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在朋友圈里看到了一個小視頻,朋友家寶寶認真地幫忙剝了一袋豌豆。瞬間獲得很多點贊和評論,有人卻在評論里寫到:“孩子這么小,就讓他干活,爸媽真懶。” 其實我家Tim在16個月的時候,就會拿著玩具小拖把跟在我屁股后面,搶著做家務(wù),我也會將一些簡單的家務(wù)分給他做。現(xiàn)在4歲的他,也能將很多事情都做得像模像樣了。 那么孩子多大能夠做家務(wù)呢?做家務(wù)這件事兒,僅僅是為了幫父母么? 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兒童的思維起源于動作,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lián)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fā)展。 大多數(shù)孩子在一歲半左右,學會了走路,手部精細運動也開始發(fā)展,更重要的是,他們有了觀察和模仿能力。 美國小學生平均每天勞動時間為1.2個小時,韓國0.7個小時,而中國小學生平均每天勞動時間只有12分鐘。似乎我們東亞的爸媽,更容易認為孩子還小不用做家務(wù),但等他們真的長大了,又會覺得時間應(yīng)該放在學習上。 哈佛大學的學者也做過一個跟蹤調(diào)查,得到一個驚人結(jié)論:愛做家務(wù)和不愛做家務(wù)的孩子相比,成年后的犯罪率是1:10,就業(yè)率是15:1。 并且從小習慣做家務(wù)的孩子,未來婚姻狀況也更加穩(wěn)定。因為承擔一定的家務(wù),會讓孩子更好的體驗到家庭的責任,幫助他們獲得被需要的滿足感。但是如果孩子從小沒有做家務(wù)的習慣,爸爸媽媽又想要一下子讓娃變得“勤快”起來,采用下面這些方法,可能會適得其反。 有些家長看到別人家的孩子表現(xiàn)好,就理所當然的認為自家娃也應(yīng)該會做家務(wù)了,于是直接用生硬的語氣命令孩子做家務(wù)。殊不知,孩子學做家務(wù)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還有一些父母會說,“你看看人家孩子……”,這簡直是惡魔句子,直接將孩子推向?qū)α⒚妗?/p> b. 否定孩子的行為。 寶寶剛開始學習做家務(wù)時,把場面搞得一團糟是不可避免的。我們不要大聲呵斥孩子的“好心做錯事”。有次我去朋友家,他家寶貝洗了一個蘋果給她,本想得到媽媽的夸獎,結(jié)果我朋友一邊數(shù)落孩子弄得滿地水,一邊又把蘋果重新洗了一遍。孩子當時那個從期待到委屈的眼神,我至今都記得。 前些天我去她家做客時,嫂子在廚房里忙了一上午,侄女卻坐在客廳看電視。我提醒她去廚房給媽媽打個下手,結(jié)果她兩手一攤:“都是她在做,我不會。”更令人心寒的是,她覺得家務(wù)活都是家庭婦女做的,沒有什么價值。 其實對于孩子而言,本來沒有做家務(wù)的概念,在他們眼中“家務(wù)”就是玩。像侄女一樣,將家務(wù)視作“沒用的事兒”,也是爸爸媽媽在潛移默化中造成的影響。所以要想讓孩子把做家務(wù)當成愉快的習慣,家長還要從孩子小的時候,就做到這幾點。 1、和孩子一起做家務(wù) 孩子不是天生就會做家務(wù)的,有些寶寶想幫忙,但不知從何下手;有一些孩子則不愿意參與勞動。需要家長邀請寶寶一同勞動,既可以指導孩子,又可以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正面的榜樣。 2、循序漸進,分配任務(wù) 任何時候,安全是第一位的。所以在鼓勵寶寶做家務(wù)時,我們應(yīng)該首先考慮安全因素,像動刀、動火、爬高的家務(wù)活一定不要安排給小寶貝。然后根據(jù)孩子的年齡和能力,提出力所能及的要求,否則很容易挫傷孩子的自信和積極。 如果孩子還比較小,我們可以把枯燥的家務(wù)變成有意思的家庭活動。比如,爸爸媽媽坐在玩具中間,讓孩子“送玩具回家”,或者“我說你做”,通過指令,讓孩子完成操作。引入競爭模式,讓孩子更加興趣盎然。 4、承認孩子的努力 也許你已經(jīng)疊了十件衣服,寶寶還在跟第一件衣服“搏斗”,也許她在擦桌子時留下不少水漬。但在孩子取得階段性成功時,我們要及時給與鼓勵,有利于孩子參與感、榮譽感的增進。 很多時候,寶寶不愿意做家務(wù),是因為大人做得太好了,孩子沒有機會表現(xiàn)自己,也就失去了積極性。我們不妨懶一點笨一點,就像《媽媽是超人》中的霍思燕那樣,偶爾撒嬌耍賴,讓寶寶覺得自己很能干。 比如,可以在吃飯的時候,問孩子“你能不能幫媽媽擺一下餐墊呀?”,或者在疊衣服的時候,裝作疑惑地說:“這個襪子應(yīng)該怎么塞在一起呢?寶寶能不能教一下媽媽呀!” 小辮子媽有話說: 奧巴馬曾為孩子定下9條家規(guī),其中有四條與家務(wù)有關(guān),包括:每天鋪床、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保持玩具房的整潔以及幫父母承擔家務(wù)。能做好每一件小事,才能做好人生的每一件大事。真正的愛,是讓孩子學會獨立和成長。 |
|
來自: 昵稱34398161 > 《學習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