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診斷疾病,講究望、聞、問、切,診斷第一步就是望診,通過看人的氣色,步態,姿勢,面部表情,以及五官,四肢的情況,有一個初步判斷,再結合脈診,問診。 望診的過程中,有一個重要的程序就是望舌頭,包括舌苔、舌質、舌型、舌色等,根據這個判斷人的五臟寒熱和胃氣多少。 望舌能看出五臟問題,中醫認為“舌為心之苗”,舌頭出現問題,大都考慮心臟的問題,比如常見的小孩弄舌,屬于心火上炎,用點黃連泄泄火就可以了。 中醫理論中,一直認為舌苔必須有,但是舌苔厚膩也不好,古代名醫將舌頭比作土地,舌苔好比草,沒有舌苔就是土地不長草,那就是胃氣沒有了,胃陰虧虛,中醫將這種情況叫“鏡面舌”,屬于絕癥的一種。 鏡面舌 如果舌苔厚膩,也就是土地上長草太旺盛,土地太污濁了,中醫講的濕氣太重,這時候一般屬于脾胃虛弱,陽氣不足的表現。 臨床中裂紋舌也比較常見,有一部分是心律不齊的,出現心悸,脈結代的情形,舌質裂紋越大,心臟問題越表現明顯,所以有了裂紋舌盡早預防和治療,還是有必要的。 一般心臟的問題分為:心氣虛導致的;心血虛導致的;心陽虛導致的;心血瘀阻導致的;這四種比較常見。臨床上根據不同的情況對心臟進行調整,但是它們之間必定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心血虛,津液不足,常講的裂紋舌屬于陰傷。 張仲景《傷寒論》記載:“傷寒,心悸動,脈結代者,炙甘草湯主之,復脈湯亦主之” 炙甘草湯就是一味炙甘草,也有人認為炙甘草湯就是復脈湯(炙甘草(12g)、西洋參(6g)、火麻仁(9g)、生地(12g)、麥冬(12g)),這個值得探究。 對于甘草來講,五臟六腑都依賴它,古人把甘草稱之為“國老”,就是因為它能幫助國君協調百官的意思,心為君主之官,主要作用就是協調五臟六腑,甘草能很好的輔助心,所以經典名方治療心悸,都會在其他藥物基礎上加上甘草或者是炙甘草。 出現心律問題就會表現為中醫的“心悸動,脈結代”,用炙甘草湯或者復脈湯,在醫師指導下使用。甘草屬于中藥中常用的,也是最平和的藥物,南方飲食中經常會加入一點甘草,調味。應用還是比較廣泛的,心律不齊、心悸,用點甘草泡水或者嘴里含幾片也會有很好的輔助作用。 但是,服用甘草也要注意“十八反”,中醫忌諱一起用的藥,甘草相反的有:大戟,芫花,甘遂,海藻,這幾味藥是不能跟甘草同用的。"藻戟遂元具戰草"。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水腫的患者最好不要單獨服用甘草,會導致嚴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