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宗教》(美國)休斯頓.史密斯(Huston Smith)著 劉安云 譯,海南出版社,2013.6。 一句話書評:對當今世界七大主流宗教(印度教,佛教,儒家,道家,伊斯蘭教,猶太教,基督教)及原初宗教的宗教哲學思想的梳理。 本書金句: 1)“我寫的道家和我在中國時彌漫在我四周的道家,在這二者之間我鮮明地覺察到了這一點,后者幾乎完全淹沒在占卜、巫術和迷信中了,那就好像在靜默基督和大審判者之間,或是在伯利恒的靜寂和百貨公司里大聲播放“平安夜”來促銷圣誕產品之間的對比一樣。”~P4 2)“宗教故事并不全是玫瑰色的,反而常是低級粗糙的。智慧和慈愛是間歇的出現,得到的結果則是極度的模棱兩可。一個對宗教的平衡觀點會包括生人祭和替罪羔羊,宗教狂熱和宗教迫害,基督教的十字軍東征以及伊斯蘭教的圣戰;也會包括在美國馬薩諸塞州的獵巫,田納西州的進化審判,以及在密蘇里州的拜蛇。”~P4 麥加朝覲 3)“這里沒有一種宗教優于或劣于其他宗教的假定。湯因比就做過這樣的觀察:‘當今沒有一個活著的人有足夠的知識,使他可以有信心說一種宗教比其他所有的宗教優越'。'” 4)“印度教多少世紀以來就與耆那教徒、佛教徒,祆教徒,穆斯林、錫克教徒以及基督徒共同分享土地的事實,或者可以幫助解釋……他堅信各個不同的主要宗教乃是通向同一目的的不同途徑。……認為不同的宗教乃是神向人心說教的不同語言。‘真理只有一個;圣人以不同的名字來稱呼它而已。’”~P72 5)“最終,(歷史的)輪子轉了完整的一個圈。(佛教)一開始是反抗禮儀,玄想、恩寵以及超自然性的宗教,結果這些卻全都強有力地回來了,而且其創始人(就人格神是否存在而論,他是個無神論者)本人就轉變成這樣的一位神了。”~P120 6)“佛教乃是渡過生命之河的旅程,是從無知、貪婪和死亡的常識性河岸到智慧和啟悟的彼岸的一次轉運。”~P139 7)“儒家是一種宗教,還是一種倫理呢?答案要看如何定義宗教。……如果從最廣義來看,以宗教為圍繞著一群人的終極關懷所編織成的一種生活方式,儒家顯然夠資格算是宗教。就算宗教是采取一個比較狹隘的意義,是指關懷人與其存在的超越基礎的結盟,儒家仍然是一種宗教,縱使它是一種緘默的宗教。”~P173 8)“在世界文明中很獨特的,是中國調和其宗教的方式。……每一個中國人在倫理和公眾生活上是儒家,在個人生活和健康上是道家,而在死亡的時候是佛家。一路上還加入一些健康的薩滿教的民間宗教。正如有人曾經這樣說:‘每一個中國人都戴上一頂儒家的帽子,穿上道家的袍子,以及佛家的草鞋。’日本在這個混合體中則加上神道教。”~P179 9)'如同陰陽本身彼此繞著轉一樣,道家和儒家代表了中國性格的固有兩極。孔子代表的是古典的,老子則是浪漫的。孔子強調社會責任,老子推崇自發性和自然性。孔子的焦點在人,老子則是在超越人的事物。正如中國人自己說,孔子徘徊在社會之中,老子則漫游于人間之外。'--P206 10)“因為地理上、意識形態上、哲學上的接近,并不能保證和諧相處,正如家庭之內往往比任何別的地方發生更多的謀殺。伊斯蘭和西方是鄰居。共同的邊界引起邊界的糾紛,升級成為長期爭斗,以至于全面性的戰爭。”~P209 11)“猶太人肯定世界是神之創造,就給他們配備了一項有建設性的前提。不論命運是如何絕望、不論發現自己出生在多么深的死萌函谷中,他們永遠不會對生命本身絕望。意義永遠等在那里任你贏取,創造的去回應的機會永遠不會沒有。因為世界是由神塑造,他不單把短暫時限分配給諸天,而且他的善永遠持續。”~P261 哭墻前的猶太人 12)“人是社會的動物,若一旦出生之后就與同類隔絕的話,他們就將永不能成為人,然而與他人共處時,他們往往是野蠻的,對道德的需要就是出于這兩方面的事實。……在人的生命中有四個危險區域,如果失控的話,就會造成無盡的麻煩:暴力、財富、性和語言。”~P270 13)“先知的原則可以如下的表述出來:政治安定的先決條件是社會正義,因為就事物的本性而言,不公正是不會持久的。用神學的話來說:神有崇高的標準。神是不會永遠容忍剝削、腐敗與平庸的。” ~P275 14)“歷史的宗教有神圣的經典以及一個由建構與發展累積成的傳統,中世紀的基督教并不完全是使徒的教會,正如新儒家不完全是其創始者所教授的儒家一樣,雖然在這兩種情況中都能看到很強的連續性。”~P345 15)“每一種民族,我們本身(指西方人)亦不例外,都需要善視其起源;它乃是健康的自我形象的一部分。因此,現代人不再自信自己是神創造的,而把一部分神的高貴性轉移到他們假定自己所自來的源頭之上,即是早期的人類。這就是18世紀所發明的‘高貴野蠻人的神話’背后的最深的沖動。”~P361 16)“我們懂得愈多,我們就愈是覺察到,有更多我們不了解的因素與之有關。對于奧秘,我們所知的,以及我們明白到我們所不知的兩者并進,知識的島嶼愈大,驚奇的海岸線就愈長。正如量子世界,我們越是了解到它的形式結構,那個世界也就愈變得陌生。”~P368 17)“今天的社群不能只是單一的傳統;它乃是星球。世界日漸縮小,了解乃是和平唯一能夠找到的家。……那些聆聽的人是在為和平而努力,一種建筑在了解和相互關懷上的和平,而不是宗教的或政治的霸權上的和平。因為,至少在如人類如此偉大信仰的固有高貴領域中,了解帶來尊重;而尊重為‘愛’這個更高的力量,作出了準備。‘愛',這唯一能熄滅恐懼、疑心和偏見的力量,它也能提供給這渺小而珍貴的地球上的人們,可以彼此成為‘一'的方法。”~P369 世界主要宗教 個人感悟 1.人類對宗教的需求,尋求的是心理的安全感、身份的認同感、文化的儀式感、傳承的懷舊感。宗教講的不是事實,而是生命的意義。宗教本身的哲學思考是有意義的,但宗教機構的權利和政治化缺陷所誘發出的人性的惡使其變味。要知須先信,要想了解宗教,我們需要拋開成見,放空心靈,站在信者的角度去開啟一場靈魂之旅。 2.所有現在的正教都是曾經的異教,世界三大一神教在歷史上都曾經被訴為“無神論者”。問題的關鍵在于對“神”這個詞的認知和解釋的不同。什么是“神”?他可以是佛祖和觀音、可以是耶穌基督、可以是安拉、可以是科學、可以是“道”與智慧、可以是絕對理性、可以是共產主義、可以是祖先崇拜、可以是普世價值、可以是你自己、可以是物質或者精神……“神”可以是一個任意的事物,或是人、或是非人、或是事物、或是真理、或是狀態、或是思想,你信仰的東西就是你的“神”。 3、每一個人都是神圣的,神圣存在每一個普通的生命里。“神”的形態的人格化和非人格化是針對不同認知能力的信仰者而量身定制的,偶像化的“神”是為大多數沒有受過教育、無法對抽象事物理解的普通人所造出的對象。不同的“神”和宗教只是同一種理想在不同地域、時代、語言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表現形式。儀式感可以舒緩焦慮、喚起勇氣、安撫生命、強化快樂,使日常生活神圣化。 4.對宗教的定義是:圍繞著一群人的終極關懷所編織成的一種生活方式。所有宗教修行的關鍵都是回歸自我,豐富對生命的體驗。宗教滿足的是人類精神層面的需求,科學則解決物質層面,宗教與科學都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源。 5.有人的地方就有宗教,要了解一個民族,要從了解他們的宗教開始。全球化的時代,不同宗教文化下的世界公民應當相互了解對方的宗教文化,從而實現文化的互補與共生。通過了解他者的信仰,才能讓我們更理解這個世界的其他人。 6.因為相信神是自由、公正與仁慈的,因此有信仰的人更有勇氣挑戰世間不公的強權。東方的社會進步,大多數是由當權者推動的(如印度婆羅門和中國的士大夫,當然他們也是有信仰的人),而西方則是由底層被壓迫者推動的。因為他們相信,將有救世主來帶領他們前進和反抗不公。 7、中國人信仰的各個宗教像多神教一樣有著各種各樣的神靈,但準確的說,中國宗教不是多神教,而是“泛一神教”或“多元一神教”。因為在他們信仰的并不相互排斥的眾多神靈之上,總有一個至高無上的秩序存在。這個看不見的秩序或者力量主宰著自然界的一切,就像宇宙中那看不見的暗物質一樣,無處不在卻無可覓形。這個最高的存在不是擬人化的神,正如那無所不在的儒家的“天理“、道家的“道”、心學的“良知”和禪宗的“禪”。 陽明心學 8、對世界宗教思想的梳理給我們三點提示:第一:所有的宗教都提倡謙虛、仁愛與誠實這三項美德,這是傳統倫理道德的結晶。第二、生命是一個整體,人與人是相互依存的,只有消除你我、物質、情緒的二元認知,才能獲得萬物一體的真正智慧。第三、我們了解的愈多,愈發現我們無知,我們依然生活在未知的奧秘當中,神秘處于已知宇宙的不同角落(如量子世界和暗物質)。 9、世界各個宗教的不同,根源在于不同地域、文化、價值觀的人類,對同一事物和生命本源的不同解讀或解讀的角度不同。宗教不能統一且持續分裂的原因,不在于宗教教義和對世界本源和生命價值的看法差異,而在于人性的自私自利無法超越。 10、科學可以證明經驗和物質世界,而精神的價值與生命的意義,則需要宗教來指引。因此,即使我們的科學已高度發達,我們仍然需要敞開心胸,對世界各個宗教保持聆聽,聆聽不同宗教和信仰關于愛的智慧--為了世界的和平而去相互了解,彼此了解能夠帶來相互的尊重,相互的尊重才能導致世界的和平。這就是宗教倡導的世界大同,天人合一的奧秘。 陳春寧 2020年2月22日星期六 于南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