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支紀年法是中國歷法上自古以來一直使用的方法。 這種紀年法由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一一對應交替組合,每年變換一組,以此紀年。 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甲午”、“辛丑”、“庚子”、“戊戌”等。 但是無論怎么變換,永遠不可能出現“甲丑,乙寅、庚未……”等組合。我們用幾幅圖來說明原因。 圖一中有兩行文字,上邊是十天干,下邊是十二地支。單數位用紅色字,雙數位用黑色字。 從甲子年算起,每一年往后推一組,下一年就是乙丑,然后是丙寅,以此類推。到癸酉以后,十天干用完了,就從“甲”重新補過來,和剪頭指的“戌”組合。見圖二。 圖一 圖二,第二組從“甲戌”開始,天干用完后再整體往后挪動,“甲”和箭頭指示的“申”組合。 圖二 第三組。 圖三 圖四,第四組。這一組我們見到了很多著名歷史事件中出現過的紀年,比如“甲午海戰”、“戊戌變法”、“庚子國變”、“辛丑條約”,掌握了干支紀年的規律,只要稍加推算,就知道這些事件發生的歷史順序和相隔時間了,怎么樣?是不是個歷史學習的小竅門? 圖四 第五組。 圖五 第六組。這次以后再挪動天干的話,“甲”和“子”就又見面了。完成了一個輪回。 圖六 所以我們常說的“一甲子”,指的就是干支紀年的一個輪回,也就是60年。
古人也按陰陽來分,單數位是“陽”,偶數位是“陰”。陽對陽,陰對陰,其實都一個意思。 小知識: 1、第一個明確的干支紀年是公元114年,東漢安帝劉祜元初元年,“甲寅'年。 4、每年正月初一紀年更替。也有一說為立春紀年更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