胡湯的首見之文,對證情論述較

    詳,條文云:“太陽病過經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

    胡湯;嘔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柴胡證仍在

    的“仍”字,揭示了病人有往來寒熱,或胸脅苦滿,或默默不欲飲食,或心煩喜嘔等少

    陽主證。前醫之所以行“二、三下之”治法,言外之意在證情中有陽明里熱實證的表

    現。《金匱要略》中“按之心下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之,宜大柴胡湯?!币嘧C實了此

    證有里實證的表現,是少陽與陽明合病之證。方中藥物以柴胡為首,量重至半斤,柴胡

    為少陽專藥,能透達少陽邪熱,與大黃、枳實相伍,和解之中又能瀉下熱結,與單純的

    和解劑、瀉下劑在配伍方法上迥然不同,因而應屬表里雙解劑較妥。需要指出的是,這

    里的表不能理解為太陽之表。如果說此方是和解之中又有瀉下之義,似乎更為合適。[方論選錄]

    1.王好古:“大柴胡湯治有表復有里。有表者,脈浮,或惡風,或惡寒,頭痛四癥

    中或有一、二尚在者乃是十三日過經不解是也。有里者,譫言妄語,擲手揚視,此皆里

    之急者也。欲汗之則里已急,欲下之則表證仍在。故以小柴胡中藥調和三陽,是不犯諸

    陽之禁。以芍藥下安太陰,使邪氣不納;以大黃去地道不通;以枳實去心痞下悶,或濕

    熱自利。若里證已急者,通宜大柴胡湯,小柴胡減人參、甘草,加芍藥、枳實、大黃是

    也。欲緩下之,全用小柴胡加枳實、大黃亦可?!?《此事難知》卷上)

    2.吳昆:“傷寒陽邪人里,表證未除,里證又急者,此方主之。表證未除者,寒熱

    往來、脅痛、口苦尚在也;里證又急者,大便難而燥實也。表證未除,故用柴胡、黃芩

    以解表;里證燥實,故用大黃、枳實以攻里。芍藥能和少陽,半夏能治嘔逆,大棗、生

    姜又所以調中而和營衛也?!?《醫方考》卷1)

    3.汪昂:“此足少陽、陽明藥也。表證未除,故用柴胡以解表;里證燥實,故用大

    黃、枳實以攻里。芍藥安脾斂陰,黃芩退熱解渴,半夏和胃止嘔,姜辛散而棗甘緩,以

    調營衛而行津液。此表里交治,下劑之緩者也?!?《醫方集解。表里之劑》)

    4.吳謙,等:“柴胡證在,又復有里,故立少陽兩解法也。以小柴胡湯加枳實、芍

    藥者,仍解其外以和其內也;去參、草者,以里不虛;少加大黃,以瀉熱結;倍生姜

    者,因嘔不止也。斯方也,柴胡得生姜之倍,解半表之功捷;枳實得大黃之少,攻半里

    之效徐,、雖云下之,亦下中之和劑也?!?《醫宗金鑒。刪補名醫方論》卷8)

    5。李疇人:“寒熱往來,胸下硬滿,嘔吐不止,甚至心煩便秘,是胃家熱結已重,

    少陽證少,陽明證多。故宜去小柴胡之參、草,以免壅滯,而以柴胡、黃芩疏少陽來路

    之邪以清熱,芍藥助柴胡泄犯胃之肝邪以止嘔,半夏和胃氣之滯,枳實、大黃攻其滿而。

    清其熱,生姜、大棗以回復胃氣之疲,則證可解。故大柴胡湯為胃病已重,少陽未盡之

    主方?!?《醫方概要》),

    6.何廉臣:“少陽證本不可下,而此于和解中兼以緩下者:以邪從少陽而來,漸結

    于陽明。而少陽證未罷,或往來寒熱,或胸痛而嘔,不得不借柴胡、生姜以解表;半

    夏、黃芩以和里。但里證已急,或腹滿而痛,或面赤煩渴,或便秘溺赤,故加赤芍以破

    里急,枳實、生軍以緩下陽明將結之熱;佐以大棗,以緩柴胡、大黃發表攻里之烈性,

    而為和解少陽陽明、表里緩治之良方。但比小柴胡專于和解少陽一經者,力量較大,故

    稱大?!?《重訂通俗傷寒論》)

    [評議]關于本方治證,諸家觀點不一。王好古、吳昆認為是表證未除,里證又急

    之證;李疇人、吳謙等則認為是少陽證又見有里證。從其表現寒熱往來、脅痛、嘔吐分

    析,均為少陽證的主要證候,因此以后者較為合適。對本方功用的主次及主治少陽與陽

    明證的孰輕孰重,諸家亦有分歧。吳謙等人認為本方“解半表之功捷”,“攻半里之效

    徐”,為“下中之和劑”。何廉臣亦云此方為:“和解中兼以緩下者。:李疇人則認為本方

    證是“少陽證少,。陽明證多”;,為“胃病已重;少陽未盡之主方?!比粡谋痉浇M成中柴

    胡、黃芩、生姜與大黃、枳實的劑量比較,少陽證應重于陽明證。對方中藥物配伍意義

    的闡述,吳謙、何廉臣之說較為精辟、透徹。

    [驗案舉例]

    1.熱結在里證《傷寒九十論》:羽流蔣尊病,其初心煩喜嘔,往來寒熱,醫初以

    小柴胡湯與之,不除。予診之脈,脈洪大而實,熱結在里,小柴胡湯安能除之也。仲景

    云,傷寒十余日,熱結在里,復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二服而病除。

    2.急性膽囊炎《陜西中醫》(1980,3:39):某女,54歲。右脅前膽區劇痛而掣于

    胃,滿床亂滾,大汗淋漓,此時惟急注“度冷丁”方能止痛,但不久又發,其人體肥,

    兩頰緋紅,舌絳苔黃,問其大便,已4天未下,并且口苦多嘔,西醫診斷為急性膽囊炎

    或膽結石?辨證:肝膽氣郁火結,橫逆于胃,而使腑氣不利,則大便秘結不通,肝膽氣

    火交阻,而氣血為之不利,是以劇痛難忍而口苦多嘔。疏方:柴胡18g,大黃9g,白芍

    9g,枳實9g,黃芩9g,半夏9g,郁金9g,生姜12g,陳皮9g。煮兩煎分三次服。一服

    痛止,安然入睡;二服則大便解下,嘔吐則止;三服則大便又行,而疼痛全去。

    3.嘔、利、痞、痛證《陜西中醫》(1980,3:39):某男,44歲?;几忻安。苌?/p>

    酸痛,胸滿,不欲飲食。午后發熱,小溲色黃,脈弦細而浮,舌苔白膩。辨證:濕熱羈

    于衛、氣之間,治當芳化,少佐滲利。方用:白蔻仁6g,杏仁9g,苡米9g,半夏9g,

    佩蘭6g,連翹6g,滑石9g,通草3g,大豆卷9g。服2劑,.胃脘痞塞,喜嘔,大便下痢

    粘穢,里急后重,腹痛而急,脈弦滑,舌苔厚膩而黃。此證為木火交郁,少陽氣機不

    利,陽明胃腸不和,氣火郁于中而心下痞滿,熱下迫于腸則下利粘穢;木性急,而土性

    緩,又來自于濕熱相煎,是以里急后重而腹中作痛?!秱摗吩疲骸皞l熱,汗出不

    解,心下痞,嘔吐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贝俗C與論極為合拍。處方:.柴胡12g,黃

    芩9g,半夏12g,生姜12g,枳實6g,大黃6g,白芍9g,大棗4枚。服第一煎,周身

    汗出,而腹痛有聲;服第二煎則大便排出臭穢之物,腹痛隨之而安,而痞滿、喜嘔等證

    悉蠲,方始信仲景之言不誣。

    4.腹痛發熱《新中醫》(1992,11:33):某男,29歲,工人,于1989年10月10

    日就診?;颊哌B日勞累,夜間突然出現右上腹劇痛,伴發熱,體溫高達39℃,在我院

    急診室觀察治療。B超及化驗檢查未見明顯異常。經輸抗生素治療4天,仍腹痛不止,

    午后發熱39℃左右。余就診時見患者神疲無力,腹痛拒按,胸悶煩躁,納呆,午后發

    熱,大便四日未行,舌紅,苔黃厚燥,脈沉弦。證屬少陽兼陽明里實,投以大柴胡湯原

    方,服藥兩劑大便通,三劑發熱退,自覺身輕神爽,又繼服3劑,鞏固療效。

    按語:此例西醫雖未確診,但患者發熱,脅痛,往來寒熱,胸悶煩躁,不欲飲食為

    少陽之證,4日不大便,脅腹痛甚拒按乃陽明之證,舌苔、脈象為少陽、陽明兩經證候

    并存之征,故屬于大柴胡湯證無疑,投原方治療而獲效。

    5.三叉神經愈《江蘇中醫雜志》(1983,6:38):某女。年逾花甲,身體雖瘦,而

    健勁俊逸。1976年初冬,面痛彌月不愈,其痛甚怪,早晨顴外抽痛,上午鼻頦酸痛,

    至下午則頭痛,前額疼痛不已,夜間痛時殊少。每日如此,發無寧日。西醫診斷:三叉

    神經痛。余察其苔黃舌燥,脈象沉弦而數,謂曰:此少陽、陽明合病也。足少陽之脈其

    支者,別銳眥,下大迎,合手少陽抵于安;足陽明之脈,過客主人,循發際至額顱。今

    膽胃失降,厥氣上逆,經脈失其柔順之性,是以痹而為痛也,但得膽馴胃降則疼痛自

    己。大柴胡上清膽火,下通陽明,正合于此。于是以本方重加元參、牛膝投之,滋水降

    沖以伏陽明而馴膽火,三劑而面痛如失,后以仲景黃芩湯加枳實、知母堅陰和陽以善其后,永未再發。,

    按語:“陽明獨旺于面”。三叉神經痛直取陽明,不僅循經而治,亦上病下取之義。

    但“陽明之上,燥氣治之”,下后即應滋陰和陽,觀仲景余熱不盡,用竹葉石膏湯可知。[臨床報道]

    1。急性膽囊炎以大柴胡湯加減治療急性膽囊炎療效滿意?;痉綖椋翰窈?、枳

    實、半夏、大腹皮、制香附各lOg,黃芩6g,制大黃3g,金錢草15g。若熱重者,加銀

    花、連翹;濕重者,加蒼術、厚樸、茯苓;伴黃疸者,加茵陳、山梔、澤瀉、豬苓;有

    結石者,金錢草重用至30g,并加郁金、枯礬、雞內金。所治56例中,除3例伴膽結

    石轉手術外,余均獲臨床治愈,服藥最少者5劑,最多者20劑。6例出現黃疸者,均

    在7—10天內消退;17例白細胞升高者,平均5.6天恢復正常;32例發熱者,平均

    4.3天體溫降至正常。作者經驗,急性膽囊炎來勢迅猛,早期舌苔未必見黃,但若腹診

    劍突下滿痛者,即可診為實熱證,并宜盡早使用生大黃以通腑泄熱,挫其銳勢,截其傳

    變。但腑氣一旦通暢,即當撤去大黃,否則過用可因傷正而致痞證。還有人用大柴

    胡湯加減配合西藥治療急性膽囊炎102例,結果治愈52例,占81%;顯效47例,占

    46%;無效3例,占3%,總有效率97%。與單用西藥組相比,有顯著意義。

    2.膽絞痛用大柴胡湯加減治療膽絞痛324例,療效較好。方藥加減及服法廠柴

    胡、黃芩、芍藥、半夏、枳實、大棗、生姜。熱偏盛加銀花、公英、連翹;濕偏重加蒼

    術、薏米;寒偏重加附子、干姜;痛劇加九香蟲、元胡、五靈脂,芍藥倍量;兩脅頂竄

    作痛加川棟子、廣郁金;肝膽濕熱并重加黃連、梔子、龍膽草;大便燥結不通加芒硝;

    腹滿燥實俱盛加川樸、芒硝。為了消除炎癥,預防復發,在解除疼痛后,仍繼續服藥治

    療,直至臨床癥狀消失,肝區無叩擊痛后始予停藥。治療結果:本組病例單服中藥解除

    疼痛者306例,占94.5%;中西藥并用解除疼痛者工3例,占4%;經保守治療無效,

    轉外科手術者5例,占1。5%。服用中藥解除疼痛的306例中,服藥2—3劑止痛者84

    例,4—5劑者62例,6—7劑者108例,8—10劑者34例,u—12劑者18例。在保守

    治療的9例中隨著疼痛消除而同時排出結石者112例,占35.1%;疼痛消除后在繼

    續服藥治療中又先后排出結石者35例,占11%,總排石率為46.1%。9例治療后觀

    察1年無復發者98例,占30.7%;觀察2年無復發者86例,占27%;觀察3年無復

    發者68例,占21.3%;觀察4年無復發者67例,占21%。作者認為,大柴胡湯加減

    治療膽絞痛有解痙止痛、瀉熱通結作用,除可使病人熱退痛止外,對排出結石也有較好作用。

    3.急性胰腺炎用大柴胡湯加味治療急性胰腺炎84例?;痉綖椋翰窈ⅫS芩、

    赤芍、半夏、枳實、大黃、生姜。肝郁氣滯者加川棟子、元胡、/ll?b;肝膽濕熱者加茵

    陳、金錢草;胃腸濕熱者加元明粉、敗醬草、蒲公英;血瘀者加桃仁、紅花。治療前

    84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治療后2天內腹痛消失者36例,3—5天者44例,6天以

    上者4例。治療前伴有嘔吐者71例,治療2天內嘔吐消失者59例,3天以上者工2例。

    治療前大便不通者73例,治療后大便通暢時間從4小時到4天不等,其中2天內50

    例,3天以上23例。治療前78例體溫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治療后2天內體溫降至正常

    者19例,3—5天者51例,6天以上者8例。治療前血淀粉酶升高者79例,最高達

    2560U%,平均536.1U%,經治療2天內降至正常者20例,3—5天者58例,6天以

    上者1例。治療前尿淀粉酶升高者80例,最高者15259U%,平均2613.3U%,經治療

    2天內降至正常者14例,3—5天62例,6天以上4例L4j。又有人用大柴胡湯加減治療

    急性胰腺炎216例?;痉剑翰窈?—9g,生大黃(后下)9—20g,玄明粉(沖)5一

    lOg,黃芩、枳殼、姜半夏、白芍、蘇梗各9g。加減法:氣滯夾積型加川樸6g,大腹皮

    9g;肝胃實熱型去枳殼加川樸、黃連各6g,山梔9g;氣滯血瘀型去玄明粉、姜半夏,

    加赤芍、桃仁、紅花、五靈脂各9g;大結胸型去枳殼、白芍、蘇梗,加黃連6g甘遂

    3g、生米仁、敗醬草、紅藤各30g,配合針刺:取穴雙側足三里、陽陵泉、內關。經過

    治療,210例水腫型均康復出院;6例出血型,其中1例死于腦血管意外,2例因病情

    加重轉外科作腹膜沖洗術,無效死亡,其余3例也治愈。腹痛緩解天數,最短者1天,

    最長為11天,平均2.86天。尿淀粉酶恢復正常時間,最短1天,最長6天,平均2.9

    天。還有人以大柴胡湯隨證加味治療急性胰腺炎132例,其中129例為急性水腫型,

    3例為急性壞死型。全部病例人院后,服大柴胡湯,水煎150ml,每日l一2劑。兼發熱

    加銀花30g;伴黃疸加茵陳15g,金錢草30g;若大便秘結不通,腹脹加玄明粉9g

    (沖),川棟子15g;嘔吐不止,加竹茹9g,陳皮6g,腹痛持續不減,針刺陽陵泉、足

    三里。本組132例,除3例急性壞死型罔效死亡外,余129例急性水腫型皆愈(自覺癥

    狀與臨床體征消失,尿淀粉酶恢復正常),治愈率97.7%。治療后腹痛在1—3天內緩

    解92例,4—5天緩解3l例,6—7天緩解6例,平均4.2天。尿淀粉酶3天內恢復正

    常95例,4—5天恢復正常33例,7天恢復正常1例,平均3.9天L6j。

    4.膽道蛔蟲病用大柴胡湯治療膽道蛔蟲病32例。藥物組成:柴胡、黃芩、枳

    殼、法夏、白芍、生姜、大棗、大黃。合并結石者加金錢草,伴有黃疸者去白芍、生

    姜、大棗,加茵陳、梔子,大黃后下,每日1劑,分3次煎服。15天為1療程。治療

    結果:治愈29例,有效1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3.75%,治愈者平均服藥15天。

    無效2例因膽總管結石梗阻嚴重,外科手術治療。作者觀察到大柴胡湯具有消炎止痛,

    利膽排蛔作用L”。還有人用大柴胡加味治療膽道死蛔蟲癥105例,基本方由柴胡、枳

    實、制半夏、黃芩、芒硝(沖服)各lOg,制大黃、莪術、皂角刺各15g,白芍、生姜

    各30g,大棗5枚,甘草5g組成。日l劑,水煎服,5天為一療程。結果105例中,一

    療程治愈39例,顯效41例;二療程治愈39例,顯效2例,總有效率100%。作者認

    為,蟲體已死,仍投烏梅丸溫臟安蛔,則多有不應。大柴胡湯利膽止痛,瀉熱通腑,加

    莪術、皂刺、芒硝,旨在軟堅散結,化滯逐蟲,合奏利膽清腑,驅蟲通瘀之功,故獲滿意療效[81。

    5。EI腔頜面部急性炎癥用大柴胡湯治療口腔頜面部急性炎癥3l例。方藥組成:

    大黃、黃芩12—15g,柴胡、枳實、半夏10—12g,赤芍15~24g,生甘草梢6—9g。熱

    甚者加蒲公英、地丁、黃連、金銀花;腫甚者加蒲公英、連翹、天花粉;膿成未潰者加

    穿山甲、皂角刺、貝母;已潰膿者加桔梗、元參。每日1劑,水煎服。結果治愈25例

    (局部疼痛紅腫消失,張口受限及全身癥狀完全解除者),好轉6例(全身癥狀消失,張

    VI受限好轉,局部紅腫疼痛基本消除者)。一般服藥2—5劑有效。

    6.急性扁桃體炎以大柴胡湯加減治療急性扁桃體炎36例。基本方為:柴胡、黃

    芩、芍藥、半夏、枳實、大黃、生姜、大棗、銀花、連翹。若頭痛者,加白芷;咽痛重

    者,加板藍根、射干;咳嗽痰多者,加浙貝。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結果:36例

    均獲痊愈,服藥最多者5劑,最少者1劑;體溫下降至正常的時間為1—3天;扁桃體

    膿性滲出物消失時間及白細胞總數、分類恢復正常時間最長4天,最短l天,較西醫治

    療組為優”0J。又有人用大柴胡湯治療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60例。方藥組成:生大黃

    (后下)6—15g,柴胡、黃芩各6—12g,半夏、枳實各5一lOg,蒲公英、大青葉各20一

    30g,生甘草梢6g,每日1劑,水煎服。表熱盛可選加銀花、連翹、薄荷;里熱較盛可

    選加生石膏、黃連;熱毒較盛加地丁、梔子;痰黃稠者加瓜蔞、射干;便秘日久加玄明

    粉。療效觀察:痊愈:3天內熱退身涼,臨床癥狀及扁桃體紅腫、膿性分泌物消失,血

    象正常者53例。好轉:3天內熱退或降至低熱,局部膿性分泌物明顯減少,癥狀明顯

    減輕者5例。無效:3天以上體溫不降,癥狀無好轉者2例,總有效率96.7%。作者認

    為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多為素體陽盛或肺胃積熱,復感風濕時邪,內外合邪,襲于喉

    部,熱盛肉腐而成膿。本方具分清表里邪熱,消腫排膿之功,因而效佳。

    7。小兒高熱用大胡湯治療小兒高熱39例?;純壕邮茏懔靠股睾徒鉄崴幹委?/p>

    效果不明顯而轉中醫治療。體溫最高40.50C,最低38℃,停用抗生素和解熱藥,給予

    大柴胡湯煎劑。方藥:柴胡lOg,黃芩lOg,半夏lOg,大黃6g,枳實lOg,白芍lOg,

    大棗3枚,生姜3片,每日1劑,水煎至100—250ml,分2次服用。第1劑中大黃后

    下,若患兒服藥后腹瀉1—2次,第2劑中大黃可同煎,如患兒熱退則可去大黃。5歲

    以下患兒減半。結果:服第1劑退熱者17例(43.6%),服2劑退熱者14例

    (35.9%),服藥3—6劑退熱者6例(15.3%),2例右下肺炎無效(5.1%)叫。

    8.復方18甲短效口服避孕滴丸毒副反應復方18甲避孕丸為女用有效避孕藥,

    部分婦女服藥產生許多毒副反應及并發癥,影響正常生活工作。主要表現中焦脾胃失

    調,少陽陽明同病。用大柴胡湯以和調中焦,運轉樞機。柴胡20g,黃芩20g,半夏

    10g,生姜10g,大黃10g,枳實20g,白芍30g,大棗20g。每劑煎服3次,一般服藥3

    周,癥狀逐漸消除。治療100例中,治愈84例(毒副癥狀、體征消除,恢復正常生活

    勞動);顯效u例(主要癥狀、體征消除);好轉(比治療前癥狀、體征減輕)5例

    (未能連續服藥),總有效率95%。對其中不能參加勞動、性情改變的42例,隨訪6個

    月未再出現毒副反應癥狀,已改用其它避孕方法.作者認為,大柴胡湯和調中焦,轉運

    樞機,透達郁熱,疏暢陰陽,扶正抗毒,再顧以兼證辨治,是治療18甲避孕藥毒副反

    應很有前途的治療方劑113}。

    尚有報道,以大柴胡湯加減治療急性腮腺炎、食管賁門術后反流性食管炎等,亦獲良效。

    [實驗研究]

    1.利膽作用實驗表明,給予引起大鼠形成膽固醇結石的食物,可見大柴胡湯能

    明顯降低膽石形成率,還能有效地降低血中中性脂肪116}。用實驗狗經十二指腸導管灌

    注復方大柴胡湯,(柴胡、木香、白芍各25g,黃芩、枳殼、元胡各15g,大黃后下40g,

    金錢草50g),煎60ml(4ml/kg),觀察藥物對膽胰功能的影響。結果:給藥后膽汁反流

    量增加約3倍,與對照組比較有非常顯著意義,胰腺流量給藥前后未見變化。括約肌張

    力降低,說明本方有明顯的利膽和降低括約肌張力的作用,而且并不抑制括約肌的運動

    功能。這對解除膽汁、胰腺的瘀滯無疑是具有積極意義的。由于它能使括約肌放松,再

    加上其顯著的利膽作用,通過“內沖洗”,又會有助于炎癥、感染的消退。

    2。保肝作用實驗研究證明,本方有顯著的保肝作用,對于D一半乳糖胺所致大鼠

    急性肝炎,本方能抑制SGPT的升高,效果與小柴胡湯相似,抑制率均為60%u8J。對

    于四氯化碳所致小鼠肝硬化的進展,本方也有顯著抑制作用,于5、6、7 Et可分別降低

    肝膠原之24%、41%及41%,并可抑制纖維化的進展。

    3.對血流動力學的影響將36例膽絞痛患者根據中醫辨證,分為氣滯證與血瘀證

    兩組,均以大柴胡湯為主治療,并分別測定各組治療前后血流動力學各項指標。治療前

    血瘀證是全血粘度、血漿粘度、全血還原粘度、白細胞電泳時間均較氣滯證高,兩者差

    異顯著或非常顯著,提示氣滯證治療前屬“低粘綜合征”,血瘀證屬“高粘綜合征”。用

    大柴胡湯原方濃煎150ml灌腸,靜脈滴注丹參注射液,并輔以抗感染、抗休克、驅蟲等

    對癥處理方法。經治療后,全血粘度氣滯證較治療前有所增高,差異顯著;血瘀證則有

    所降低,差異非常顯著。血漿粘度,氣滯證較治療前亦有所增高,差異顯著;血瘀證則

    有所降低,差異顯著。紅細胞電泳時間,氣滯證治療前后無變化,血瘀證治療后有所縮

    短,差異顯著。血沉,氣滯證治療前后變化不明顯,血瘀證治療后明顯下降,差異非常

    顯著。所有指標,氣滯證治療后大多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血瘀證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4.對腎上腺皮質激素作用的影響實驗表明,當給大鼠連續7日注射倍他米松時,

    可見血中中性脂質、磷脂、過氧化脂質等血清脂質上升,血液粘度增高,血液凝固系統

    之抗凝血酶Ⅳ活性下降,凝血酶時間縮短,以及血液凝固亢進等“瘀血證”表現,但給

    予大柴胡湯者則可見血清脂質及血液粘度的上升均被抑制,抗凝血酶Ⅳ活性的降低及凝

    血酶縮短均得到改善L2”。

    5。對原發性高血壓患者投與大柴胡湯,有改善脂質代謝和降壓作用實驗以15例

    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為對象,投與大柴胡湯7.5g/d,分3次服用,共12周。投藥前后測

    定血壓、脈搏、血清脂質、高密度脂蛋白(HDL)、亞型膽固醇、阿樸蛋白,進行比

    較。結果:收縮壓、舒張壓、平均血壓以及脈搏數未見明顯變化。血清總膽固醇

    (了C)、甘油三酯(了G)基本未見變化。但I-IDL—C,阿樸All及L0\T(卵磷脂一膽固醇

    ?;D移酶)明顯上升,HDL2及I-IDL3一C雖有升高,但無統計學意義。故認為大柴胡

    湯對原發性高血壓雖無降壓作用,但有利于HDL代謝L2x。

    復方大柴胡湯功用:和解少陽,理氣泄熱。主治:潰瘍病急性穿孔緩解后,腹腔感染。

    上腹及右下腹 壓痛,腸鳴,便燥,身熱,苔黃,脈數。

    [附方]

    1.復方大柴胡湯(《中西醫結合治療急腹癥》)柴胡9g黃芩9g枳殼6g川楝子

    9g延胡索9g白芍9g生大黃9g后下木香6g蒲公英15g生甘草6g水煎服。

    功用:和解少陽,理氣泄熱。主治:潰瘍病急性穿孔緩解后,腹腔感染。上腹及右下腹

    壓痛,腸鳴,便燥,身熱,苔黃,脈數。

    本方為大柴胡湯去半夏、生姜、大棗,加木香、川楝子、延胡索、蒲公英、生甘草

    而成,以腹痛、身熱為主。其行氣止痛、清熱解毒之功,較大柴胡湯為優。

    2.厚樸七物湯(《金匱要略》)厚樸半斤(15g)甘草大黃各三兩(各9g)大棗

    十枚(4個)枳實五枚(9g)桂枝二兩(6g)生姜五兩(12g)上七味,以水1斗,

    煮取4升,溫服8合,日3服。功用:解肌發表,行氣通便。主治:外感表證未罷,里

    實已成。腹滿發熱,大便不通,脈浮而數。

    本方與大柴胡湯均為解表攻里之方,大柴胡湯主治少陽與陽明合病而以少陽證為主

    者;厚樸七物湯則治太陽與陽明合病而以陽明證為重者。故厚樸七物湯重用厚樸,配伍

    枳實以行氣除滿,大黃瀉熱通便,三藥配合,有厚樸三物湯之義,以攻下陽明熱結。輕

    用桂枝,佐以生姜、大棗、甘草以解肌散寒,調和營衛,共成發表攻里之劑。

    40.厚樸七物湯

    功用:解肌發表,行氣通便。主治:外感表證未罷,里 實已成。腹滿發熱,大便不通,脈浮而數。

    厚樸24克甘草9克大黃9克紅棗10枚枳實15克桂枝6克生姜15克

    厚樸七物湯(《金匱要略》)厚樸半斤(15g)甘草大黃各三兩(各9g)大棗

    十枚(4個)枳實五枚(9g)桂枝二兩(6g)生姜五兩(12g)上七味,以水1斗,

    煮取4升,溫服8合,日3服。功用:解肌發表,行氣通便。主治:外感表證未罷,里

    實已成。腹滿發熱,大便不通,脈浮而數。

    本方與大柴胡湯均為解表攻里之方,大柴胡湯主治少陽與陽明合病而以少陽證為主

    者;厚樸七物湯則治太陽與陽明合病而以陽明證為重者。故厚樸七物湯重用厚樸,配伍

    枳實以行氣除滿,大黃瀉熱通便,三藥配合,有厚樸三物湯之義,以攻下陽明熱結。輕

    用桂枝,佐以生姜、大棗、甘草以解肌散寒,調和營衛,共成發表攻里之劑

    41.防風通圣散

    感冒、高血壓、偏頭痛、肥胖癥、習慣性便秘、急性結膜炎、老年性瘙癢、面 部蝴蝶斑、斑禿等屬風熱壅盛,表里俱實者,均可用本方治之。1.面腫風 2.咽喉腫痛3。暴風客熱4.眩暈5。扁平疣1.偏頭痛 2.肥胖癥 3.急性結膜炎4.面部蝴蝶斑 5.老年性瘙癢癥 6.扁平疣 防風通圣散[功用] 疏風解表,瀉熱通便。 [主治] 風熱壅盛,表里俱實證。憎寒壯熱,頭目昏眩,目赤睛痛,口苦而干,咽 喉不利,胸膈痞悶,咳嘔喘滿,涕唾稠粘,大便秘結,小便赤澀,舌苔黃膩,脈數有 力。并治瘡瘍腫毒,腸風痔漏,鼻赤癮疹等。 本方主治表里俱實之證,以憎寒壯熱,口苦咽干,二便秘澀,苔黃, 脈數為證治要點。

    酒大黃1.5克芒硝1.5克防風1.5克荊芥1.5克麻黃1.5克梔子1.5克連翹1.5克川芎1.5克

    當歸1.5克薄荷1.5克白術1.5克桔梗3克黃芩3克石膏3克甘草6克滑石9克生姜1片蔥2根 

    1.如涎嗽者,加姜半夏下氣化痰;

    2.無憎寒者,去麻黃;

    3.內熱不盛者,去石膏;

    4.無便秘者去大黃、芒硝;

    5.體質壯實者,去當歸、白芍、白術等扶正之品。

    6.上六味,除生姜、蔥外,研成粉末,放二杯水,煎取1杯,分2次溫服。

     防風通圣散(《黃帝素問宣明論方》卷3)

    [異名]通圣散(《傷寒標本心法類萃》卷下。

    [組成]防風川芎當歸芍藥大黃薄荷葉麻黃連翹芒硝各半兩(各

    15g)石膏黃芩桔梗各一兩(各30g).滑石三兩(90g)甘草二兩(60g)荊芥

    白術梔子各一分(各3g).

    [用法]上為末,每服二錢(6g),水一大盞,生姜三片,煎至六分,溫服。

    [功用]疏風解表,瀉熱通便。

    [主治]風熱壅盛,表里俱實證。憎寒壯熱,頭目昏眩,目赤睛痛,口苦而干,咽

    喉不利,胸膈痞悶,咳嘔喘滿,涕唾稠粘,大便秘結,小便赤澀,舌苔黃膩,脈數有

    力。并治瘡瘍腫毒,腸風痔漏,鼻赤癮疹等。

    [病機分析]本方是為外感風邪,內有蘊熱,表里皆實之證而設。風熱之邪在表,

    正邪相爭,以致憎寒壯熱,風熱上攻,以致頭目昏眩,目赤睛痛;風熱上淫肺胃,故見

    咽喉不利,胸膈痞悶,咳嘔喘滿,涕唾稠粘;內有蘊熱,則口苦口干,便秘溲赤;至于

    瘡瘍腫毒,腸風痔漏,鼻赤癮疹等證,亦為風熱壅盛,氣血怫郁所致。

    [配伍意義]對于風熱壅盛,表里俱實之證,治當疏散風熱以解表邪,瀉熱攻下以

    除里實。方中薄荷、防風、荊芥、麻黃疏風散表,使表邪從汗而解;大黃、芒硝瀉熱通

    便,蕩滌積滯,使實熱從下而去。兩組藥物相配,既可表散外邪,又能瀉熱除實,解表

    攻里,表里同治,為方中主要藥物。石膏辛甘大寒,為清泄肺胃之要藥,連翹、黃芩苦

    寒,為清熱解毒瀉火之要藥,桔??嘈列云?,可除肺部風熱,清利頭目,四藥合用,以

    清解肺胃之熱,梔子、滑石清熱利濕,與硝、黃相伍,使里熱從二便分消;火熱之邪,

    灼血耗氣,汗下并用,亦易傷正,故用當歸、芍藥、川芎養血和血,白術健脾燥濕,甘

    草和中緩急,又能調和諸藥,以上均為輔助藥物。煎藥時加生姜三片,意在和胃,與白

    術、甘草相配,尚有健脾和胃助運之功。通過以上配伍,使汗不傷表,清、下不傷里,

    達到疏風解表,瀉熱通便之效。

    綜觀本方,有薄荷、防風、荊芥、麻黃以解表,又有石膏、黃芩、連翹、桔梗以清

    里;有大黃、芒硝瀉熱通便,又有梔子、滑石清熱利濕;有當歸、芍藥、川芎養血和

    血,又有白術、甘草益氣和中,故為汗、下、清、利、補五法并用之劑,具有表里雙

    解、前后分消、氣血兩調之功,寓補養于散瀉之中,使祛邪而不傷正,扶正又不礙邪。

    但從其配伍及用藥劑量來看,是以解表、瀉下、清熱為主,為治療表里實熱證候的有效

    方劑。《王旭高醫書六種。退思集類方歌注》云:“此為表里、氣血、三焦通治之劑。”“汗

    不傷表,下不傷里,名曰通圣,極言其用之效耳?!?/p>

    [臨床運用]

    1.證治要點本方主治表里俱實之證,以憎寒壯熱,口苦咽干,二便秘澀,苔黃,

    脈數為證治要點。

    2.加減法本方作湯劑運用時,可根據具體情況作適當加減。如涎嗽者,加姜半

    夏下氣化痰;無憎寒者,去麻黃;內熱不盛者,去石膏;無便秘者去大黃、芒硝;體質

    壯實者,去當歸、芍藥、白術等扶正之品。

    3。感冒、高血壓、偏頭痛、肥胖癥、習慣性便秘、急性結膜炎、老年性瘙癢、面

    部蝴蝶斑、斑禿等屬風熱壅盛,表里俱實者,均可用本方治之。

    [使用注意]本方汗、下之力較峻猛,有損胎氣,虛人及孕婦慎用。

    [源流發展]本方為河間學派的開山劉完素所創。劉完素的主要學術思想是火熱學

    說,火熱論的主要論點是“六氣皆能化火”,他對火熱之所以有較深的認識,是來源于

    醫療實踐,從臨證中不斷總結出來的。在其所處的年代,熱性病廣泛流行,在這樣的條

    件下,劉完素結合醫療實踐,研究《素問》病機,探討火熱病的種種原因和機制,并總

    結出對熱性病的治療原則?;馃嵩诒?,用辛涼、甘寒之法以汗解;火熱在里,用承氣諸

    方以下解;表里俱熱,則用表里雙解的方法,防風通圣散即為兩解表里的代表方劑。他

    說:“余自制雙解、通圣辛涼之劑,不遵仲景法桂枝、麻黃發表之藥,非余自炫,,理在其

    中矣”(《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卷上)。王泰林認為,本方為《局方》涼膈散去竹葉、

    白蜜,加發表、調和氣血之藥而成,從而由瀉火通便,清泄里熱之方變為解表攻里,調

    氣和血,三焦通治之劑。在原書中,本方用治:“風熱怫郁,筋脈拘倦,肢體焦萎,頭目

    昏眩,腰脊強痛,耳鳴鼻塞,口苦舌干,咽嗌不利,胸膈痞悶,咳嘔喘滿,涕唾稠粘,

    腸胃燥熱結,便尿淋閉,或夜臥寢汗,咬牙睡語,筋惕驚悸;或腸胃拂郁結,水液不能

    浸潤于周身,而但為小便多出者;或濕熱內郁,而時有汗泄者,或因亡液而成燥淋閉

    者;或因腸胃燥郁,水液不能宣行于外,反以停濕而泄;或燥濕往來,而時結時泄者;

    或表之,陽中正氣與邪熱相合,并人于里,陽極似陰而戰,煩渴者;或虛氣久不已者;

    或風熱走注,疼痛麻痹者;或腎水真陰衰虛,心火邪熱暴甚而僵仆;或卒中久不語;或

    一切暴喑而不語,語不出聲;或喑風癰者;或洗頭風;或破傷;或中風,諸潮搐,并小

    兒諸疳積熱;或驚風積熱,傷寒疫癘而能辨者;或熱甚怫結而反出不快者;或熱黑陷將

    死,或大人、小兒風熱瘡疥及久不愈者;或頭生屑,偏身黑黧,紫白斑駁;或面鼻生紫

    赤風刺癮疹,俗呼為肺風者;或成風癘,世傳為大風疾者;或腸風痔漏,并解酒過熱

    毒,兼解利諸邪所傷,及調理傷寒未發汗,頭項身體疼痛者;并兩感諸證。兼治產后血

    液損虛,以致陰氣衰殘,陽氣郁甚,為諸熱證,腹滿澀痛,煩渴喘悶,譫妄驚狂,或熱

    極生風而熱燥郁,舌強口噤,筋惕肉困。一切風熱燥證,郁而惡物不下,腹滿撮痛而昏

    者,兼消除大小瘡及惡毒,兼治墜馬打仆傷損疼痛,或因而熱結,大小便澀滯不通,或

    腰腹急痛,腹滿喘悶者?!焙笫泪t家對本方的主治范圍有所拓展,用于治療“面腫風”

    (《儒門事親》卷6),“痢后鶴膝風”(《醫學正傳》卷1),“凍耳成瘡者”(《片玉心書》),

    “風熱實盛發狂及楊梅瘡”(《壽世保元》卷9),“時行暴熱,風腫火眼,腫痛難開,或

    頭面俱腫”(《秘傳眼科七十二癥全書》卷6),“胃經積熱生瘡而致禿瘡”(《醫宗金鑒》

    卷63)等證。今之臨床將其用于肥胖癥、皮膚病等,借其解表攻下之用,亦獲良效。

    由本方加減衍化而成的同名異方亦有數首。如《醫學啟源》卷中防風通圣散在本方基礎

    上去芒硝,加牛蒡子、人參、半夏,治一切風熱郁結,氣血蘊滯,筋脈拘攣,手足麻

    痹,肢體焦痿,頭痛昏眩,腰脊強痛,耳鳴鼻塞,口苦舌干,咽嗌不利,胸膈痞悶,咳

    嘔喘滿,涕唾稠粘,腸胃燥熱結,便溺淋閉。《癘瘍機要》卷下防風通圣散由本方加蒺

    藜、鼠粘子而成,治風熱熾盛,大便秘結,發熱煩躁,表里俱實者。《麻癥集成》卷下

    亦載防風通圣散,即本方去川芎、當歸、芍藥、大黃、芒硝、黃芩、滑石、白術,加大

    力子、元參、木通,治麻癥表里三焦俱實,昏睡壯熱,目赤舌干咽痛等。

    本方原為煮散,亦有改為丸用,名“防風通圣丸”見《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上海、北京等方。

    [疑難闡釋]風熱在表為何配伍辛溫解表藥?本方主治風熱壅盛,表里俱實之證。

    風熱之邪在表,理應藥用辛涼,為何在方中配伍了麻黃、防風、荊芥等辛溫解表藥?其

    一,金、元以前的醫家,解表藥習用辛溫,迨明、清以后,辛涼解表藥的應用才有較大

    發展。其二,風熱在表,陽氣郁閉,伍用辛溫發散開通力強的藥物,可解除佛郁,使風

    熱之邪從汗出而散,若單用辛涼之品,恐難收效。其三,辛溫解表藥與辛涼及苦寒藥,

    如薄荷、連翹、黃芩、石膏等結合應用,則主要取其發表之功,而無助熱之弊。但在運

    用本方時尚需注意,如無憎寒,麻黃可去之,盡可能選用一些辛溫而不燥之藥。

    [方論選錄]

    1.吳昆:“防風、麻黃,解表藥也,風熱之在皮膚者,得之由汗而泄;荊芥、薄荷,

    清上藥也,風熱之在巔頂者,得之由鼻而泄;大黃、芒硝,通利藥也,風熱之在腸胃

    者,得之由后而泄,滑石、梔子,水道藥也,風熱之在決瀆者,得之由溺而泄。風淫于

    膈,肺胃受邪,石膏、桔梗,清肺胃也,而連翹、黃芩,又所以祛諸經之游火;風之為

    患,肝木主之,川芎、歸、芍,和肝血也,而甘草、白術,又所以和胃氣而健脾。劉守

    真氏長于治火,此方之旨,詳且悉哉!”(《醫方考》卷1)

    2。喻昌:“此方乃表里通治之輕劑,用川芎、當歸、芍藥、白術以和血益脾。所以

    汗不傷表,下不傷里,可多服也?!?《醫門法律》卷3)

    3.汪昂:“此足太陽、陽明表里血氣藥也。防風、荊芥、薄荷、麻黃輕浮升散,解

    表散寒,使風熱從汗出而散之于上;大黃、芒硝破結通幽,梔子、滑石降火利水,使風

    熱從便出而泄之于下。風淫于內,肺胃受邪,桔梗、石膏清肺瀉胄;風之為患,肝木受

    之,川芎、歸、芍、和血補肝。黃芩清中上之火,連翹散氣聚血凝,甘草緩峻而和中

    (重用甘草、滑石,亦猶六一利水瀉火之意),白術健脾而燥濕。上下分消,表里交治,

    而能散瀉之中,猶寓溫養之意,所以汗不傷表,下不傷里也。”(《醫方集解。表里之劑》)

    4。費伯雄:“雖云通治一切內外諸邪,然必如注中表里三焦俱實者,方可用。否則

    硝、黃之峻烈,石膏、滑石之沉寒,尋常之癥,豈能堪此?”(《醫方論》卷1)

    5.王泰林:“此即涼膈散變法,去竹葉、白蜜,而加發表和氣血藥。荊、防、麻黃、

    薄荷發汗而散熱搜風,梔子、滑石、硝、黃利便而降火行水,芩、桔、石膏清肺瀉胃,

    川芎、歸、芍養血補肝,連翹散氣聚血凝,甘、術能補中燥濕,生姜通徹表里。汗不傷

    表,下不傷里,名曰通圣,極言其用之效耳。此為表里、氣血、三焦通治之劑?!?《王

    旭高醫書六種.退思集類方歌注》),

    6.謝觀:“此方以防風、麻黃,解風熱之在皮膚者,使由汗而泄;荊芥、薄荷,清

    上焦風熱之在巔頂者,使由鼻而泄;大黃、芒硝,通腸胃風熱之在內部者,使由后而

    泄;滑石、梔子,利水道風熱之在膀胱者,使由溺而泄;石膏、桔梗,清肺胃之邪;連

    翹、黃芩,祛諸經之火;川芎、歸、芍和血以平肝;甘草、白術,和胃而健脾。于表里

    三焦之病,皆可解矣。然非表里俱實,大小便秘者,宜慎用?!?《中國醫學大辭典》)

    7。秦伯未:“防風通圣散治療寒熱、目赤、鼻塞、口干、咳嗽、咽喉不利,便秘溲

    赤等證。用麻、防、荊、薄、桔梗宣肺散風;芩、梔、翹、膏、滑石清里熱,硝、黃瀉

    實通便;又因饑飽勞役,氣血怫郁,加入歸、芍、芎、術、甘草等調肝健脾。此方用藥

    較多,牽涉面較廣,總的說來,也是以祛除表里之邪為目的。所以雙解不等于和解,和

    解是雙方兼顧,重在祛邪,雙解則著重在清除表里之邪。雖然防風通圣散亦用了調氣養

    血的藥,但主力仍在散風、清熱、通便?!?《謙齋醫學講稿》)

    [評議]諸家皆認為本方所治乃表里三焦俱實之證,故以上下分消,表里同治立

    法。對方中藥物的論述基本相同,其中尤以汪昂之說較為精辟全面。惟喻昌“此方乃表

    里通治之輕劑”之說,與其他醫家所見存有分歧。費伯雄云:“尋常之癥,豈能堪此?”

    謝觀更指出“非表里俱實,大小便秘者,宜慎用?!蔽覀冋J為,此方解表、清熱、攻下

    之力較為峻猛,方中雖配伍少量養血健脾之品,亦是于祛邪之中兼顧正氣,非表里俱實

    之證,不宜輕用。

    [驗案舉例]

    1.面腫風《儒門事親》卷6:南鄉陳君俞,將赴秋試,頭項偏腫連一目,狀若半

    壺,其脈洪大,戴人出視,《內經》“面腫者風”,此風乘陽明經也。陽明氣血俱多,風

    腫宜汗,乃與通圣散人生姜、蔥根、豆豉,同煎一大盞。服之微汗,次日以草莖鼻中,

    大出血,立消。

    2.咽喉腫痛《齊氏醫案》卷4:齊有堂治一患者,咽喉腫痛,作渴引飲,大便秘

    結,按之六脈俱實,乃與防風通圣散。因其自汗,去麻黃,加桂枝,因涎嗽,加姜制半

    夏,重用硝、黃,下之而愈。作者積五十年之經驗,發現臨床虛熱者多,實熱者少,故

    認為本方不可輕用。

    3。暴風客熱《中醫雜志》(1986,3:40):某男,12歲,學生,1984年9月20日

    診。雙目發紅,羞明流淚,痛癢并作三日,時感惡風發熱,頭痛鼻塞,眵多膠粘,口渴

    欲飲,溲黃,大便2日未行。檢查:體溫37。8℃。兩眼瞼腫脹,色澤紫紅,球結膜充

    血水腫,角膜邊緣可見散在性點狀浸潤,虹膜(一),瞳孔正常大小,對光反射良好。

    舌紅,苔黃,脈浮數,證屬肺胃熱盛,外感風邪所致。治當宣肺解表,清熱瀉下。處

    方:荊芥4.5g,麻黃3g,薄荷5g,防風6g,黃芩6g,連翹6g,炒梔子4.5g,赤芍6g,

    大黃4.5g,芒硝4.5g,生石膏18g(先煎),水煎服,日服l劑,連服3劑后,諸證俱除。

    按語:暴風客熱相當于西醫急性卡他性結膜炎,病因常由肺胃熱盛,外感風邪所

    致。本例表現風熱俱重,故以防、麻、薄、荊發散解表,梔、芩、芍、翹、石膏清熱散

    腫,黃、硝泄熱下行。藥中肯綮,如鼓應桴。

    4.眩暈《陜西中醫》(1985,8:353):某男,59歲,1980年4月4日診?;颊咚?/p>

    有高血壓史,近因事不隨心,急怒之下而突然發生徹夜不眠,口苦咽干,頭昏頭痛甚

    劇,面紅升火,溺赤便結,舌質紅,苔薄黃,脈弦。血壓180/100mmHg。證屬怒氣傷

    肝,肝郁化火,上犯清空。治宜清熱瀉火,平肝潛陽,用本方去桔梗,加生牡蠣30g,

    野菊花12g,4劑,水煎服。再診:1劑盡后頭痛減,面紅退;4劑盡睡眠好轉,二便

    暢?,F舌苔稍退,脈弦,血壓降至170/95mmHg。效不易方,照方去芒硝,共服10劑,

    癥狀除,血壓穩定在160/80 mmHg。

    按語:本例高血壓患者屬怒氣傷肝,肝郁化火,上犯清空。從其面紅口苦,溺赤便

    結,舌紅苔黃等表現看,皆為表里俱實之象。防風通圣散可散風平肝,瀉熱通便,恰合

    病情,故而有效。

    5。扁平疣《新疆中醫藥》(1990,3:60):某女,18歲,學生,1983年4月20日

    初診。顏面起扁平疣2年。2年前開始顏面起數個疣贅,逐日增多,曾用板藍根、聚肌

    胞、病毒唑、烏洛托品等中西藥治療均無效。檢查:顏面見密集粟米大的扁平丘疹,表

    面光滑,部分皮疹成線狀排列,舌脈正常。診斷:扁瘊(扁平疣),為肝膽風熱血燥,

    感染風熱毒邪所致。處理:防風通圣丸,每服1丸,日1次,連用20天。1月后復診,

    顏面疣贅全消,半年后復診未見復發。

    按語:扁平疣多與肝火內動,復感風熱邪毒有關。防風通圣散能散風平肝,清熱解

    毒,故而對扁平疣有效。

    [臨床報道]

    1.偏頭痛用防風通圣丸治療偏頭痛15例。治療前先進行血小板聚集率測定,按

    規定早上空腹抽血,用PMA.2型自動平衡血小板聚集儀及LMl4—164型自動平衡儀進

    行常規操作,吸200微升血小板分別加誘導劑ADP及腎上腺素,觀察記錄所出現的聚

    集曲線,分別算出ADP及腎上腺素在半分鐘、1分鐘的有效聚集率及最大聚集率。抽

    血后即給患者服防風通圣丸6g,1日2次。服1個月及2個月再分別抽血,按上述方法

    檢查、計算血小板聚集率,進行自身對比。結果:偏頭痛患者對ADP及腎上腺素誘導

    的血小板半分鐘、1分鐘的有效聚集率及最大聚集率均高于正常人。服藥后1個月對

    ADP誘導的最大聚集率的平均數由64.33%下降至59.67%,均差值為4.67%,經統計

    學處理有顯著差異(P<0.05),服藥后第2個月下降至5.81%,均差為6.23%,亦有

    顯著意義(P<0.01),服藥后1個月及2個月對誘導劑腎上腺素的最大聚集率的平均

    數62.12%下降至54.13%及46.48%,均差值為8。03%及15.68%,亦有顯著意義。臨

    床療效:15例患者中有8例2個月來頭痛未發作,發作明顯減少者有3例,發作次數

    減少一半者工例,有效率占80%;有3例患者對ADP/。腎上腺素誘導血小板聚集率無下

    降,臨床表現頭痛發作未見減輕,屬無效病例,占20%川。

    2.肥胖癥用防風通圣散和防己黃芪湯內服,治療68例女性肥胖患者,其中30%

    的人體重得到減輕,20--30歲的女性尤有顯著療效L2,。日本佐藤芳昭氏還報道,用防

    風通圣散對于肥胖癥伴發無排卵者,亦有較好療效L3j。

    3.急性結膜炎以防風通圣散治療急性結膜炎200例,其中單眼74例,雙眼126

    例,均有眼瞼紅腫,白睛紅赤,怕光流淚,眼球或眼眶疼痛。治療基本方:防風、荊

    芥、連翹各15g,滑石、石膏各30g,薄荷、當歸、赤芍、川芎、白術、梔子、黃芩、

    桔梗、甘草各12g,麻黃、大黃、芒硝9—15g(根據表里證候之輕重而定量)。加減法:

    白睛赤甚,加紅花;癢甚,加蒺藜、蟬蛻、蔓荊子;痛甚,加白芷、羌活、沒藥;眼眵

    多,加苡仁、澤瀉;眼胞腫甚,加蒲公英、銀花、魚腥草;大便不結,去芒硝;素體陰

    虛、血虧、自汗盜汗者,不用或少用麻黃。結果:全部病例均獲治愈(基本癥狀消失,

    1月內無復發)。200例中,療程最短工天,最長5天;1天治愈者5例(占2.5%),

    2—3天治愈者161例(占80.5%),4—5天治愈者34例(占17%)。作者認為,本病

    以外感風熱火毒之邪為主,膽火上炎,肺熱上犯,腸胃濕熱熏蒸上迫為其內因,屬內外

    合邪,表里俱病,臨床表現俱為實熱證,故宜本方疏散、清利、通下并用,上下分消,

    其中麻黃、芒硝、大黃、滑石為首選藥物L4,。

    4.面部蝴蝶斑用防風通圣丸治療面部蝴蝶斑89例。方法:防風通圣丸,每袋

    6g,1日2次口服,1月為1療程。89例中,治療最短的2療程,最長的6個療程。療

    效標準:痊愈:面部色素沉著斑片完全消失;顯效:色素沉著斑片明顯縮小,斑色不顯

    見;好轉:色素沉著斑片有所縮小,斑色較顯見;無效:色素沉著斑片的大小、斑色無

    改變。結果:痊愈49例,顯效17例,好轉23例,有效率100%。作者認為,面部蝴

    蝶斑屬內分泌紊亂之表現,是氣機逆亂,邪毒犯表的結果。本方具有表里雙解、前后分

    消、氣血均調之功,寓散瀉于補養之中,使祛邪不傷正,扶正不留邪,故為治療內分泌

    功能紊亂蝴蝶斑的良方L5j。

    5.老年性瘙癢癥以防風通圣散為基本方:防風10g,荊芥10g,連翹15g,麻黃

    6g,薄荷10g,川芎10g,當歸10g,白芍15g,黑梔子6g,大黃6g,芒硝6g,石膏

    15g,黃芩12g,桔梗15g,滑石15g,甘草6g。夜臥不寧者加合歡皮12g,夜交藤15g,

    珍珠母15g(先煎);腸胃濕熱偏盛者去石膏,減大黃、芒硝用量,加土茯苓30g,蒼白

    術各15g,苦參15g,白鮮皮20g。外用三合粉擦局部(滑石粉、爐甘石、氧化鋅各等

    分),每晚1次。2周為1療程,2個療程后評定療效。治療40例,結果:痊愈:瘙癢

    消失,繼發皮疹減退,伴見癥狀消失者35例。無效:瘙癢或其它癥狀略減或不減,繼

    發皮損無改善者5例L6j。

    6.扁平疣用防風通圣丸治療94例扁平疣患者(其中75例接受過其它藥物治療,

    如肌注板藍根、維生素B1:、次水楊酸鉍,服用病毒靈、疣特靈、溶疣片等),每次服

    10g,每日2次,7天為1療程,1—3療程見效。結果:痊愈59例,占62.8%;顯效

    13例,占13.8%;有效9例,占9.6%;無效13例,占13.8%。有效率86.2%。作者

    認為,本病由肝火內動,氣血失和,復感風熱毒邪阻于肌膚所致。用本方散風平肝,清

    熱解毒,收效較為理想L7j。

    [實驗研究]

    減肥作用以大鼠為對象,連續7周給予高熱量飼料制成單純性肥胖動物模型,將

    其分為2組,給藥組大鼠的飼料中加人防風通圣散,連續服藥11周,另一組為對照。

    分別測定大鼠的體重、攝食量、糞便及尿量,并于用藥前、用藥第u周及停藥后第3

    周進行血液生化檢查。結果:體重:給藥組的體重增加曲線略受抑制。飲水量:給藥組

    明顯減少(P<0.01)。給予防風通圣散后即刻(第8周)至第12周,大鼠的尿量明顯

    減少(P<0.05),但第12周以后又有增加的趨勢。攝食量:沒有明顯變化。糞量:第

    14周以后,給藥組有糞量增加的傾向,至第18周明顯增加(P<0.05)。血液生化檢

    查:給藥組大鼠的總膽固醇、甘油三酯及過氧化脂質明顯降低(P<0.05),臼脂蛋白及

    GOT未見明顯變化,GPT值明顯上升(P<0.05)L8j。還有人對防風通圣散減肥作用的

    基礎進行研究,認為本方減肥作用的機制之一是通過活化BA7(棕色脂肪組織)而引

    起體重的減輕L9j。

    二十七,解表清里方

    42.葛根黃芩黃連湯

    [功用] 解表清里。 [主治] 表證未解,邪熱人里證。身熱,下利臭穢,胸脘煩熱,

    口干作渴,喘而汗 出,舌紅苔黃,脈數或促。 臨床使用本方,以身熱下利、苔黃、脈數為證治要點。

    各種急性病,見有表邪未解,而里熱已熾之象,皆可以本方治之。

    葛根12克(包) 炙甘草6克 黃芩9克 黃連9克

    1.腹痛者,加炒白芍以緩急止痛;

    2.里急后重者,加木香、檳榔以行氣而除后重;

    3.便血者,加白頭翁、秦皮以涼血止??;

    4.兼嘔吐者,加半夏、竹茹以降逆止嘔;

    5.兼食滯者,加焦山楂、焦神曲以消食。

    6.先用1斤1兩冷水煎葛根至8兩水,放入其它藥,然后煎取3兩,分二次溫服。

    葛根黃芩黃連湯(《傷寒論》)

    [異名]葛根湯(《神巧萬全方》,錄自《醫方類聚》卷53)、黃連葛根湯(《普濟方》

    卷369)、葛根黃連黃芩湯(《金鏡內臺方議》卷3)、葛根黃芩湯(《傷寒全生集》卷3)。

    [組成]葛根半斤(15g)甘草二兩炙(6g)黃芩三兩(9g)黃連三兩(9g)

    [用法]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功用]解表清里。

    [主治]表證未解,邪熱人里證。身熱,下利臭穢,胸脘煩熱,口干作渴,喘而汗

    出,舌紅苔黃,脈數或促。

    [病機分析]外感表證,邪在太陽,理應解表,如誤用攻下,以致表邪內陷陽明而

    致“協熱下利”。此時表邪未解,里熱已熾,表里俱熱,故身熱、胸脘煩熱、口渴、舌

    紅、苔黃、脈數;熱邪內迫,大腸傳導失司,故下利臭穢;肺與大腸相表里,里熱上蒸

    于肺,肺氣不利則喘,外蒸于肌表則汗出。原書云本證“脈促”,說明其人陽氣盛,有

    抗邪外達之勢,表邪未能全部內陷,故曰“表未解也”。可見本方治證乃表邪未解,里熱熾盛之證。

    [配伍意義]針對本方主治證的病機,治當外解肌表之邪,內清胃腸之熱。方中重

    用葛根為君,以其甘辛而涼,人脾胃經、既能解肌發表以散熱,又可升發脾胃清陽之氣

    而止瀉利,使表解里和??虑僦^其“氣輕質重”,同時先煎而后納諸藥,則“解肌之力

    優而清中之氣銳”(《傷寒來蘇集.傷寒附翼》卷上)。臣以黃芩、黃連清熱燥濕,厚腸止

    43.石膏湯

    [功用] 清熱瀉火,發汗解表。 [主治] 傷寒表證未解,里熱已熾證。壯熱無汗,身體沉重拘急,鼻干口渴.煩躁 不眠,神昏譫語,脈滑數或發斑。本方證為外邪郁表,肌腠閉塞,里熱壅盛,彌漫三焦所致。使用本 方應以壯熱無汗,鼻干口渴,煩躁脈數為證治要點。本方主治范圍廣泛,凡表里內外、臟腑經絡之寒濕陰邪,悉皆能治?,F代臨床 將之用于坐骨神經痛、腰痛、喘咳、胃痛、痛經等屬寒邪為患者。對婦女寒濕帶下,以 及風寒濕所致的鶴膝風、流注等,亦有一定療效。 1。痛經2.胃痛、泄瀉 3。流注4.寒濕腰痛5.帶狀皰疹后神經痛1.坐骨神經痛2.水腫 

    石膏30克 黃連6克 黃柏6克 黃芩6克 豆豉9克 梔子9克 麻黃9克   

    1.若表有微汗,方中麻黃減半,以防傷表;

    2.若大便微溏,則減去石膏加葛根升脾胃之清陽;

    3.若見高熱煩躁、神昏譫語,可配合安宮牛黃丸以清心開竅。

    4.上七味,切,用水1斤4兩,煮取4.2兩,分三次溫服。一日并服,出汗。初服一劑,小汗;其后更合一劑,分二日服。常令微汗出,拘攣煩憒即差,得數行,心開令語。毒折也。

    石膏湯 (《深師方》,錄自《外臺秘要》卷工)

    [異名]三黃石膏湯(《傷寒總病論》卷5)。

    [組成]石膏(30g)黃連黃柏黃芩各二兩(各6g)香豉一升綿裹(9g)

    梔子十枚擘(9g)麻黃三兩去節(9g)

    [用法]上七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為三服,一日并服,出汗。初服一

    劑,小汗;其后更合一劑,分二日服。常令微汗出,拘攣煩憒即差,得數行利,心開令

    語。毒折也。

    [功用]清熱瀉火,發汗解表。

    [主治]傷寒表證未解,里熱已熾證。壯熱無汗,身體沉重拘急,鼻干口渴.煩躁

    不眠,神昏譫語,脈滑數或發斑。

    [病機分析]本方為傷寒表證未解,邪熱傳里,三焦熱盛之證而設。表有實邪,衛

    氣閉郁,正邪相爭,故壯熱無汗,身體拘急;邪郁營衛,雖未內傳腸胃而成腑實之證,

    但三焦俱熱,毒火內熾,故見鼻干口渴,煩躁不眠,神昏譫語;若邪熱迫血妄行,則吐

    衄、發斑皆可出現;里熱熾盛,故見滑數之脈。

    [配伍意義]本方為表邪未解,里熱熾盛而設。此時如僅治其里,則表不能解;但

    發其表,則里證又急。因此,治宜解表與清里兼顧。方中石膏辛甘大寒,辛可解肌,寒

    能清熱,為清熱除煩之要藥,又不礙解表藥之發散,用以為君,并以之命名。配伍麻

    黃、豆豉辛溫而散,發汗解表,為臣藥,使在表之邪從外而解;君臣相協,而成表里同

    治之功。黃連、黃芩、黃柏、梔子(即黃連解毒湯)皆大苦大寒之品,長于瀉火解毒,

    其中黃芩善清上焦心肺之火,黃連善清中焦胃火,黃柏善清下焦腎火,梔子通泄三焦之

    火,四藥與石膏相伍,使三焦之火從里而泄,共為佐藥。諸藥配伍,麻黃、豆豉得石

    膏、三黃、梔子,則發表而不助里熱;三黃、石膏、梔子得麻黃、豆豉,則清里而不礙

    表邪,如此表里分消,內外同治,而具清熱瀉火,發汗解表之功,為解表清里之良劑。

    [類方比較]本方與大青龍湯均可用于表實無汗,又有里熱之證,組成中均有麻黃

    發表,石膏清里。然大青龍湯所治表證較重,故解表之力較強;本方所治里熱較甚,涉

    及三焦,因而除用石膏外,又以黃芩、黃連、黃柏、梔子通泄三焦火熱之邪,清熱瀉火之力較大。

    [臨床運用]

    1.證治要點本方證為外邪郁表,肌腠閉塞,里熱壅盛,彌漫三焦所致。使用本

    方應以壯熱無汗,鼻干口渴,煩躁脈數為證治要點。

    2.加減法若表有微汗,方中麻黃減半,以防傷表;若大便微溏,則減去石膏,

    加葛根升脾胃之清陽;若見高熱煩躁、神昏譫語,可配合安宮牛黃丸以清心開竅。

    3.各種急性病,見有表邪未解,而里熱已熾之象,皆可以本方治之。

    [使用注意]方中清熱之品皆大苦大寒,久服易傷脾胃,非火盛者不宜使用,虛人

    慎用。原書忌豬肉、冷水?!夺t宗金鑒.刪補名醫方論》卷4云:“若表有汗,麻黃減半,

    桂枝倍加,以防外疏;里有微溏,則減去石膏,倍加葛根,以避中虛也?!?/p>

    [源流發展]本方為《深師方》,錄自《外臺秘要》卷1。原書主治:“傷寒八九日,

    三焦熱,其脈滑數,昏憒,身體壯熱,沉重拘攣,或時呼呻,欲攻內而體猶沉重拘攣,

    由表未解?!本科渲品剿枷耄瑢嵲从诖笄帻垳?、白虎湯和黃連解毒湯。從藥物組成看,

    本方乃黃連解毒湯加石膏、麻黃、豆豉而成。用黃連解毒湯清泄三焦火熱之邪,加麻

    黃、豆豉,是因其兼有表證,壯熱無汗,身體拘急,用之以解表散邪。所以《外臺秘

    要》曰:治療此證,若“直用解毒湯,則攣急不差”。加石膏者,一則取其大寒清熱除

    煩.療壯熱、煩躁、脈滑數等癥,即如《醫宗金鑒。刪補名醫方論》卷4所云:以石膏

    “內合三黃,取法乎白虎”;二則石膏與麻、豉相伍,又寓大青龍湯制方之義,亦如《醫

    宗金鑒。刪補名醫方論》卷4之論:“石膏倍用重任之者,以石膏外合麻、豉,取法乎青

    龍。”后世醫家應用本方又有變化,《傷寒總病論》卷5將本方更名為“三黃石膏湯”,

    用量亦改為:石膏一兩,黃連、黃柏、黃芩各半兩,梔子五個,麻黃三分。從表里寒熱

    藥物的比例來看,與石膏湯有所不同?!秱鶗肪?載本方,煎法中又增加姜、棗、

    細茶三味,治療傷寒經汗、吐、下誤治后,三焦熾熱,譫語不休,身目俱黃之證。

    [疑難闡釋]關于本方主治表證的性質原書雖已指出本方主治表里同病之證,且

    屬里熱證,卻未明確指出表邪的寒熱屬性。從其解表藥所用麻黃、豆豉及病人“無汗”

    來看,似為表寒證,而“身體壯熱,脈滑數,沉重拘急”等癥狀卻為熱象。然表熱之證

    何以“無汗”?此乃邪熱在表,衛氣被郁之故。正如《傷寒總病論》卷5所云:“寸口脈

    洪而大,滑而數,洪大榮氣長,滑數胃氣實,榮長即陽盛,怫郁不得出……。”說明此

    證陽氣怫郁,故而腠理閉塞,以致汗不得出?!夺t方集解.表里之劑》則明確指出本方主

    治“傷寒溫毒,表里俱熱,……六脈洪數?!奔葹楸頍嶂C為何選用辛溫之麻黃,蓋金、

    元以前的醫家解表習用辛溫,至明以后才發展了解表用藥的范圍。從本方所治之證來

    看,因陽氣郁閉較重,如不伍用辛溫發散開通力強的藥物,恐難收解除怫郁之效。但今

    之運用本方,要特別注意寒涼與辛溫的配伍比例,盡可能選用辛溫而不燥烈之品較為適宜。

    ‘[方論選錄]

    1.吳昆:“寒毒藏于肌膚,至夏變為熱??;熱病未除,更遇溫熱,名曰瘟毒。熱病

    之最重者,寒能制熱,故用石膏;苦能下熱,故用芩、連、梔、柏;佐以麻黃、淡豉之

    發散者,以溫熱至深,表里俱實,降之則郁,揚之則越,郁則溫熱猶存,兼之以發揚,

    則炎炎之勢皆燼矣。此內外分消其熱,兵之分擊者也。”(《醫方考》卷1).

    2.汪昂:“此足太陽、手少陽藥也。表里之邪俱盛,欲治其內則表未除,欲發其表

    則里又急。故以黃芩瀉上焦之火,黃連瀉中焦之火,黃柏瀉下焦之火,梔子通瀉三焦之

    火,而以麻黃、淡豉發散表邪,石膏體重瀉胃火,能解肌,亦表里分消之藥也?!?《醫

    方集解.表里之劑》)

    3.吳謙,等:“仲景于表里大熱,立兩解之法。如大青龍治表里大熱,表實無汗,

    故發汗,汗出而兩得解也;白虎湯治表里大熱,因表有汗,不主麻、桂,因里未實,不

    主硝、黃,惟以膏、知、甘草,外解陽明之肌熱,內清陽明之腑熱,表里清而兩得解

    也。若夫表實無汗,熱郁營衛,里未成實,熱盛三焦,表里大熱之證,若以大青龍湯兩

    解之,則功不及于三焦;若以白虎湯兩解之,則效不及于營衛。故陶華制此湯,以三黃

    瀉三焦之火盛,佐梔子屈曲下行,使其在里諸熱從下而出;以麻黃開營衛之熱郁,佐

    豉、蔥直走皮毛,使其在表之邪從外而散。石膏倍用重任之者,以石膏外合麻、豉,取

    法乎青龍,是知解諸表之熱,不能外乎青龍也;內合三黃,取法乎白虎,是知解諸里之

    熱,不能外乎白虎也。且麻、豉得石膏、三黃,大發表熱,而不動里熱;三黃得石膏、

    麻、豉,大清內熱,而不礙外邪。是此方擅表里俱熱之長,亦得仲景之心法者也?!?/p>

    (《醫宗金鑒。刪補名醫方論》卷4)

    4.張秉成:“治瘟疫病,表里三焦大熱不解,或煩躁大渴,面赤鼻干,兩目如火,

    身形拘急而不得汗,六脈洪數,及陽毒發斑等證。黃芩清上焦之火,黃連清中焦之火。

    黃柏清下焦之火,梔子通瀉三焦之火,使之屈曲下行。夫疫之來也,必從口鼻而人,鼻

    氣通于肺,口氣通于胃,肺胃為受邪之藪,故重用石膏,以清肺胃,以杜其傳化之源。

    里熱既清,表尚未解,故以麻黃、淡豉之發汗解表者,一行于肺,一行于胃,如是則表

    里均解耳。用姜、棗者,亦不過扶正散邪;細茶者,所以清肅上焦耳。”(《成方便讀》卷3):

    [評議]本方錄自《外臺秘要》,由黃連解毒湯加石膏、麻黃、豆豉而成。陶華

    《傷寒六書》中更名為“三黃石膏湯”,并增加了姜、棗、細茶三味,吳氏和張氏所論,

    即為此方。吳謙等認為本方取法于仲景青龍、白虎二方,是深得制方之意。

    二十八,解表溫里

    44.五積散

    [功用] 發表溫里,順氣化痰,活血消積。 [主治] 外感風寒,內傷生冷之證。身熱無汗,頭痛身疼,項背拘急,胸滿惡食, 嘔吐腹痛,以及婦女血氣不和,心腹疼痛,月經不調等屬于寒性者。本方為外感風寒,內傷生冷所致之五積證的代表方,臨床以寒熱無 汗,胸腹脹滿,苔白膩,脈沉遲為證治要點:

    當歸3克 麻黃3克 蒼術3克 陳皮3克 厚樸3克 干姜2.4克 白芍2.4克 枳殼2.4克 半夏2.1克

    白芷2.1克 桔梗1.5克 炙甘草1.5克 生姜2片 肉桂1.5克 人參1.5克 茯苓1.5克 川芎1.2克蔥白3根  

    1.如表寒重者,以桂枝易肉桂,加強解表之力;

    2.表寒證輕者,去麻黃、白芷,以減輕發汗之力;

    3.里寒證偏盛,加制附子以溫里散寒;

    4.胃痛,嘔吐清水者,加吳茱萸以溫中散寒,防逆止嘔;

    5.氣虛者,加人參、黃芪、白術以益氣扶正;

    6.無血瘀者,去川芎、當歸;

    7.痛經者,加延胡索、炒艾葉、烏藥溫經止痛。

    總之,當審五積之緩急輕重及其兼證,靈活變通出入。

    8.先用冷水浸20分鐘,然后煎至水開后10分鐘,每次服的藥不限量,熱服至稍稍出汗即可。下一次服藥同樣熱服至稍微出汗才見效。禁忌:忌食生、冷、變質食物。

    五積散 (《仙授理傷續斷秘方》)

    [異名]催生湯(《易簡方》,錄自《醫方類聚》卷229)、異功五積散(《管見大全良

    方》,錄自《醫方類聚》卷56)、熟料五積散(《醫方集解。表里之劑》)、百病無憂散、調

    中健胃湯(《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卷1)。

    [組成]蒼術桔梗各二十兩(各600g)枳殼陳皮各六兩(各180g)芍藥

    白芷川芎川歸甘草肉桂茯苓半夏湯泡各三兩(各90g)厚樸干姜各四兩

    (各120g)麻黃去根、節六兩(180g)

    [用法]上除枳殼、肉桂兩件外,余銼細,用慢火炒令色變,攤冷,次人枳殼、桂

    令勻。每服三錢(9g),水一盞,加生姜三片,煎至半盞,熱服;凡被傷頭痛傷風發寒,

    每服二錢(6g),加生姜、蔥白煎,食后熱服。

    [功用]發表溫里,順氣化痰,活血消積。

    [主治]外感風寒,內傷生冷之證。身熱無汗,頭痛身疼,項背拘急,胸滿惡食,

    嘔吐腹痛,以及婦女血氣不和,心腹疼痛,月經不調等屬于寒性者。

    [病機分析]外感風寒,邪郁肌表,腠理閉塞,故見發熱無汗,頭痛身疼,項背拘

    急等表實證。內傷生冷,或宿有積冷,脾胃陽氣受損,運化失常,痰阻氣滯,氣血不

    和,所以又有胸滿惡食,嘔吐腹痛,或腹脅脹痛等證。寒凝氣滯,氣血不和,又可見婦

    女心腹疼痛,月經不調。寒束肌表,積冷內停,多見苔白膩,脈沉弦或浮遲等征象。由

    此可見,本方可用于寒、濕、氣、血、痰五積之證,故名五積散。

    [配伍意義]本方為外感風寒,內傷生冷所致的五積之證而設,而五積中,尤以寒

    積為主,故治療當以發汗解表,溫里祛寒為主,以除內外之寒,佐以健脾助運,燥濕化

    痰,調氣活血之品,以治氣血痰濕之積。方中麻黃、白芷辛溫發汗,解表散邪,以除外

    寒;干姜、肉桂辛熱溫里祛寒,四藥合用,可除內外之寒,為方中主要組成部分。配伍

    蒼術、厚樸苦溫燥濕,健脾助運,以祛濕積;半夏、陳皮、茯苓、甘草相伍,則為二陳

    湯,可行氣燥濕化痰,以消痰積;當歸、川芎、芍藥活血止痛,以化血積;桔梗與枳殼

    一升一降,以升降氣機,寬胸利膈,善行氣積,并可加強理氣化痰之力;炙甘草兼能和

    中健脾,調和諸藥,以上均為本方的輔助部分。諸藥合用,共收表里同治,氣血痰濕并

    行之功。使脾運復健,氣機通暢,痰消濕化,血脈調和,諸證乃得解除。

    本方配伍特點,是以解表溫里,祛除寒邪為主,佐以健脾助運,燥濕化痰,調氣活

    血。全方配伍全面.示人以治療寒、濕、氣、血、痰五積之證之大法,洵為治療五積證之效方。

    方中除枳殼、肉桂、白芷、陳皮外,余藥均炒制,攤冷,然后同煎者,稱之為“熟

    料五積散”(見《醫方集解。表里之劑》);若諸藥生用,水煎服,則為“生料五積散”

    (見《易簡方》)。兩者應用上略有區別:以溫散寒邪為主者,用熟料五積散;以發散風

    寒為主者,用生料五積散。

    [臨床運用]

    1.證治要點本方為外感風寒,內傷生冷所致之五積證的代表方,臨床以寒熱無

    汗,胸腹脹滿,苔白膩,脈沉遲為證治要點:

    2。加減法本方藥味眾多,臨床應用可根據表里證之輕重,五積之主次而加減變

    化。如表寒證重者,以桂枝易肉桂,加強解表之力;表寒證輕者,去麻黃、白芷,以減

    輕發汗之力;里寒證偏盛,加制附片以溫里散寒;胃痛,嘔吐清水者,加吳茱萸以溫中

    散寒,降逆止嘔;氣虛者,加人參、黃芪、白術以益氣扶正;無血瘀者,去川芎、當

    歸;痛經者,加延胡索、炒艾葉、烏藥溫經止痛??傊?,當細審五積之緩急輕重及其兼

    證,靈活變通出入。

    3.本方主治范圍廣泛,凡表里內外、臟腑經絡之寒濕陰邪,悉皆能治?,F代臨床

    將之用于坐骨神經痛、腰痛、喘咳、胃痛、痛經等屬寒邪為患者。對婦女寒濕帶下,以

    及風寒濕所致的鶴膝風、流注等,亦有一定療效。

    [使用注意]素體陰虛,或濕熱為患者,不宜使用本方。

    [源流發展]本方出自唐代藺道人《仙授理傷續斷秘方》,該書載本方主治“五勞

    七傷,被傷疼痛,傷風發寒?!比焦灿?5味藥,再加藥引,藥味似較復雜,仔細推

    敲,本方制方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張仲景《傷寒論》,方中有治太陽表證的桂枝湯,

    又用麻黃合桂枝加強辛散表寒的作用;有治痰飲之苓桂術甘湯;有治腎著病的甘姜苓術

    湯;再加上燥濕運脾之厚樸、枳殼,調經和血之當歸、川藥、芍藥等而成,本方的作用

    實際上為復方配伍的綜合作用。宋代醫家王袞將本方收入《博濟方》卷2,但增加了一

    味人參,主治“一切氣”。《蘇沈良方》卷3又將《博濟方》中的人參減去,更名為“五

    積方”?!短交菝窈蛣┚址健肪?中收載了五積散,其藥物組成與《仙授理傷續斷秘

    方》中完全相同,對本方的主治敘述較為詳盡,具體指出本方主治“外感風寒,內傷生

    冷,心腹痞悶,頭目昏痛,肩背拘急,肢體怠惰,寒熱往來,飲食不進;及婦人血氣不

    調,心腹撮痛,經候不調,或閉不通?!焙笫泪t家多宗《局方》之說,且又有發揮。如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4“五積散治太陰傷寒,脾胃不和及有積聚腹痛?!薄豆沤襻t鑒》

    卷3“五積散治寒邪卒中,直人陰經等癥?!贝送?,五積散加減衍化的方劑也有很多,

    如《慎齋遺書》卷8五積散,即本方去蒼術、芍藥、干姜,主治腫病,脈浮而無力。

    《痘疹心法》卷23用五積散治冬月痘出不快。《虺后方》則去五積散中蒼術、陳皮、甘

    草、茯苓、厚樸,加大棗,治陰陽兩感,內傷生冷,外感風寒,頭疼嘔吐,滿身拘急,

    腹寓,憎寒發熱。《癥因脈治》卷4去桔梗、芍藥、白芷、川芎、當歸、茯苓、麻黃,

    治寒積瀉痢?!栋缀砣啡ド炙?、當歸、肉桂、茯苓、麻黃、干姜,加銀花、白僵

    蠶、煨姜,治白喉寒證?,F之臨床將本方用作外感風寒、內傷生冷所致之寒、濕、氣、

    血、痰五積證的代表方。

    本方原為煮散劑,亦有用作丸者。

    [疑難闡釋]關于本方方源歷代醫家及《中醫大辭典》皆謂本方出自宋代《太平

    惠民和劑局方》,唯樊氏認為源于《仙授理傷續斷秘方》?!断墒诶韨m斷秘方》為一

    本傷科專著,該書序記載,此書乃唐.會昌間藺道人所著,故成書年代(841)顯然遠早

    于《局方》(1098)?!毒址健分兴d五積散的藥物組成與《仙授理傷續斷秘方》中完全

    相同,藥物用量僅蒼術與桔梗有所不同,其余13味藥之用量也分毫不差,且其制劑、

    藥引、服藥量亦完全一致,因而本方之源應為《仙授理傷續斷秘方》較妥。

    [方論選錄]

    1。喻昌:“按此一方,能治多病,粗工咸樂用之。而海藏云:麻黃、桂、芍、甘草,

    即各半湯也;蒼術、甘草、陳皮、厚樸,即平胃散也;枳殼、桔梗、陳皮、茯苓、半

    夏,即枳桔二陳湯也。又川芎、當歸治血,兼干姜、厚樸散氣。此數藥相合,為解表、

    溫中、泄濕之劑,去痰、消痞、調經之方。雖為內寒外感表里之分所制,實非仲景表里

    麻黃、桂枝、姜、附之方也。”(《醫門法律》卷4)

    2。張璐:“此方本平胃為主,參以二陳,專主內傷生冷;又合桂枝、麻黃,但少杏

    仁,故兼治外感寒邪;加以四物去地,而合甘草、干姜,為治血中受寒之圣藥;枳、

    桔、甘草并為清氣治嗽之首方;白芷一味為都粱丸,專走陽明而治風熱頭痛;桂、苓、

    甘、術換蒼術以滌飲散邪,使飲半從表散;內藏小半夏茯苓湯,令未盡之飲從小便而驅

    之。古人以消食必兜滌飲,發散必用辛溫,此雖類集十余方而不嫌冗雜者,得辛溫散邪

    之大旨也。但雜合復方,原不拘全用,如無血病,無藉芎、歸;設不咳嗽,何煩枳、

    桔?若非頭痛,都粱奚取?茍或有汗,麻黃安施?要在臨病蒂審出入,斯可與言復方之

    妙用也?!?《傷寒緒論》卷下)

    3.汪昂:“此陰陽表里通用之劑也。麻黃、桂枝所以解表散寒,甘草、芍藥所以和

    中止痛,蒼術、厚樸平胃土而祛濕;陳皮、半夏行逆氣而祛痰,芎、歸、姜、芷人血分

    而祛寒濕,枳殼、桔梗利胸膈而清寒熱,茯苓瀉熱利水,寧心益脾,所以為解表溫中除

    濕之劑,去痰消痞調經之方也。一方統治多病,惟活法者變而通之?!?《醫方集解.表里之劑》)..

    4。徐大椿:“經腑中寒,營氣壅遏,而胃氣不化,濕伏于中,故腹痛、吐瀉、身疼二

    發熱、惡寒焉。麻黃開表逐邪于外,干姜溫胃散寒于中,白芷散陽明之邪,川芎散厥陰

    之邪,當歸養血益營,白芍斂營和血,茯苓滲濕和脾氣,半夏除痰燥濕邪,枳殼瀉逆氣

    以止吐,厚樸寬中州以止瀉,肉桂暖血溫營,蒼術強脾燥濕,桔梗清咽膈,會皮理胃

    氣,甘草以和表里也,生姜散寒邪,蔥白通陽氣,使表里兩解,則氣流行面脾胃調和,

    腹痛吐瀉無不退,身疼發熱無不除,何惡寒之有?此溫中散寒之劑,為寒中經腑之專

    方。”(《醫略六書.雜病證治》卷18)

    [評議]從諸家對五積散所論可見,本方中有麻黃合肉桂解表散寒,有平胃散燥濕

    運脾,二陳湯化痰理氣,四物湯去地黃養血活血,故而“千方統治多病”?!暗s合復

    方,原不拘全用”,臨床當根據病情適當加減變化。

    [驗案舉例].

    1。痛經《江蘇中醫雜志》(1990,5:301):某女,24歲,1975年12月初診?;颊?/p>

    在中學時代因經期下田勞動,遂得痛經之病,每次月經來潮時,量少色淡,腹痛,食納

    尚可,小便清長,四肢欠溫,舌淡苔薄,脈沉細。此為寒凝經絡,沖任失和。擬以五積

    散加減:桔梗lOg,蒼白術各9g,厚樸lOg,茯苓lOg,炙甘草lOg,當歸lOg,白芍

    lOg,川芎6g,桂枝、肉桂各5g,延胡lOg,炒艾葉lOg,烏藥5g,白芷lOg。10劑后

    月經來潮,量增多,色轉紅,腹痛大減,再以原方繼服2個周期,8年痼疾根除。

    2.胃痛、泄瀉《江蘇中醫雜志》(1980,5:301):某男,40歲,1975年9月初診。

    患者長期食納不佳,身體羸弱,稍一感寒或飲食稍多,即胃脘作痛,下腹膨脹,大便溏

    瀉。近日氣溫下降,病情加重,胃痛泄瀉,診其脈弦細,苔薄膩。投以五積散方加減。

    姜半夏lOg,茯苓lOg,陳皮lOg,炙甘草5g,川連3g,干姜3g,白術lOg,枳殼lOg,

    生內金lOg,當歸10g,白芍lOg,川芎6g,肉桂3g,蘇梗lOg。連服lO劑,飲食增

    進,面色紅潤,諸癥悉除。

    3。流注《浙江中醫學院學報》(1980,3:20):某男,36歲,農民,1974年12月9

    日初診。半月前,惡寒發熱,全身酸痛,繼則右側腰部出現掌大腫塊,色白。4天后,

    上臂又見一雞蛋大之腫塊。腰痛劇烈,形寒無汗,四肢逆冷,苔白,脈微弦。擬五積散

    加附子。處方:歸尾、白芍、蒼術、枳殼、茯苓、半夏、桂枝各9g,淡附子、麻黃、

    干姜各4。5g,陳皮、桔梗、川芎、白芷、川樸各6g,甘草3g。加蔥白3莖,生姜3片,

    5劑。12月14,日診:服藥后形寒四肢逆冷已解,腫塊全消,身痛亦除。尚覺頭暈及四

    肢酸楚,脈微弦,擬附子八味湯善其后。

    按語:五積散加附子,意在扶陽,溫經止痛。《醫宗金鑒》卷72云:“外寒侵襲者,

    初宜服五積散加附子,次服附子八物湯溫之?!惫湃私涷?,應用確當,療效滿意。

    4.寒濕腰痛<浙江中醫學院學報》(1980,3:20):某男,52歲,農民,1978年6

    月8日初診。5天前腰部跌傷,轉側不利,前天勞動時又淋雨濕身,當晚夜半腰痛甚

    劇,長夜呻吟,次日來院求診。面青,怕冷,苔白膩,脈浮緊。擬五積散減芍藥。處

    方:桂枝、茯苓、半夏各9g,白芷、枳殼、川樸、蒼術各6g,麻黃3.6g,陳皮、干姜

    各4.5g,當歸12g,川芎15g,桔梗、甘草各3g。2劑。6月10日2診:服藥1劑后,

    全身汗出,次日腰痛大減;2劑后,腰部微痛,尚感頭暈乏力,腰酸,苔白,脈小弦。

    擬補益脾胃調養之。.

    按語:患者腰部跌傷,瘀血內停,復感寒濕侵入,氣血運行更復不暢,用五積散重

    用歸、芎、活血祛瘀通絡,故藥到病除。。

    5.帶狀皰疹后神經痛《國外醫學.中醫中藥分冊》(1994,1:15):某女,74歲。6

    個月前患胸部帶狀皰疹后神經痛,采用肋間神經阻滯療法,在工個月內治療4—5次,

    非常有效,疼痛程度減為2/10--3/10。但繼續治療不愈,抬療開始后2個月正逢冬季,

    晨冷時痛甚。投漢方五積散,1周即見效,疼痛間隔延長,之后繼服五積散效果非常

    好,服至春暖疼痛基本消失。

    [臨床報道]

    1.坐骨神經痛以五積散加減治療坐骨神經痛50例。方法為:以五積散(蒼術、

    桔梗、麻黃、陳皮、枳殼、于姜、厚樸、白芷、半夏、茯苓、芍藥、當歸、川芎、甘

    草、肉桂)為基本方,臨床隨證加減,風邪偏盛加蜈蚣、全蟲、防風、威靈仙;寒邪偏

    盛加制附片;濕邪偏盛加苡米、晚蠶砂;疼痛盛者加桃仁、紅花、制乳沒;兼有腰痛者

    加杜仲、金毛狗脊、桑寄生;體質虛弱加黨參、白術、黃芪。煎水內服,每日1劑,早

    晚各服1次。治療50例,療效滿意。療程最短7天,最長34天L2j。還有人用五積散加

    減治療坐骨神經痛60例,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齡最大74歲,最小22歲;病程

    最長12年,最短6個月,平均2年;右下肢痛2工例,左下肢痛28例,雙側u例,給

    予五積散,并隨證加減。治療結果:顯效48例(自覺癥狀及體征消失,停藥觀察1年

    未復發);有效7例(癥狀及體征消失,停藥1年有復發);無效5例(治療前后無變

    化)。服藥時間最短15天,最長60天。作者指出,服用本方后患肢痛緩肢溫,方為有

    效之兆;若肢不轉溫,必須加大溫藥劑量,否則停藥后易于復發。

    2.水腫有人報道用五積散化裁治療急性氣滯型水腫42例。其中,男18例,女

    24例,發病前多有情志不遂等誘因,發病后全身水腫明顯?;E檢查:多數可見尿蛋

    白、紅細胞、白細胞等。既往治療此類疾病多從肺、脾、腎、三焦考慮,健脾利濕,宣

    發水邪為常法。作者認為,本組病人主要是肝氣郁滯,氣機失調引起的水腫,故選用五

    積散化裁:青皮、麻黃、蒼術、白芷、白芍、當歸、川芎、枳殼、桔梗、桂枝、干姜、

    甘草、云苓、厚樸、陳皮、半夏、生姜、蔥白。酌情用量,水煎服。治療結果:42例

    均治愈。服藥少者2劑,多者4劑,療效鞏固。.

    [附方]柴胡桂枝干姜湯(《傷寒論》)柴胡半斤(15g)桂枝去皮三兩(12g)干

    姜二兩(6g)栝蔞根四兩(12g)黃芩三兩(9g)牡蠣熬二兩(20g)甘草炙二兩

    (3g)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初

    服微煩,復服,汗出便愈。功用:和解少陽,溫化水飲。主治:傷寒胸脅滿微結,小便

    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亦治瘧疾寒多微有熱,或但寒不熱。

    本方原治傷寒五六日,經過汗、下等治療方法后,病情未解,邪人少陽。其往來寒

    熱、胸脅滿、心煩,是少陽柴胡證。惟少陽證一般是胸脅滿,嘔而不渴,小便自利。今

    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是少陽病兼水飲內結。少陽樞機不利,三焦決瀆功

    能失常,水飲留結于中,則胸脅滿微結。水道失于通調,陽氣不得宣化,因而小便不

    利、口渴。胃氣尚和,所以不嘔。但頭汗出,乃少陽樞機不利,水道不暢,陽郁不能宣

    達于全身,反蒸騰于上部所致。故治當和解少陽,溫化水飲為治。

    本方是小柴胡湯去人參、半夏、生姜、大棗,加桂枝、牡蠣、栝蔞根、干姜而成。

    方中柴胡、黃芩同用,能和解少陽,栝蔞根、牡蠣并用,能逐飲散結;桂枝、干姜、炙

    甘草合用,能振奮中陽,溫化寒飲。因不嘔,故去半夏、生姜;因水飲內結,故去人

    參、大棗之甘溫壅補。此方是和解少陽,疏利樞機,宣化寒飲之劑,初服正邪相爭而見

    微煩,復服則陽氣通,表里和,故汗出便愈。本方與五積散均為解表溫里之劑,用于表

    證兼里寒證。其中五積散用于風寒束表,五積內停之證,故以麻黃、白芷配伍溫里散

    寒、燥濕化痰、調氣和血之品;而柴胡桂枝干姜湯用于邪郁少陽,寒飲內結之證,故以

    柴胡、黃芩配伍溫陽化飲之品。二方所治表證的部位、里證的性質均有所不同。

    45.柴胡桂枝干姜湯

    功用:和解少陽,溫化水飲。主治:傷寒胸脅滿微結,小便 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

    心煩。亦治瘧疾寒多微有熱,或但寒不熱。急慢性胃腸炎、慢性結腸炎等屬脾胃虛寒或兼外感表證者,

    均可應用。 1。胃痛2.麻疹后期腹瀉 3.小兒秋季腹瀉

    柴胡24克 桂枝9克 干姜6克 栝蔞根12克 黃芩9克 牡蠣9克 炙甘草6克

    柴胡桂枝干姜湯(《傷寒論》)柴胡半斤(15g)桂枝去皮三兩(12g)干

    姜二兩(6g)栝蔞根四兩(12g)黃芩三兩(9g)牡蠣熬二兩(20g)甘草炙二兩

    (3g)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初

    服微煩,復服,汗出便愈。功用:和解少陽,溫化水飲。主治:傷寒胸脅滿微結,小便

    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亦治瘧疾寒多微有熱,或但寒不熱。

    本方原治傷寒五六日,經過汗、下等治療方法后,病情未解,邪人少陽。其往來寒

    熱、胸脅滿、心煩,是少陽柴胡證。惟少陽證一般是胸脅滿,嘔而不渴,小便自利。今

    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是少陽病兼水飲內結。少陽樞機不利,三焦決瀆功

    能失常,水飲留結于中,則胸脅滿微結。水道失于通調,陽氣不得宣化,因而小便不

    利、口渴。胃氣尚和,所以不嘔。但頭汗出,乃少陽樞機不利,水道不暢,陽郁不能宣

    達于全身,反蒸騰于上部所致。故治當和解少陽,溫化水飲為治。

    本方是小柴胡湯去人參、半夏、生姜、大棗,加桂枝、牡蠣、栝蔞根、干姜而成。

    方中柴胡、黃芩同用,能和解少陽,栝蔞根、牡蠣并用,能逐飲散結;桂枝、干姜、炙

    甘草合用,能振奮中陽,溫化寒飲。因不嘔,故去半夏、生姜;因水飲內結,故去人

    參、大棗之甘溫壅補。此方是和解少陽,疏利樞機,宣化寒飲之劑,初服正邪相爭而見

    微煩,復服則陽氣通,表里和,故汗出便愈。本方與五積散均為解表溫里之劑,用于表

    證兼里寒證。其中五積散用于風寒束表,五積內停之證,故以麻黃、白芷配伍溫里散

    寒、燥濕化痰、調氣和血之品;而柴胡桂枝干姜湯用于邪郁少陽,寒飲內結之證,故以

    柴胡、黃芩配伍溫陽化飲之品。二方所治表證的部位、里證的性質均有所不同。

    46.桂枝人參湯

    [功用] 解表溫里,益氣消痞。 ; [主治] 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利下不止,

    心下痞硬,表里 不解者。 臨床使用本方以身熱下利,苔白,脈遲為證治要點。

    桂枝12克(包) 人參9克 白術9克 干姜9克 甘草12克   

    1.若虛寒者,可加附子以增助陽之力;

    2.腹痛者,加白芍緩急止痛;

    3.利下不止,加黃芪 、升麻等益氣升陽止瀉。

    4.上藥(除桂枝外)用1斤3兩冷水浸泡20分鐘,煎取7兩藥汁,放入桂枝,再煎濃縮至4.2兩,

    分三次溫服。白天服二次,夜晚服一次。

    桂枝人參湯(《傷寒論》)

    [異名]桂枝加人參湯(《云岐子保命集》卷上)。

    [組成]桂枝四兩別切(12g)甘草四兩炙(12g)白術三兩(9g)人參三兩(9g)干姜三兩(9g)

    [用法]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納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功用]解表溫里,益氣消痞。;

    [主治]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

    [病機分析]太陽病,表不解,理應用汗法解表,若用下法,已屬誤治,“數下

    之”,更是一誤再誤,則表邪不去反傷脾陽,以致脾氣虛寒則下利,表邪不去而發熱。

    因屢經瀉下,脾陽傷重,運化失職,升降失常,清氣下陷,故利下不止;氣機阻滯而不

    利,故心下痞硬??梢姳痉剿螢檎`下后脾氣虛寒而表邪不解的證候。

    [配伍意義]本方證為表里同病,表里皆寒的證候,治宜辛溫解表,溫里益氣。方

    中桂枝辛溫以解太陽之表,后下是保全其辛香之氣;人參大補元氣,助運化而正升降,

    共為君藥。以辛熱之干姜為臣,溫中焦脾胃而祛里寒。脾陽不足,脾氣不運,水濕易

    生,故佐以白術,健脾燥濕止利。甘草味甘平,《素問。至真要大論》曰:“五味人胃,甘

    先人脾”,脾不足者,以甘補之,補中助脾,必以為甘劑,故方中重用甘草,益氣健脾

    和中,為佐使之用。諸藥配合,使利止痞消,表證亦解。

    本方為解表溫里,表里同治之劑,但從本方的藥物組成分析,是以溫陽益氣、顧護

    中陽為主,解表為輔,故所治之證應以里證為重。

    [臨床運用]

    1.證治要點臨床使用本方以身熱下利,苔白,脈遲為證治要點。

    2。加減法若虛寒甚者,可加附子以增助陽之力;腹痛者,加白芍緩急止痛;利

    下不止,加黃芪、升麻等益氣升陽止瀉。

    3.急慢性胃腸炎、慢性結腸炎等屬脾胃虛寒或兼外感表證者,均可應用。

    [使用注意]本方藥性偏于溫燥,熱證下利及陰虛患者,均不宜使用。

    [類方比較]本方與葛根芩連湯均可用于太陽病,誤用下法所致的“協熱下利”。

    然葛根芩連湯證為表邪不解,內陷陽明,表里俱熱的協熱下利,而桂枝人參湯則屬表不

    解而里虛寒,表里俱寒的協熱利;故前者治宜辛涼解表,清熱止利;后者治宜辛溫解

    表,溫里止利。二方雖同屬表里雙解劑,而一為解表清里,一為解表溫里。

    [源流發展]本方始見于《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由理中丸作湯劑,加重

    炙甘草用量,并加桂枝而成。既然以理中丸溫中散寒為主,緣何置于太陽篇?因本方之

    證,是因太陽病誤下所致,誤下后脾氣虛寒利下不止,而表邪又未解,故而以理中丸溫

    中散寒止利,加桂枝以解太陽之表,。為表里兩解之法。

    [疑難闡釋]若無表證能否用本方?《傷寒論》原文云:“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

    下之,遂協熱下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泵鞔_指出,

    本方所治之證為太陽病表證未除,表里同病的證候。但從本方所用藥物分析,人參、干

    姜、白術、甘草溫中散寒止利,桂枝雖為解表藥,尚能溫中止痛,與參、姜、術、草相

    合,尤可溫中補虛,故應用本方時不必拘泥于表證的有無,對虛寒下利而無表證者,本

    方亦可用之。

    [方論選錄]

    1。汪昂:“欲解表里之邪,全藉中氣為敷布,故用理中以和里,而加桂枝以解表。

    不名理中,而名桂枝者,到底先表之意也?!?《醫方集解。祛寒之劑》)

    2.王子接:“理中加人參,桂枝去芍藥,不曰理中,而曰桂枝人參者,言桂枝與理

    中,表里分頭建功也。故桂枝加一兩,甘草加二兩。其治外協熱而里虛寒,則所重仍在

    理中,故先煮四味,而后內桂枝,非但人參不佐桂枝實表,并不與桂枝相杵,宜乎直書

    人參而不諱也?!?《絳雪園古方選注》卷上)

    3.黃元御:“桂枝人參湯,桂枝通經而解表熱,參、術、姜、甘溫補中氣,以轉升

    降之機也。太陰之胸下結硬,即痞證也。自利益甚,即下利不止也。中氣傷敗,痞與下

    利兼見,人參湯助中氣之推遷,降陽中之濁陰則痞消,升陰中之清陽則利止,是痞證之

    正法。諸瀉心則因其下寒上熱,從此而變通者也?!?《傷寒懸解》卷5)

    4。沈丹彩:“此與葛根黃連湯同一誤下而利不止之證也,而寒熱各別,虛實對待,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奇米777四色成人影视| 国产中文三级全黄| 国产激情视频在线观看的| 亚洲 自拍 另类 欧美 综合|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一区在线| 色欲国产精品一区成人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天堂麻豆宅男 | 国产精品无码无需播放器| 九九电影网午夜理论片| 最近中文字幕免费MV在线视频| 又黄又硬又湿又刺激视频免费|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观看| 蜜臀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小说| 无码AV免费永久免费永久专区| 污污污污污污WWW网站免费| 少妇人妻偷人精品系列| 92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481页| 亚洲夂夂婷婷色拍WW47| 黄又色又污又爽又高潮动态图 | 免费无码AV一区二区波多野结衣 | 欧洲精品一卡2卡三卡4卡影视 | 被黑人伦流澡到高潮HNP动漫| 婷婷久久综合九色综合88| 少妇上班人妻精品偷人| 国内熟妇人妻色在线视频| 内射毛片内射国产夫妻| 成人免费无码大片A毛片抽搐色欲| 中文人妻AV大区中文不卡| 男人狂桶女人出白浆免费视频| 加勒比无码人妻东京热| 人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 精品国精品无码自拍自在线| 二区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狠狠噜天天噜日日噜视频麻豆|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蜜柚| 高清破外女出血AV毛片|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疯狂做受XXXX高潮国产| 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免费看| 国产午夜A理论毛片| 肉大捧一进一出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