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聽到這句話的孩子會覺得自己無論如何也達不到父母的期望,自尊心受到打擊,對自己越來越失去信心。 小時候父母的評價會成為一面鏡子,映射出孩子對自我的認知。 隨意地給孩子貼負面標簽,只會讓孩子朝你希望的方向越走越遠。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花期,父母要接納孩子的差異,唯有細心呵護和耐心陪伴,才能迎來花兒綻放。 2 跟你說多少遍了怎么還不改? 孩子對父母的話聽而不聞或者陽奉陰違,產生逆反心理,也會因為父母的過多提醒而缺乏責任感和獨立意識。 一味的嘮叨和說教,會讓孩子感覺自己不被信任,父母把自己的焦慮和壓力傳遞給孩子,對孩子是一種變相的控制。 其實如果是無關緊要的小毛病,何妨接納或忽略。 如果是非改不可的大問題,可以聽聽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一起討論,總能找到解決問題的好辦法。 3 你看看人家,再看看你…… 這句話會讓孩子產生自卑和挫敗感,自信心降低,變得很難接納自己,或者做出一些過激行為吸引父母的注意力,形成惡性循環。 父母本希望用“別人家的孩子”來鞭策自己的孩子,可是孩子的內心渴望的是父母的肯定和認可。 “以己之短,比人之長”,只能打擊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與其焦灼地盯著最后的結果,不如在過程中看到孩子的進步,鼓勵孩子慢慢找到適合自己的人生。 4 我要被你氣死了! 父母一句不經意的情緒宣泄,留給孩子的是無盡的委屈和不安。 天下沒有一個孩子是完美的,即使孩子一時做錯了什么,也請相信孩子不是要故意惹你生氣,而只是能力有限,或者無意造成。
5 我還不都是為了你好! 會讓孩子感覺受到束縛和壓制,被剝奪了自主探索人生的更多可能,對生活逐漸喪失熱情和興趣。 當父母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時,就像是站在道德的制高點,為孩子建造了一座隱形的牢籠。 表面上給孩子的是自由,實際上卻暗暗上了枷鎖,孩子只能負重前行。
6 你再哭再鬧,我就不要你了! 父母用威脅甚至恐嚇來應對孩子的脾氣,只能帶給孩子深深的被拋棄的恐懼感。 沒有人會無緣無故鬧情緒,孩子哭鬧發脾氣的背后,可能隱藏著各種情緒:生氣、委屈、不滿、嫉妒,或者困了累了…… 孩子需要的只是你的耐心、傾聽和關注,和一點平復情緒的時間和空間。
7 你知道養你有多不容易嗎? 父母總是過度強調自己的不容易,會讓孩子產生沉重的內疚和匱乏感,長大后壓抑需求,自我價值感較低。 父母潛意識里認為孩子虧欠自己,用付出感和犧牲感綁架孩子。 生兒育女,是我們自己的選擇。父母拼命去強調愛,要求愛,反而會讓愛成為孩子的束縛。
欣賞孩子在這個過程中的點滴變化,好好享受親子間相互陪伴的時光,付出本身就已然是回報。 8 我說不行就是不行! 從小被迫接受父母安排和命令的孩子,長大后要么軟弱依賴,沒有主見。 要么反抗叛逆,無法與周圍世界和諧相處;要么外表服從,內心叛逆,在別扭和迷茫中彷徨不已。 父母常常以高高在上的姿態命令孩子,強制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 而忽視了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強迫和壓制無益于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
父母須放下身段,俯下身子和孩子協商討論,讓孩子感受到尊重和信任,給予更多自由的空間,孩子更可能收獲獨立和自主。 9 只要考進前三名,我就給你買…… 短期來看孩子可能會為了物質獎勵而好好學習,但從長期來看,孩子內在的學習動機遭到破壞,對學習本身興趣減弱。 孩子天然就有一顆愛學習的好奇心,保護孩子學習的內在動力,激發TA對知識本身的追求和探索,才能保持長久的學習熱情。
與其獎勵結果,不如鼓勵過程,讓TA在每天的小進步中感受學習的樂趣。 10 我們是不行了,孩子,就看你的了! 孩子承受了父母過多的期望和壓力,從追求單一的學業成績中拼命獲取認同感,導致內心焦慮不堪,甚至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 當父母自己不再追求成長,而把孩子的發展當成唯一的生活指望。 就讓孩子稚嫩的肩頭背負了沉重的負擔,父母的焦慮也由此轉嫁給了孩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