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推送的文章里提到了盈虧比(風報比)的概念,有小伙伴對這個比較感興趣,給我留言希望能多介紹一下盈虧比的知識。 盈虧比在很多交易類的書籍文章中都有提及,由于計算目的有所不同,其計算方法也多種多樣,今天我們先介紹一下統計分析歷史交易記錄的盈虧比算法。 具體步驟如下:
舉例說明: 過去一個月,我進行了10筆交易,其中有3筆盈利,總共盈利150元,有7比虧損,總共虧損70元。 將數據帶入公式計算: 盈虧比:(P/n)/(L/m)=(150/3)/(70/7)=50/10=5:1。 我的交易盈虧比是5:1,這意味著每承擔1元的風險,可以獲得5元的利潤。這看起來非常的棒。 但是這里面有一個小問題容易被忽視,每筆交易的交易量并不一定都是相同的。 假如在3筆盈利的交易中,我使用了很重的倉位,分別為10手、20手、30手。 在7筆虧損的交易中,我使用了很輕的倉位,分別為1手、2手、4手。 這樣一來,5:1的盈虧比其實并不能反應我的真實交易能力。 尤其是對于外匯、期貨這類具備較高杠桿的交易品種來說,通過調整倉位獲取的收益往往不具備可復制性,在交易結果上也極具欺騙性。因此,我們需要將上面的計算方式重新調整。 具體調整如下:
將數據帶入公式計算: (P/b)/(L/d)=[150/(10+20+30)]/[70/(1+2+4)]=2.5/10=1:4 這樣一算,我的盈虧比變成了1:4,這意味著,我每承擔4元的風險,才能獲取1元的利潤。 兩相比較,同樣10筆交易,3賺7虧,總盈利80元,但是由于交易量不同,盈虧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從這個計算中,我們可以看出,交易量對盈虧比數據產生了較大的影響。而交易量數據并不會直觀的反應在資金曲線圖上。 一般剛入行的新手,特別喜歡看資金曲線圖。通過這個計算可以看出,資金曲線圖并不能反應一個交易員的真實交易能力,也不能反應資金在獲取利潤的過程中所承受的風險。 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中專門揭穿過一個交易策略陷阱,就是利用倍投策略,通過放大交易量來獲取一個正期望的交易結果。 這種策略對于新手來說,特別具有殺傷力,主要是因為新手過于迷戀如何才能做到穩賺。 在那篇文章中我也進行了計算,理論上,倍投策略是可以穩賺的,只要你能下足夠多的手數,有足夠多的資金支撐。 但是,能賺多少呢?不管你最終投入多大的成本,這個策略的回報都是1。 從盈虧比上說,這個策略隨著投入的增加,盈虧比成倍的降低。 在第一筆即盈利的情況下,其盈虧比最高,但是也僅僅是1:1而已。 若第二筆盈利,則盈虧比降為1:3;若第三筆盈利,盈虧比降為1:7;若如圖中最后一筆才盈利,則盈虧比是1:2097151,意味著用200多萬,可以賺到1塊錢。 所以,當你看到一份交割單時,不要只看交易結果總共賺了多少錢。一定要親手算一算,看看實際對應交易量的盈虧比如何。 通過交易次數計算的盈虧比只能了解到對應勝率的盈虧額比。 通過交易量計算的盈虧比則能了解到對應勝率下的盈虧點數比,以及風險回報比。 對于盈虧比多少算好,我個人覺得這個要結合你的交易策略來評判。但是一般來說,盈虧比最好要大于1,這樣才能至少保證承擔一分風險,獲取一分收益。 周末有時間的話,利用兩種算法分別算一算自己的盈虧比是多少,看看差別大不大。 記得給我留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