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是依靠火藥發射的槍械,或多或少都會產生后坐力,影響槍械本身的射擊精度,而為了降低后坐力,槍械設計師們各顯神通,想了各種各樣的方法,比如修改槍機結構,比如調整槍械形狀,又比如增加外部配件等等。 以增加外部配件為例,在槍身安裝一根小握把,能讓士兵對武器的控制力大大增強,不失為一種降低后坐力的好方法。 一般的槍械需要為安裝小握把,而捷克生產的CZ75手槍很有意思,通過一個特殊的機構,備用彈匣就能轉化為握把,這樣就不用額外攜帶配件了,更加方便。 CZ75誕生于1975年的捷克斯洛伐克,最開始是半自動手槍,結構上與勃朗寧大威力手槍很像,都是槍管后坐式原理,配合開閉鎖斜面導槽,而且因為捷克斯洛伐克是歐洲工業中心,本身造槍技藝是受到肯定的,所以CZ75半自動版的性能還算不錯。 尤其是與昂貴的歐美武器相比,東歐武器向來以廉價而著稱,這讓CZ75有了一定的市場。 1993年,彼經與斯洛伐克分離的捷克試圖在槍械市場占據更大的份額,于是切斯卡·孜布羅約夫卡兵工廠順勢研發出了全自動版本的CZ75手槍,發射9×19mm彈,射速達到了非常驚人的1000發/分鐘。 隨著射速的飆升,后坐力與跳口上跳幅度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增長,所以設計師對其進行了大幅度改造。首先是延長槍管長度,并在槍管前端增加六個泄壓口,火藥燃氣在抵達槍口之前,就會通過泄壓口排到槍外。 這樣一來,槍口上跳問題確實解決了,那么后坐力該怎么辦呢?畢竟手槍不同于步槍,它沒有槍托,步槍可以通過抵肩的方式,用整個上半身來承受后坐力,而手槍只能靠手掌來承受后坐力。 半自動手槍還好說,畢竟射速慢,比較好掌控,而全自動手槍是連續突突突,這就非常難掌控了。 設計師解決后坐力的方法很巧妙,它在槍口底部增加了一個卡槽和卡扣,這個卡槽的尺寸與彈匣底部是吻合的。這樣一來,射手只需拿出備用彈匣,將其底部朝上插入卡槽之中,就能充當小握把使用了。 拆除也很方便,按住卡扣,固定被解除,這樣射手就能輕松拔出彈匣。 這樣一來,射手無需額外攜帶小握把,只需要用一個備用彈匣,即可增強對CZ75手槍的控制力。 這樣的設計不僅有趣,而且實用性很高,所以CZ75成為了90年代最受歡迎的全自動手槍之一,在CS等槍戰類游戲中,也能體驗到彈匣轉握把的特別設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