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大學畢業后,每年的畢業季,哪怕不是自己畢業,自己總有一種淡淡的憂傷,尤其那一幕幕拖著行李離開的畫面。北京,這個許多人夢寐以求的城市,如汪峰的歌,多少人在這死去,多少人在這活著。而我,一個書生,我的活不是常人所說的活,我的死也不是常人所說的裝進盒子。但我的存在,在北京的存在,這不長不短的時間里,也有自己的感受。撰此文,僅以祭奠我終將逝去的北京生活。 一 一個農民眼里的四九城 北京,熟悉而陌生的城市,哪怕小住幾年了,于我而言依舊那么陌生,只是也過了去了解它的最原始的沖動,哪怕長城沒去過,后海沒去過,升旗儀式沒看過,南鑼鼓巷沒去過,雍和宮也沒去過,甚至毛爺爺也沒去看過,只是我都不想去,哪怕也知道多年以后也會遺憾,為什么不去看看呢?我總是這樣安慰自己,看看又能怎樣,只為今后留下美麗而哀傷的往事。 不少人把留北京當夢想的,當然是學生族了,其他的不甚了解。聽說昌平那邊有個小學竟有兩個博士后,而且還不怎么會上課,學生有意見了,他們還大言不慚曰:“你可以侮辱我的人格,不能褻瀆我的學歷”。我想博士后不管能力如何,就憑學歷,在我老家至少不會被小學生數落,當然,真有博士后,也不至于在小學任教的,可是在北京這看似是個冷笑話的人生事故也太正常了。現在身份證還真是“身份”證了,來北京是簡單的,花點車費伙食費就行,留下常住就需要個證了。長這么大,除了近年興起的實名賣車票,過機場安檢,我真沒覺得身份證竟還有這翻重要,因為家庭住址、身份證號碼,還是爛熟于心的,不用天天拿出來看,除非無聊,拿出來當撲克玩。有個同門考上北京一中學教師,大家都在祝賀,因為能有一個跟北京關系更緊密的身份證。我倒不是說,中學老師有什么不好,更不是說碩士畢業生做一個中學老師不好,只是人們羨慕的是那個證,讓我覺得很詫異。 二 迷醉在酒吧門外 聽朋友說,麗江古城街上有許多酒吧,有地方特色的房子,走進去,點上一杯不知名的酒,慢慢品味,看看路人,聽聽音樂,是很享受的一件事。很遺憾,作為云南人,我沒有去過麗江,沒有感受過朋友說的那份情懷。據說,老家的和順古鎮,面前是蜿蜒的小河,靠街的店鋪,也有這樣的酒吧,哪天回去,也是可以去感受一下的。古鎮開酒吧,不論是貴州的千戶苗寨,還是湖南的鳳凰古鎮,都有的,這或是與時俱進,也像是不倫不類的拼合。不過,飲酒的傳統,在這塊土地上,倒是由來已久。古代不也有許多酒肆么,大抵也是我國古代的酒吧。只不過,一般印象中都是無酒不成席,喝酒總是和吃飯聯系在一起,單純找個地方只為喝酒,但也顯得入不得大雅卻也是大眾化的娛樂消遣。 北京的酒吧很多,好多人熟悉的是三里屯,在北京這些年,我也僅去過一次,但是沒有找見酒吧,不知就里。后海是偶然興起去的,還是國慶放假的時候,已進入南鑼鼓巷只見到攢動的人頭,那時只有一個想法,趕緊離開,全沒有流連忘返的感覺,加之是晚上,也看不出來有什么特別的地方。小吃、小飾品店,隨便一個城市都有的,也都差不多。要做個比較,就目前的感受,我倒是覺得杭州的南宋御街頗有幾分歷史韻味,西安鐘鼓樓附近的回民街也有幾分文化氣息和民族特色,或許我該白天去看看,或有別樣的感受。后海的夜景,吸引我的是一溜排開的酒吧,后海酒吧讓我駐足的是駐唱歌手們,走進去,點一杯,找個安靜的地兒,靜靜聆聽,也是一種享受。他們唱的時下流行的歌,也有經典化的老歌。一首歌,尤其是老歌,承載了許多回憶,一杯酒,刺激的神經停留在某個節點,是那時那人的故事。 學校附近的魏公村路也有許多酒吧,這附近的留學生多到這里聚會。第一次去友人相約,勁爆的音樂,是聽不懂的外文歌,狂歡的人群,是恰好來此買醉的陌路。后海太遠,三里屯不熟悉,累了,煩了,我也喜歡去學校附近的酒吧坐坐。我并非嗜酒如命或是喜歡狂歡式放縱自己的人,只是想找一個看似嘈雜,但更顯安靜的地方,放開自己的心扉,只是喝喝酒,看看喝酒的人。酒吧正好滿足我這樣的要求,不認識其中的任何一個人,也很難遇到熟人,聽不到周邊客人的談笑。那是,自己是世界,世界就是自己。 無論在哪里,無論什么酒,喝多了自然會醉。被勁爆的音樂包圍著,醉了就開始手舞足蹈了,不是跳給誰看,也非瘋狂的無意識,是一種釋放,內心的釋放。被憂傷的音樂牽動著,醉了就開始傷感了,懷念倒不全是因為某人某事,而是一種感覺,曾經淡雅舒適的味道。這個世上,總會有滴酒不沾的人,也有嗜酒如命的人,而更多的人是適時的喝點,當然是無功利的訴求的情況下了。要的也僅是在繁忙的生活中,停下來,歇一歇,借著酒精的麻醉,讓心扉緩緩。 三 沒有愛情是否也可以 偶然間看到一個帖子,說是大學期間至少要談一次戀愛,后面又看見帖子說現在的家長還專門安排一筆經費,支持孩子在校期間談戀愛,美其名曰:“戀愛費”。倍感奇怪,沒有戀愛,沒有愛情的大學生活難不成就是另類的生活了?有個老師也真說過,趁年輕是該認認真真談一場刻骨銘心的戀愛,才會懂得理解、包容別人??梢苍撓氲?,在理不一定就合適,也不是所有的道理都能適合每一個人。也有人說,在強大的至理名言也抵不過生老病死。 我總覺得自己是過了戀愛年紀的人,此外也是因為自己的心態偏老,自覺不自覺的以結婚的心態去面對愛情,自然沒有愛情可言了,有的只是一些世俗的車子、房子、票子。找個對象,權衡的也先是這些。也許有人會說,一個女子真正看重并非一個男子的財產,而是男子對其的真心。這似乎也代表一群人的觀點,或者是愛情理想主義者們的幻想,更是影視劇作、文學作品中杜撰的浪漫生活橋段。 在二十出頭的年紀,也算得上是青春萌動,在衣食無憂時, 談談愛情,是件安逸的事。當不用擔心前程,不用考慮吃飯、住房的時候,也就是說在不涉及利益問題時,愛情才是唯美的。相遇到相戀,是件偶然的事,絕少直接關涉錢權,要么美貌,要么才氣,是趣味相投的惺惺相惜。分散到陌路,卻并非只是感情的問題,更多的是非感情的問題。那么,倒是可以這樣認為,愛情是生活的附屬品,有可以,沒有也死不了。 每個人都有一個關于愛情的夢想。該是酒足飯飽后的幻夢,若工作中、學習中,想著的都是風月之事,那么工作、學習就會出問題,而這些才是真正關涉一個能否存活于世,在世上能獲得多大的成就。畢竟愛情的成功與否評價標準源自當事者的幸福指數,而這個幸福關乎的是兩個人,乃至一個家庭。除此之外,別人無法感知,也無從知曉這份愛情是成功或是失敗。 我想愛情的發生總會有個年齡段的問題,雖然沒有明文規定,但是總有大家公認比較適合談情說愛的年齡,過此之后,愛情的呈現方式就不一樣了,至少不是常態的樣式了。像如今,自己已然二十七八,還以二十出頭的青春萌動去面對愛情,未免稚嫩和青澀。其實自己也明白許多道理的,比如愛情的美好絕不是錢權能夠左右的,更多的是脫離了錢權之后的內心感受。可在現實生活中,自己卻退卻了、怯懦了。 文科類的大學中成長軌跡無法規避的路——女孩的人數勝過男生,有坊間消息,我所在的學校的男女比例是1:3,或許有些學院還不止這樣,就像我所在的學院 ,這一屆有七十多人,而男生只有七個。以前的同學打趣說,我現在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比任何人有更多邂逅愛情的機會。我自然也是打趣的回答說,這些年閑著的時候,我盡守在高墻的拐角處,靜候某個佳人出現,只可惜我們學校的女孩走路都不帶拐彎的。這當然是玩笑話,掩蓋了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我想,愛上一個人,相守一生該是最幸福的事,但相守一生是需要一些基本條件的,有一點就是結婚,得有一個孩子,讓愛情開花結果,讓生命的意義得以傳承延續,讓愛情升華至字典中的永恒。不然僅是在某個時間段,彼此相約上自習、泡食堂,拿點父母給予的“戀愛費”,或者是廉價勞動力兼職的工資,貢獻給旅游景點來印證愛情的足跡,貢獻給通信商來印證真情的纏綿,貢獻給花店、巧克力商來印證愛情的浪漫。這是愛情?是愛情,但僅僅是單純唯美的現實版電視劇愛情。真正的生活不是這樣的,在現實生活中的愛情也沒有那么美好。值得稱頌的是那些相互扶持、理解,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山伯英臺的愛情故事,焦仲卿劉蘭芝的愛情,感人啜泣不在于執手偕老,而是一種悲壯之舉:我以我死殉此情??涩F實中更多人做不來這等癡情,而是不斷妥協,向某些人、某些規矩,向這個世道妥協,以求茍延殘喘數十載。到臨了只有一陣唏噓,能活到現在已是三生有幸了。 而自己呢,一切尚無,這也是一種妥協的結果,也可以說是積極上進,理性選擇的結果。愛情可以憑一張巧嘴,憑一張潘安臉換來,而生活僅憑這兩點還是遠遠不夠的。沒法生活,卻奢求愛情的美好,估計不行。車子、房子、票子,看似褻瀆了高尚的愛情,可是愛的高尚不是從不離口的“我愛你”,也不是蒼白無力的“此生不渝”,而是無論榮華富貴、貧窮潦倒的不理不棄。以愛情的名義向我討要車子、房子、票子的人,我不會唾棄她,畢竟追求好一點的生活條件本就沒有錯。當然,真正愛一個人,當然也是希望給她優越的生活條件了,本可以給卻不給,那就說明最愛的另有其人,或者只愛自己。 我并非不相信愛情,也不是對愛情沒有了奢求,只是覺得自己還不夠格,還不配獲得愛情帶來的幸福。明著自己還沒有能力,偏要跟風似的找個對象,那該是禍禍人家了。誰也不是誰的誰,憑啥就等著自己去禍禍呢。不過,感情的世界里,無論悲喜苦樂,本就是愿打愿挨的事。有人說愛情如雨,來時擋不住,去時留不住,本就是可遇不可求的。那就等著吧,在等待的過程中不斷地努力,努力的修煉現代人安身立命技能,比如好工作、好修養…… 在北京的第四個年頭,沒有愛情,我還活著,或許自己的家不在這里,我的愛情也不在這里?;蛘攥F在的自己更想要的不是愛情,而是在努力著,建造一個可以承載自己的愛情的家,等待著,那個愿意搬進家里來的人。在此期間,我還得繼續妥協著,哪怕是獲得愛情,有了家,還得繼續妥協著,直到荒草長滿我的身軀,我都無力撩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