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鏈接: 1、【大美徐家祠】系列一:河南衛輝市民國總統徐世昌家祠——廟宇宏大,建筑巍峨,古樸壯觀! 2、【大美徐家祠】系列二:江西省南昌市新建縣烏石徐氏宗祠——莊嚴肅穆、明敞光亮、氣宇軒昂 3、【大美徐家祠】系列三:安徽省蕭縣橫山堂徐氏宗祠——歷史悠久、古樸大方! 【大美徐家祠】系列六 天地人和,禪意清淺 ——浙江蘭溪樟林徐氏花廳 蘭溪市永昌街道樟林中心村。 青磚、黑瓦、馬頭墻,一座有著長長白色外墻的尋常古建筑,便是浙江蘭溪樟林徐氏花廳。 重檐翹角的門樓 徐氏是蘭溪第一大姓,樟林花廳是徐氏家族的宗祠,是典型的禮制和宗法建筑,維系著當地村民的情感價值,也是研究我國江南民間習俗與傳統文化不可多得的實物例證。 花廳由樟林村巨富徐氏建造于清末民初,距今有100多年歷史。是典型的浙中建筑,里面的木雕、磚雕工藝充分展示了當時東陽木雕和本地工匠的高超技藝。 樟林花廳為五開間三進兩明堂建筑,坐西朝東,通進深39.2米,面寬23.2米,四周有兩米多高的院墻,總占地1700平方米,是蘭溪市內最大的私家花廳之一。花廳規模宏大,用材考究、規整、大氣,風格獨特,結構嚴謹,雕鏤精湛,不論是規劃構思,還是平面及空間處理、建筑雕刻藝術的綜合運用都充分體現了鮮明的地方特色。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 2005年11月3日,樟林花廳被公布為市級文保單位,今年被公布為省級文保單位。 院墻南側開八字的木結構門樓不高也不大,屋檐、門邊有小段的精美磚雕、木雕,低調內斂毫不張揚。 然而,推門進去,卻別有洞天。 門廳前面是一個小廣場,對面是一排耳房,門廳左手邊有一間弧形拱門的轎房,里面停放著一臺大轎。繞過青苔散布的廣場,走到東邊的院墻前,廣場中心線正對著一座磚雕四柱五樓式重檐翹角高大門樓,這才是樟林花廳的前進正門。頂層的飛檐一角生著一叢嫩綠的雜草,幾只春燕鳴唱著飛來又飛去,給這處老宅平添了幾分春意。精美磚雕和石雕圍合的高高門楣上,“光前裕后”四個白底黑色大字分外醒目。 站在前進的大門口向里望,前進的大廳、天井,中進的廳堂、兩側的戲樓,后進的穿堂、魚池,讓人想起歐陽修的“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 花廳的中進宏大高敞,五架梁帶前邊縫為穿斗式,用材十分考究。梁上刻有禽獸、花卉、回字紋,雕刻精美。四架卷柵后雙步梁、扁尺梁、圓木直柱,鏤花八角形石柱礎。中廳正中的黑底匾額上有“崇厚堂”三個金色大字,渾厚大氣,古韻悠然。站在中廳往東看,可以看到前進的屋頂上有一塊殘存的吻獸。 村里78歲的徐金祥老人說,那里原來有一桿方天戟,早年上面還有風鈴。起風的時候,風鈴聲響起,村民們就會及時做好各種防范措施。 花廳的中廳與后進之間有一個大氣通透的青石砌成的天井,中間為通道,兩側是大大的青石魚池,魚池四周設有青石護欄。后進有樓,重檐,兩側廂房各兩間。樓下明次間用四柱,回字紋扁作梁,前廊設平棋邊縫用五柱,設穿榜,上梁架都是穿斗式,下面是鏤花角形柱礎。 令人贊嘆的牛腿藝術 樟林徐氏的始祖是南宋浙中名儒、宋贈朝議大夫(秩正六品)徐佺。自南宋以來,不同年代多種版本《蘭溪縣志》等史料均記載:“樟林徐氏始于佺。” 徐佺,字孔靈,紹興十三年(1143)生于金華,慶元元年(1195)去世。元配宋太夫人趙氏,系北宋副宰相趙忭的五世孫、江州(今屬江西省)通判趙謙之女。徐佺“一生孝悌忠信,仁心愛人”,做過南昌推官(秩從八品)和烏鎮地方官。他在烏鎮任職時多施惠政,很受百姓愛戴。 《蘭溪縣志》有孔靈公辭官后“歸為義學,以教子及鄉人子弟”的記載,宗譜記載,孔靈公“文辭閎深雋美,識者謂讀而聽之不啻吹竹彈絲、敲金擊玉,一時傳為美談”“設教授徒,薰其德者不知凡幾”……可見,徐佺還鄉辦學很受弟子歡迎,他所辦的義學曾在蘭溪一帶產生過很大影響。 徐佺辭官后卜居樟林,曾建家廟并修家譜,“賢豪游其門,皆得習知其譜焉”。這本家譜后來不幸毀于宋元戰火,以致“(孔靈)公以上勿得詳焉”。此后徐氏子孫人才輩出,文風日振。宋代晚期,有名士去掉“樟”字的“木”字旁,改名“章林”,取“文章如林茂盛”之意。后來,“樟林”“章林”同時沿用至今。徐佺去世后,南宋名相真德秀撰文贊其“英俊之儀,博大之器,其心塞淵,其學深邃,禮經傳家”。 樟林村有一座廳堂的門上貼著這樣一幅楹聯:“三代登黃甲,一門無白丁。”說的就是樟林的進士文化。“進士文化”是樟林歷史文化中值得大書特書的部分,科舉取仕曾經在中國歷代政治與社會生活中發揮過積極的作用,樟林徐氏的后裔才得以憑藉自己的努力,在競爭中一次次抓住了機會,并在以后的仕途中恪守儒家經典信條。 南宋淳祐十年,徐佺的曾孫徐繩祖榮登進士榜,樟林徐氏連續三代中進士的消息不脛而走。于是,蘭溪人開始用“三代登黃甲,一門無白丁”(見《縣志》) 來贊譽這個生機勃勃的家族。有學者初步統計,樟林徐氏至少連續五代榮登進士科,他們分別是:徐介、徐行成(第二代)、徐時升(第三代)、徐昺獻(第四代)、徐繩祖(第四代)、徐鑑(第五代)以及徐一清(第六代,元人)。 精工細雕的戲樓 古跡是文化的載體,無聲的音樂。 幾百年來,樟林歷史文物歷經劫難,損毀無數。樟林的文化古跡,如今主要存在于樟林自然村以及緊鄰的朱村,現在還有的古跡主要有鳳梳樓、獻袍橋、花廳、鼎新堂和厚廳等,還有至少六七十間明清風格的老民宅。 樟林村的典故傳說有“樟林龍燈”“樟林花廳”、“鳳梳樓”、“獻袍橋”等。 樟林元宵燈會,是歷史上曾經聞名遐邇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始于何時已無從查考,清初時期最盛。傳說乾隆十五六年間,鈕祜祿皇太后曾來此觀賞,樟林燈會從此更是聲名大振,有民諺說:“看了樟林燈,前后不用跟。” 鳳梳樓是樟林現存東廳后進的高樓,傳說因為乾隆的母后鈕祜祿氏曾在這個樓上梳妝盥洗而得名。厚廳建于清代晚期,三開間三進兩明堂,前進有明間、戲臺;四柱九檁,檁月梁和后雙步梁都雕刻著人物、花卉,牛腿等圖案,整體建筑風格古樸簡約。 獻袍橋是一座橫跨村東小溪的南北向石拱橋,建筑于宋元之間,原名已經不可考證,橋保存完好。鼎新堂為朱村大廳,建于清道光三十年,三進兩明堂,柱料粗壯,雕梁畫棟,牛腿雕刻圖案格外精細傳神。池亭由徐鈞始建于南宋,是為了請南宋名儒金仁山來樟林村給他兒子授課特意修建的精致雅舍,建筑風格獨特,流檐飛角,雕梁畫棟,朱色九曲欄干直達湖岸。傳說劉伯溫來樟林所題的“水碧山青”四字匾額,原來在門亭曾經懸掛了600多年,解放初期被毀了。 這些傳說多是幾百年來坊間口口相傳的,有的可以從史冊文獻中查到一二,很多已經難以查證。 樟林花廳的木雕線條流暢,堪稱一絕,尤其是建筑檐口的牛腿和戲臺兩邊的雕花看臺,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后進的兩個水池可儲水養魚,既為消防提供充足水源,又為廳內平添一道亮麗的風景,充分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站在樟林花廳前進大廳東北角,看大廳兩側雕刻精美繁復的戲樓,看刻有禽獸花卉回字紋的粗大橫梁,看屋檐排水槽里沉積的雨水一滴一滴墜落,看泛著綠意的大塊青石天井地面上雨花點點綻開,頓覺天地人和,禪意清淺。 感謝徐祥宗親提供資料,編輯:徐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