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校對: Mika 本文為 CDA 數據分析師原創作品,轉載需授權 觀看更多國外公開課,點擊"閱讀原文" 權益證明(POS)與工作量證明(POW)都有些什么區別和優缺點呢? 中英雙字視頻如下: 針對不方便打開視頻的小伙伴,CDA字幕組也貼心的整理了文字版本,如下: 大家好,你們可能在網上看過一些文章,當中表示,像比特幣這樣的加密貨幣使用大量的電力來維護網絡安全性。 但是為什么會這樣呢? 更重要的是,還有什么其他選擇嗎? 工作量證明(POW) 由于工作量證明的算法,挖新的貨幣需要大量的計算能力。這個概念最早出現在1993年,旨在打擊濫發電子郵件,并于1997年正式被稱為"工作量證明(Proof of Work)"。 然而這項技術并沒有被大規模使用,直到中本聰在2009年創建了比特幣。他意識到這種機制可以在網絡中,讓眾多節點達成共識,而且他用此來保護比特幣區塊鏈的安全。 然而,工作量證明算法需要讓所有節點解決密碼難題。這個難題被礦工所解決,率先完成的能夠獲得獎勵。 這導致人們構建越來越大型的挖礦設備,比如這樣。 根據Digiconomist,僅僅比特幣礦工就要使用54太千瓦時的電力。這些電量足夠支持美國5百萬個家庭用電,甚至整個新西蘭或匈牙利,但是這不僅止于此。 對于有更好更多設備的人群,工作量證明將給予更多的獎勵。你的計算能力越高,就越有可能去創建下一個區塊,從而獲得礦工獎勵。 為了進一步提高機會,礦工們一起組成了礦池(mining pools),他們結合各自的算力,把獎勵平均分配給礦池中的每個人。 總而言之 工作量證明讓礦工們需使用大量的能量,從而促進了礦池的產生。這讓區塊鏈變得更加中心化,而不是去中心化。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必須找到新的算法,比工作量證明一樣高效甚至更好。 權益證明(POS) 在2011年,在一個比特幣論壇中一位名為QuantumMechanic的用戶提出一項技術,他稱之為"權益證明(proof-of-stake)"。 基礎概念是,讓每個人互相競爭挖礦是很浪費的。因此相反的是,權益證明通過選舉的形式,其中任意節點被隨機選擇來驗證下一個區塊。 在這里有一些小的術語區別,權益證明中沒有礦工,但是有驗證者(validator)。并不讓人們”挖(mine)”新區塊 而是"鑄造(mint)” 或"制造(forge)”新區塊。 驗證者并不是被完全隨機選擇的,要成為驗證者,節點需要在網絡中存入一定數量的貨幣作為權益,可以將這理解為保證金。 權益的份額大小決定了被選為驗證者的幾率,從而得以創建下一個區塊,這是線性相關的。假設Bob在網絡中存入100美元 Alice存入1000美元,那么Alice比Bob有高于10倍的幾率選為驗證者。 因為這偏袒有錢的一方,似乎不太公平,但事實上這比起工作量證明更公平。 對于工作量證明,富人可以很大程度上享受經濟實力帶來的成果。他們為挖礦設備和電力支付的成本并沒有直線上升。相反他們購買的越多,獲得的越多。 但是讓我們回到權益證明,如果一個節點被選出來驗證下一個區塊,他將檢查當中所有的交易是否有效。如果一切沒問題,節點則通過該區塊,區塊將加到區塊鏈中。作為獎勵,該節點可獲得當中每個交易費。 那么,我們該如何相信網絡中的其他驗證者? 這里需要用到權益了。 如果驗證者通過了欺詐性交易,他們將失去一部分權益。只要權益高于驗證者所獲得的交易費,我們就可以信任他們能夠很好的完成工作。否則,他們失去的錢比能獲得的還多。 這是金錢方面的動力,只要權益比所有交易費要高,這就是可行的。 如果節點不再是驗證者,他的權益以及獲得的交易費將在一定時間后返還給他。不會馬上返還,因為若發現你的區塊存在欺詐時,網絡會對你進行懲罰。 因此,工作量證明和權益證明的區別是很明顯的。 權益證明的優點 權益證明不會讓每個人都對新區塊進行挖礦。因此消耗更少的能量,而且更去中心化。 為什么這么說呢? 在工作量證明中存在著礦池。這些人聯合起來,提高他們挖到新區快的機會,從而獲得獎勵。 然而,如今比特幣區塊鏈的大部分都由這些礦池所控制,它們集中挖礦過程是很危險的。 如果三大礦池合并,它們將在網絡中占據大多數,從而開始通過欺詐性交易。 另一個重要的優點是,構建基于權益證明的區塊鏈節點,比起工作量證明節點成本更低。 你不需要昂貴的挖礦設備,因此權益證明激勵更多的人構建節點,從而讓網絡更去中心化 也更安全。 權益證明的缺點 但即使是權益證明也不是完美的,還是存在漏洞。 你可以會想,如果我買了網絡中的大部分權益,那么我就能有效地進行控制。從而通過虛假交易。 你說對了。 這被成為51%攻擊。這是權益證明算法的缺點。 如果一名或一群礦工獲得了51%的哈希能力,他們將有效地控制區塊鏈。 另一方面,考慮到加密貨幣的價值,權益證明讓這種攻擊非常不切實際。 如果比特幣變為權益證明的機制,那么要獲得全部貨幣的51%,你需要花費790億美元。因此在權益證明中 51%攻擊更不可能發生。 但這并不是唯一的風險。 權益證明算法也需要謹慎選擇下一個驗證者。這不能完全是隨機的,因為必須考慮到權益的大小。 但同時光看權益還不夠,因為這將偏袒有錢人,他們將更被頻繁地選擇,從而獲得更多的交易費。然后變得更富有,再次提高在將來被選為驗證者的幾率。 有很多種方式來修復這個問題,例如基于幣齡的選擇。 另一個潛在的問題是,當選出了下一個驗證者后,他并不出來完成他的任務。 這很容易解決,可以選擇大量的候選驗證者。 總之,在與工作量證明相比時,權益證明帶來了新的風險。為了認識和減少當中的風險還需要大量的研究。 用例 現在我們知道了權益證明是什么,它的優點和風險,現在讓我們看到現實中的用例。 現在用到該技術的有Peercoin Lisk和Nxt。在未來會有更多的加密貨幣使用。 例如,以太坊正在開發權益證明系統稱為Casper,目前這被部署在以太坊測試網上,并且正在積極開發。Cardano項目已經在開發一種安全的權益證明算法,稱為Ouroboro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