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在課本上就有關于啄木鳥的文章,寫得簡潔明了,對于小孩子認識這種鳥類很有啟迪。 “一棵老樹生了病,有些葉子黃了。 一個醫生飛來,落在樹上。他用嘴這里敲敲,那里敲敲,找到了生蟲子的地方,就啄一個洞。他伸進長舌頭,把蟲子一個一個地鉤出來吃。吃完蟲子,張開翅膀飛走了。 點擊加載圖片 老樹的病讓醫生治好了,慢慢地長出新葉子來。 這個醫生就是啄木鳥。” 也就是說,自打記事起,啄木鳥是樹木的醫生,是一種有益于森林的益鳥,就已經種植在了腦海中。 但最近有人說,啄木鳥其實并不是什么好鳥?這到底是起于何因?難道這么多年我們都被騙了?接下來一起來一探究竟。 之所以會說啄木鳥不是什么好鳥,其實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有一種啄木鳥叫橡樹啄木鳥。這種鳥長約20公分(8英寸),分布于北美洲西部、南到哥倫比亞的落葉林中。以橡樹果作為冬天的食物,在樹皮上鉆洞儲存食物。 因為它們喜歡吃橡樹果,而且喜歡把橡樹果儲藏起來。只不過這種儲存糧食的方式有點讓人看不下去,啄木鳥會在樹木上用嘴掏出成千上萬個洞,然后每一個洞里面塞進去一顆橡樹果,弄得整棵樹是滿目瘡痍。如果有密集恐懼癥的人看了,肯定會呼吸困難。 點擊加載圖片 而且它們為了吸引樹里面的昆蟲出來,會故意在樹木身上鑿出一些大洞,然后依靠樹木流出來的汁液吸引昆蟲,以此來滿足自己的食欲。這些對于樹木來說,是有很大害處的。 第二個原因,啄木鳥會襲擊其他鳥類幼崽。啄木鳥除了吃樹木內的昆蟲之外,還喜歡吃其他鳥類幼崽的腦髓。在幼鳥家長不在身邊時,啄木鳥就會用能鑿穿樹木的尖嘴,直接鑿幼鳥的腦袋,然后吸食腦髓。這種做法,在人類看來,簡直就是喪心病狂,難以接受。 其實,這種做法很正常,狒狒也會捕食猴子,這能叫喪心病狂嗎?顯然不能這樣去理解,這只是動物界的自然規律而已。 點擊加載圖片 啄木鳥是著名的森林鳥,除消滅樹皮下的害蟲,其鑿木的痕跡可作為森林衛生采伐的指示劑。它們覓食天牛、吉丁蟲、透翅蛾、蝽蟲等有害蟲,每天能吃掉1500條左右。由于啄木鳥食量大和活動范圍廣,在13.3公頃的森林中,若有一對啄木鳥棲息,一個冬天就可啄食吉丁蟲90%以上。 啄木鳥還是我們以前認識的啄木鳥,只是它們更多的習性被發掘了出來而已。單單從這兩點就認定它們并不是什么“好鳥”,說法是偏激的。動物界有動物界的生存法則,啄木鳥即便在樹木上鑿出了小洞,但對于樹木生長來說,不是致命的,致命的是生活在里面的害蟲。 啄木鳥每天敲擊樹木約為500~600次,每啄一次的速度達到555cm/s,而頭部搖動的速度更快,580cm/s。這樣它的頭部則不可避免地要受到非常劇烈的震動,但它既不會得腦震蕩,也不會頭痛。 點擊加載圖片 這完全得益于其獨特的腦部構造,也就是說,這種鳥天生就是森林的醫生,只不過它們用自己的嘴當作手術刀。它們在進化過程中,就是為了更好地為森林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