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網絡新詞是指“網絡用語”,即多在網絡上流行的非正式語言,多為諧音、錯別字改成,也有象形字詞。網絡新詞的產生多來源于人們對生活的經驗與感悟,與人們的認知活動密切相關,因而被大眾所接受。新詞是指反映新事物、新概念、新思維、新經歷、新問題等出現在書面語及口語中的表義明確、利于交際的詞匯,而網絡新詞是隨著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正在源源不斷地注入我們生活的一個特殊的詞匯系統。 認知語言學的興起和發展為詞匯學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法。認知語言學是一門以人類的思維為對象,重點研究人們是如何感知世界的。1980 年,Lakoff 和Johnson 提出了一個全新的隱喻概念, 即隱喻概念系統。隱喻概念是指存在于人們頭腦里的一種經過歸納后反映事物本質的隱喻表達方式, 它是人類重要的和基本的認知方式之一。Lakoff在其1980年出版的著作《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中說到,隱喻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不僅在語言中,在我們的思維和行動中都是如此。隱喻一直是認知語言學研究的重點,研究者認為隱喻是新詞來源的一種重要途徑。 本文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出發,以Lakoff和Johnson的認知隱喻理論為基礎,研究網絡新詞中的認知隱喻現象,旨在闡釋隱喻與詞語發展的關系,不僅加深了對認知隱喻概念的理解,也加強了對網絡新詞的認知。 1. 網絡新詞 1.1 網絡新詞的概念 新詞是指反映新事物、新概念、新思維、新經歷、新問題等出現在書面語及口語中的表義明確、利于交際的詞匯。網絡新詞是指“網絡用語”,即多在網絡上流行的非正式語言,多為諧音、錯別字改成,也有象形字詞。網絡新詞的產生多來源于人們對生活的經驗與感悟。網絡每天都能給我們帶來新鮮的資訊信息,作為網絡傳播工具的網絡語言也不斷地千變萬化,時常以新的面孔出現我們面前。人們思維快速飛躍,在已有的詞匯并不能滿足我們日益增長的需求的情況下,一些新詞在某些特定的場合下應運而生。 1.2 網絡新詞的產生及構成 為了更好的適應瞬息萬變的信息時代,也為了更好的認知掌握不斷涌現的網絡新詞,以利用新詞為我們的生活更好的服務,我們有必要了解網絡新詞的產生機制。 英語網絡新詞的產生通常通過以下幾種途徑:(1)賦予已有詞匯新的意義,這些詞匯大多是人們多熟悉的日常生活用語,如VISIT(訪問網頁),bounce(退回無法投遞的電子郵件);(2)給已有詞匯加上與網絡有關的前后綴,如E-LIFE(電子生活);(3)組合已有詞匯,如NETWORD(網蟲);(4)縮略與簡化,如U(YOU),yr(year)。 英語網絡新詞的構成一般具有以下幾個特點:(1)首字母縮寫詞,如ASAP(as soon as possible);(2)縮短詞,如info(information),pls(please),CU(see you);(3)復合詞,如e-trade(電子貿易),firewall(防火墻)。 2. 認知隱喻理論 Lakoff 和 Johnson ( 1980)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中明確地提出, 隱喻是一種思維方式, 是不可缺少的認知工具, 存在于語言和人類的思想、行為中。隱喻是在主體的認知和推理作用下,將一個概念域映射到另一個概念域,這才使得語言具有隱喻性。對隱喻的生成和理解過程就是將始源域所具有的典型的、經驗性的、慣例性的意義映合到目標域的過程。 傳統的隱喻被認為僅僅是一種修辭手法而已,而認知語言學家認為隱喻是人類的一種認知手段,是人們將某一事物的經驗來理解另一事物的一種認知活動。隱喻的實質就是通過另一類事物來理解和體驗某一類事物。 隱喻涉及到源域和目標域兩個語義場的互動。隱喻的實質為跨域映射的認知活動,即將源域(source domain)的經驗映射到目標域(target domain),從而達到對目標域的新認識。隱喻的依托是概念圖式。概念圖式源自人們的身體經驗,它作為識別模式,儲存于長時記憶中,反復作用于大量的經驗、感知,促使結構相似的物體和事件的概念形成。隱喻將某一認知域(現實世界中的具體事物或熟悉的東西,即源域)來投射到另一認知域(抽象的概念及事物,即目標域),這種認知特點讓人們更容易、更經濟地理解這個世界。 認知語言學提倡經驗主義意義觀, 認為意義來自于人與現實世界的互動的經驗。思維是想象的,對于不直接根植于經驗的概念抽象的并不是來源于人的身體經驗的概念,人類通過隱喻或轉喻等認知機制去理解。因此,以人的認知規律為基礎可以說明語言新詞產生的內在機制。 3. 網絡新詞中的認知隱喻 網絡新詞的產生多來源于人們對生活的經驗與感悟,與人們的認知活動密切相關。人們的認知隱喻過程是在一種事物的基礎上理解另一事物,根據自身的經驗及大腦中形成的一些知識體系,將兩種事物經過大腦的加工有機的聯系起來,正是在這種從源域向目標域投射的過程中不斷產生新詞新義。 下面我們來看一個比較生動且大家比較熟悉的例子。“snail-mail”是一個網絡新詞,“snail”和“mail”原本是兩個看似毫無關聯的詞語,但我們可以按照認知理據將其組合起來,就得到了“snail-mail”這個新詞,意為“慢得像蝸牛一樣的速度的郵件”。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根據認知隱喻機制,由一領域投射到另一個領域而產生新的目標詞是基于身體經驗以及這兩個領域之間的相似性。隱喻是基于兩事物間的合成相似性。 Lakoff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中把隱喻大致分為三類:結構隱喻(Structural Metaphor),方位隱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實體隱喻(Ontological Metaphor)。下面我們就分別從這三個方面來探求一下網絡新詞產生的隱喻認知機制。 (1) 結構隱喻 結構隱喻是指一種概念的結構來構造另一種概念,使兩種概念相疊加,將談論一種概念的各方面的詞語用于談論另一概念。 大家應該對argument is war這個句子很熟悉,在這個隱喻中,war是源域,argument是目標域,人們通過源域war這一具體的概念來理解目標域argument這一相對抽象的概念。由此,在網絡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可以仿照此例,人們也經常會說,網絡是一個真實的世界,即internet is a virtual world。在這個隱喻中,源域為virtual world,目標域為internet,由此,我們進而發展了online community,e-crime,information highway等網絡新詞,而這些新詞的產生都是因為兩者之間的相似性。 (2) 方位隱喻 方位隱喻指參照空間方位而組建的一系列隱喻概念。空間方位最來源于人們將自身為參照物,是人們賴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概念:上——下,前——后, 中心——邊緣等等。 其實在網絡新詞中,方位隱喻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大家都比較熟悉且經常使用的“upload”和“download”。又比如我們常會說“你真是out了。”,在這里,out就是一種隱喻說法,它是建立在negative is out 這一隱喻體系上的。 (3) 實體隱喻 世界是物質的,人類對物體的經驗為其將抽象的概念表達提供了物質基礎,因此派生出了實體隱喻。在這類隱喻概念中,人們將抽象的和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動、事件、狀態等無形的概念看作是具體的有形的實體。實體隱喻的源范疇總是我們熟悉的、具體的,這些范疇來源于人們與世界的相互作用,是最基本的經驗。 經常聊天的人可能對chat-room這個網絡新詞非常熟悉,“He felt boring and came into a chat-room.”,這里是一個隱喻,而且是建立在internet is a container這一實體隱喻(容器隱喻)上的。 4. 結論 隨著現代化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網絡新詞不斷涌現,這一新的詞匯系統的產生并發展已成為一種趨勢。對于我們而言,為了能更好地適應時代的潮流發展,則必須對這一詞匯系統有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的了解。認知語言學的發展,為我們了解網絡新詞的構詞機制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尤其是認知隱喻為構詞法提供了一種新的認知方法,正如Lakoff所說的,隱喻是一種思維方式, 是不可缺少的認知工具, 存在于語言和人類的思想、行為中,我們運用大腦中的認知機制,通過我們自身的經驗,以隱喻化的思維去概念化地創造出更多的網絡新詞,這是一個構造新詞的過程,更是一個去加深對新詞的理解的過程。 本文來源:《文學教育》:http://www./w/wy/63.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