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棗仁湯臨床應用體會 關鍵詞:酸棗仁湯;臨床應用中圖分類號: R285.6 文獻標識碼: 文章編號:1006-0979 酸棗仁湯是經典方,為臨床許多醫生所常用。本方源出《金匱.血痹虛勞病》“虛勞虛煩不得眠,酸棗仁湯主之。”方由酸 棗仁、茯苓、知母、川芎、甘草組成,具有養血安神、清熱除煩之 效。主治肝血不足,虛熱擾神所引起的失眠心悸、虛煩不安等 癥。肝藏血,血舍魂,若肝血不足,心失所養,魂不守舍,則致心 煩失眠,心悸不安,且可伴見頭暈、口干、舌紅、脈弦細等癥。本 方重用酸棗仁為君,取其味甘酸,性平,入心肝之經,以達養血 補肝,寧心安神之效。茯苓寧心安神,知母滋陰清熱,二藥為 臣,以助君藥安神除煩,佐以川芎調暢氣機,疏達肝氣,與君藥 酸收辛散,相反相成,具有養血調肝之妙。甘草生用,和中緩 均可隨證用之。筆者長期應用本方治療神經衰弱、心臟神經官能癥、更年期綜合征等屬肝血不足,虛熱擾神者,只要辨證準 確,藥物加減得當,均可收到滿意療效,茲舉例如下。 案例1 :患者李某,女, 33歲,教師。就診日期: 2011年4月 7日。自述患頑固性失眠三年有余,每每徹夜不寐,偶有入眠 即惡夢連連,常覺心煩不安,微煩,情緒抑郁,口干咽燥,小便色 吉林經開常鋼綜合門診部(132012 2012年5月30日收稿心神失養之不寐癥。方用酸棗仁湯加減。藥用:炒酸棗仁50g 茯苓20g、知母20g 、川芎15g 、生甘草10g 、生梔子15g 、淡豆豉 15g 。用法:水煎服,日一劑。效果:患者連服七天后復診,自述 藥后當晚即覺困意明顯,可入睡三四小時左右,雖仍有多夢,卻 未至夢中驚醒,后幾日更漸覺睡眠加深,情緒亦漸漸轉佳。效 不更方,先后加減治療一個月,諸癥悉除,面色轉為紅潤,情緒 佳。半年后隨訪,再未發作。至此三年頑疾得愈,患者感激之 情溢于言表。體會:本例患者從事教育行業數年,操勞過度,兼 且起居無有定時,情緒波動較大,暗耗肝血而至肝血不足,血不 養心,故失眠多夢;陰血不足則虛熱內擾胸膈而致心煩不安,惡 夢連連;方用酸棗仁湯養血安神,合用梔子豉湯清熱除煩,方證 案例2:患者孫某,女, 49歲,工人。就診日期: 2011年7月 4日。自述患更年期綜合癥半年有余,癥見潮熱汗出,情緒易 激動,煩燥不安,失眠多夢,頭暈頭脹,月經閉止四個月,曾有乳 腺增生病史,現隱覺雙乳及脅下悶脹不舒,舌質淡黯,舌苔薄 黃,脈沉弦細。辨證屬肝氣郁結,心肝血虛。方用酸棗仁湯合 四逆散加減。藥用:炒酸棗仁50g 、茯苓20g 、知母15g 、川芎 15g 、柴胡15g 、枳殼20g 、白芍15g 、龍骨30g 、牡蠣30 、生甘草 10g 。用法:水煎服,日一劑。效果:服藥半月后復診,潮熱減 輕,情緒及睡眠均有所改善,雙乳、脅下悶脹感大減,守方加減 續進月余,諸癥悉除。體會:本例患者屬典型的更年期綜合癥表現。女性在絕經期前后,肝腎不足,沖任虧虛,天癸漸絕,加 之平素即有肝郁氣滯病史,因而肝血不足,肝陽偏亢,故潮熱汗 出,頭暈頭脹,面色紅赤;肝血不足,心神失養,故而心煩、失眠、 多夢。方用酸棗仁湯以養血、安神、除煩;合用四逆散疏肝解郁; 加龍骨、牡蠣以平肝潛陽。方隨證出,故半年頑疾得以治愈。 酸棗仁湯證屬肝血不足、虛熱擾神,原文中強調了“虛勞虛 煩不得眠”即指出本方證以血虛為本,以熱擾心神之失眠為主 要癥狀。故本方君藥酸棗仁用量應大,取其養血補肝、寧心安 神之效以圖治本。臨證之時更應視患者癥狀不同而采取靈活 加減,或加用安神寧心定志之品,或配合養血清熱除煩之藥,亦 可采取合方加減以治療癥情復雜之病。總之,本方在臨床極為 常用,若方癥對應,且能靈活運用,定能收到應有之效。 溫膽湯治療眩暈驗案 關鍵詞:溫膽湯;眩暈中圖分類號: R286.6 文獻標識碼: 文章編號:1006-0979 眩是指視物昏花或眼前發黑;暈是指自感身體或外界景物旋轉擺動,站立不穩。二者常同時發生,故統稱為眩暈。輕度 眩暈者閉目即止。重度眩暈者如坐車舟,或伴有惡心嘔吐、心 慌出汗、甚至肢體偏斜欲倒等癥狀。眩暈是中老年人常見的一 種癥狀。眩暈最早見于《內經》,稱之為“眩冒”。在《內經》中對 本病的病因病機作了較多的論述,認為眩暈屬肝所主,與髓海 不足、血虛、邪中等多種因素有關。如《素問至真要大論》云: “諸風掉眩,皆屬于肝。”《靈樞.海論》曰:“髓海不足,則腦轉耳 “木郁之發……甚則耳鳴眩轉”。它可由現代醫學中的多種疾病引起。如美尼氏綜合癥、內耳庭及迷路感染、內耳前庭神經 炎、高血壓,低血壓病、貧血、白細胞減少癥、腦動脈硬化癥、神 經官能癥等。祖國醫學認為,眩暈可由風、痰、虛引起,故有“無 風不作眩”、“無痰不作眩”、“無虛不作眩”的說法。 發作特點頭暈性質以頭昏最多見,其次為眩暈,是兩種最常見的頭 暈類型,頭重腳輕,走路不平衡,眼前發黑,幾乎失去知覺等發 作形式出現比例較低;絕大多數患者發作先兆;急性發病的比 例略高于慢性起病;非發作性、持續存在的頭暈患者比例最高; 一半患者頭暈發作與體位無明顯關系,最常引起頭暈發作的體 位變化是起床和臥床過程中,其次某種固定的特殊體位(如左 耳向下或右耳向下)和蹲坐站起后;最常見的伴隨癥狀是惡心 和嘔吐,其次為心慌、平衡障礙、出汗。 中醫癥狀分析除眩暈(頭暈)癥狀外,其他出現率較高( 20%以上)的癥狀 有心煩易怒、口干口渴、耳鳴、記憶減退、怕冷、惡心嘔吐、走路 不穩、易疲倦、頭疼、做夢、易醒、入睡困難、聽力減退、便秘、脖 子僵硬、怕熱、胸悶、氣短、心慌等。其中耳鳴、惡心嘔吐是前庭 性眩暈的特征伴隨癥狀,具有鑒別眩暈類型的意義;其它癥關 與中醫證候屬性和病變部位有關,其中熱證、痰證和氣虛證在 證型分布中所占比例較高,并與心、脾、肝、腎密切相關。 例證案例1 58歲,2009年9月10日初診,患者有眩 暈病史10余年,疲勞或感冒后易發,發作時頭暈昏沉,自覺天 旋地轉,難以自行站穩,亦不敢睜眼,伴有耳鳴、惡心嘔吐。若 發病稍輕或經治后癥狀稍有緩解,亦仍行路不穩,需旁人扶持。 西醫診斷為“梅尼埃病”。此次于3d前受寒發熱后又再發病, 頭暈目眩,不敢睜眼,睜則眩暈加劇,耳中鳴響不休,是有惡心 嘔吐,行走時難以穩步。因不堪其擾,遂至我處求醫。患者頭 暈昏蒙,視物旋轉,耳中鳴響,久久不休,胸中作惡嘔吐痰涎,行 則步履不穩,如醉酒狀,疲乏無力,面色蒼白,舌紅苔黃膩,脈濡 緩。辨證:肝腎虧虛,風痰上擾。診斷為梅尼埃病,治則滋養肝 腎,化痰熄風。處方:溫膽湯合升提湯加味:竹茹30g 、枳殼 江蘇省淮安市漣水縣中醫院(223400 2012年5月30日收稿10g 、半夏12g 、陳皮10g 、茯苓15g 、甘草5g 、天麻15g 、黃芪50g 葛根30g、黃精30g 7劑之后,患者癥大減,尤以眩暈之狀,十減七八,并可自行無礙,納俱可。為鞏固其效,仍予原方。 三診:上方又服7劑之后,患者諸癥消人,行走飲食與常人無 異。停藥后隨訪3月,病未復發。 案例2 :患者,女, 61歲, 2010年4月12日初診。患者久病 耳鳴頭暈,近日又發,胸中煩悶,嘔逆冷惡,不思飲食,身肢因重 嗜懶言,痰多,大便不整,小便混濁量少,脈弦滑,舌苔白膩微 黃,舌質喑淡。辨證痰濕互結,上蒙清竅。方藥:膽星15g 、半夏 15g 、陳皮15g 、黨參20g 、茯苓15g 、竹茹10g 、枳殼15g 、菖蒲 15g 、枳實15g 、白術15g 、甘草10g 、生姜10g 案例3:患者,男, 58歲, 2010年11月18日初診。患者于 初診前一日10 00發病,癥見頭暈目眩,耳鳴如蟬,口苦咽干,胸脘痞悶,嘔吐苦澀綠水,自覺氣短,身肢無力,不有視物,視則 天旋轉,嘔惡心更甚,大便秘結,小便色黃,嗜臥欲睡,懶于言 語,形體肥胖,平素嗜酒食甘,辛辣食品,面赤如醉,舌質紅,苔 黃膩,脈象弦細而滑。辨證肝膽濕熱,胃失和降,治法清化和 胃。方藥:青蒿15g 、黃芩15g 、陳皮15g 、半夏10g 、茯苓15g 茹10g、枳殼15g 、青黛6g 、滑石15g 、連翹15g 、甘草10g 上方連服3劑,眩暈耳鳴已除,口苦嘔吐盡止,時覺胸中煩熱,咽干欲飲,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細,濕熱已除,陰分未復仍用 原方,去陳皮、茯苓、半夏等燥濕化痰之品,加入沙參、石斛、知 母等養陰清熱之藥,又服6劑而愈。方中青蒿瀉肝膽伏熱,配 合黃芩、竹茹則其效益佳;陳皮、半夏、枳殼化痰消痞,安胃止 嘔;青黛、滑石、甘草清化濕熱;茯令淡滲,引濕熱之邪下行,從 小便而出;加入連翹與諸藥為伍,其清化濕濁郁熱的作用益彰。 此陰宜養不宜滋,熱宜清不宜瀉,濕熱將除,滋陰必助濕,故二 診時用輕靈濡之品,而收養陰清熱、回津止渴之功。按語:梅尼 埃病即美尼爾綜合征,又稱膜迷路積水中,是由于內耳膜迷路 水腫而致發作性眩暈、波動性耳聾和耳鳴為主要表現的內耳疾 病,是耳源性眩暈的常見病因之一。 《內經》對其臟腑、病性歸屬方面均有記述,如中《素問至 真要大論》認為:“諸風掉眩,皆屬于肝”,指出眩暈與肝臟關第 密切。《靈樞衛氣》認為“上虛則眩”,《靈樞口問》之“上氣 不足”,《靈樞海論》之“髓海不足”,而引起眩暈者,均屬因虛 致眩。仲景先師認為為痰飲是眩暈發病的原因之一。在《丹溪 心法頭眩》中指出:“頭眩,痰夾氣虛并火,治痰為主,挾補氣 藥及降火藥。無痰則不作眩,痰因火動。”辯本例之眩暈癥,亦 無非肝腎虧虛,風痰上擾所致,治則依丹溪之法,以溫膽湯化痰 熄風,配合填精補腎藥,天麻善息肝風、平肝陽,為治一切眩暈、 頭痛之良藥。眩暈一癥,其病位在清竅,由腦髓空虛、失養及痰 上火犯引起,與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有關。其中以肝陽上亢 及痰濁上蒙者為實證,以氣血虧虛、肝腎陰虛或瘀阻絡竅者為 虛證。然臨床上常有虛實互化、虛實夾雜者,需慎辨其證,確立 主治之法,輔以它藥,方能虛實兼顧,克奏其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