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中國人來說,只要還有美食和家人的愛,一切難關都會過去。只要還有煙火氣在,這個世界就不會有多糟糕,就會有力量等待一切都好起來。 ' 01 音樂人黃霑,曾有一天晚上,接到一位失戀女孩的電話。 那女孩在電話里大哭,說痛不欲生,準備去自殺。黃霑也不多問,只說:“我們出來聊。”約會的地點,選在一家開得很晚的餐館。 兩人到了熱鬧的餐館,黃霑先點了一道招牌清蒸蘇眉。那女孩還想訴苦,但很快蘇眉上桌,黃霑說:“吃了再說吧”。等蘇眉吃到只剩下一排白骨,兩人大呼過癮。那女孩也煩惱遠拋,再不提自殺,揉了揉肚皮,笑道: 有這么好吃的東西,死了那多可惜。 后來,黃霑用這種方法,安慰了很多失魂落魄的年輕人。他說: 好好享受過一頓美食后,人對煩惱的看法會大大不同。一切都會過去,只要人還活著,美食就是永恒的,也是最簡單的快樂之源。 莫言后來回憶,在小學饑荒的時候,因為嘴饞吃過煤。倪匡少年時曾有段時間,沒有口糧,只能靠拿斧頭劈冰豆腐吃續命。蔡瀾小時候生日,好不容易吃到紅雞蛋,突然炮彈打到樓頂,母親拉他去防空壕。他舍不得那蛋黃,一把塞進嘴里,差點把自己噎死。 陳忠實成名之前,有次步行 30里到市里送稿。路上碰見詩人徐劍銘,徐剛好領了5元錢稿費,買來兩個肉夾饃,一人一個蹲在街頭吃起來。徐吃完時,陳忠實只咬了兩小口,他含著淚說: 我想帶回去給老婆吃,她還沒吃過這么好的東西。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吃相。有的時代吃相很慘,有的時代吃相很烈,有的時代吃相很凄涼。但對于“民以食為天”的中國人來說,如果還能吃得出食欲,就像在欲求未滿的井底中,低得不能再低處,有個踏實的鋪墊。 2008年四川地震的時候,導演陳曉卿去青川送物資,路斷了困在半路。 路邊有家肥腸店,陳曉卿進去光顧。入口之后,大呼好吃,美得連眼都睜不開。結果剛吃一口,余震來了。陳曉卿撒腿就跑,但想到那個味兒,心想砸死算了,頭一扭又折回去。 他一個人,坐在有四十多座位的空飯館,淡定地把肥腸吃完。等找老板結賬時,才發現人都找不著了。 后來他開玩笑說:這個故事,屬非常個別的案例。我不是教人如何為吃舍命,只是想告訴大家,對美食要有充分的熱愛。因為愛美食的人,必定熱愛生活。 黃霑(左) 02 中國人自古愛吃,且吃喝有道,烹飪有藝。從深山到鬧市,有一千雙手,就有一千種味道,這個不服不行。 梅蘭芳尤其愛吃一道江蘇名菜,松鼠鱖魚。這道菜貴在有色有香,更有趣的是它還有聲。當魚上桌時,將熱騰騰的鹵汁澆上,它便會“吱吱”叫起來,聲如松鼠。也虧得有人想得出來這種有趣的吃法。 金庸在《射雕英雄傳》中杜撰過一道“二十四橋明月夜”,蔡瀾嘴饞不已,反復琢磨。將整只金華火腿鋸開,用電鉆挖二十四個洞,用雪糕器舀出圓形豆腐塞入洞中,猛火蒸八個小時。嘗一口,豆腐皆入味,將小說中的美食神還原。 早先北京的大戶人家,請名廚到家做飯。廚師一進門,先要問請客的地方在哪間屋,然后一定要選離那間屋最近一間做廚房。因為這樣,才能確保“鍋氣”不散。 作家阿城說所謂鍋氣,指桌上食物的熱乎程度。他極愛吃面,每次一定要在灶臺旁。因為覺得離鍋灶越近,花得錢就越值。畫家劉小東請他到家里吃飯,他也很挑剔,說“吃肉,盤子要熱”。 汪曾祺在文章中回憶道,民國時的美食家去朋友家吃飯,不但自己上灶,還自帶主料、配料、調料。瓶瓶罐罐的豆瓣、腐乳、泡姜、泡椒,進門乒乒乓乓響。 最講究的人,怕別人家的菜刀不順手,直接在自行車后別上自己家的菜刀。從街上呼嘯而過,路人不知道的,還以為他要去砍架。 馮唐曾在《城市微旅行》中,記錄了一家老北京的涮肉店。老板從17歲起學涮肉,能把4兩肉切出47片。至今天天守在店里磨手藝,偶爾教教后生怎么吃涮羊肉。時間久了,老爺子從涮肉里看人生,說: 涮羊肉吃的是肉香,調料不是主要。將就跟講究,兩個音差不多,其實差的太多了。 對中國百姓來說,吃從來不只是滿足生存那么簡單。它更是一種生活方式,體現著每個平凡人對世界的感知,以及生活的智慧,生命的尊嚴。 03 李安在《飲食男女》中說道:飯桌上其實是有人間的悲歡離合的。 北京有一個叫黃珂的人,十幾年來在家大擺流水席,不曾中斷一天,人稱“黃門宴”。宴席上,每天都有客人來來去去。幾張大桌就像十字路口,是有緣人相遇的場合。但聚散匆匆,彼此究竟只是對方生命中的過客,所以黃珂老說自己也是個客人。 梁文道第一次上他家吃飯,問他每位收多少錢,結果哄堂大笑。黃珂反問:請朋友來家里吃飯,難道還要收錢? 其實黃珂并不是富豪,他只是普通的小商人。也沒有住豪宅,也沒有開名車。他只不過喜歡這么過日子,別人收集古董,他則收集飯桌上的悲歡離合,收集這世界上人的復雜多樣。 畫家張大千,在文化圈是出名的愛吃。40年代他去敦煌畫壁畫。當地食材匱乏的影響,他到處尋找食材自創美食。其中用到最多的食材,就是蘑菇。 離開敦煌的時,他專門畫了一張野蘑菇生長地點的秘密地圖,標明了采摘路線、時間,哪一處長得最好、口味最佳,在飯桌上送給了后來任敦煌藝術研究所所長的常書鴻。 民國大玩家王世襄,也是一生愛美食。他從未拜師,卻廚藝精湛,素菜葷做,葷菜素做。用做白菜的方法做魚,用炒青菜的方法做肉。還發明了一道獨家菜系,燜蔥。 一次老友聚餐,要求每位現場烹制一菜,有魚翅、海參、大蝦、鮮貝,王世襄都不選,只燜了一捆蔥,一端上來被大家一搶而光。 馬未都30來歲的時候,認識了70多歲的王世襄。兩人本是以祖孫輩論,但王世襄把馬未都當莫逆之交,知無不言。談得投機,還不讓他走,留到半夜,還給他炒幾個菜。 多年之后,王世襄去世。馬未都每當想起他時,只是燜上一捆蔥,啜兩口老酒。 李敖曾講過一個老友的故事,老友有個弟弟,不幸在一次事故中喪失。表面上,他也沒有顯得多悲痛,只是平靜地給弟弟安葬,多年不曾提起。后來李敖去老友家中才知道,每次他獨自用餐的時候,都會在對面多擺一副碗筷。 中國人向來如此,最深刻的情感表達,恰恰是在最尋常的飯桌上。 《飲食男女》 04 在這個時代,每個人都經歷了太多的苦痛和喜悅。中國人總會將苦澀藏在心里,而把幸福變成食物,呈現在餐桌之上。正因此,每個平凡的人,只要點起爐火,端起碗筷,就會體會到最簡單,也最踏實的幸福。 胃暖了,心就是暖的。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 只要還有煙火氣在,這個世界就不會有多糟糕。 只要親自去菜市場轉一轉,挑選好魚肉果蔬。回到家,下鍋,煎炒烹炸煮。在一道道工序間,投入對生活的熱情、家人的情感。再與家人圍坐,一同分享,再多糟心的事,也都拋到腦后。 對老百姓而言,買菜也是投入到一天生活的開始。進了菜市場,哄哄搶搶,熱熱鬧鬧,盡是鮮活生猛的煙火氣,讓人萌發對生活的熱愛。 但最近為防控疫情,大家都禁足在家。大家最擔心的生活問題,就是買菜難。偶爾去超市搶購,菜品不全,永遠湊不足食材。即便出了門,也擔心感染,一步一驚心。還要擔心菜價是否上漲、食材是否新鮮、營養是否均衡。平日里尋常的買菜,現在是讓人操碎了心。 所幸,最近了解到「餓了么」已經開設了“云菜場”服務。只要進入APP的買菜入口,就能在網上逛菜市場。足不出戶,一樣可以買到新鮮、多樣的菜品。不僅能保證質量、效率,還能參與很多優惠活動。 (餓了么「宅家防疫報告」大數據發布,讓宅家黨輕松在家了解市場,解鎖N項購物指南及新技能。) 在家就可以買菜 在2月28日-3月1日生鮮日,時令水果可以8折起搶購。不僅可領取到紅包,還能享受多項滿減活動。 在往常,網購生鮮一直是平均年齡33歲,年輕人的戰場。但這一次,以前習慣拎著菜籃子的大媽們,也紛紛拿起了手機,加入了這場云買菜的戰斗。她們半夜定好鬧鐘,出手如風。平日里我們在菜市場搶不過她們,想不到今天網絡上,仍舊一敗涂地。 防疫物資極速上門 好在自從教會了家人“云買菜”,再也不用千叮萬囑他們出門戴好口罩,為他們擔心了。也再也不用每天坐在家里,靠幾樣簡單的蘿卜青菜,清湯掛面,毫無食欲地度日了。 對中國人來說,只要還有美食和家人的愛,一切難關都會過去。只要還有煙火氣在,這個世界就不會有多糟糕,就會有力量等待一切都好起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