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認知差異是如何產生并不斷擴大的?》 托克維爾對社會問題研究非常深入,這歸功于他對人的細致考察。 托克維爾這樣點評他同時代的法王查理十世: “如果某個機緣,讓他上了大位,他一定會從他智力、知識發展過程中停止的那個時刻,尋找資源,構造他的政治理念、價值選擇和治國方略。這種人的性格一般都執拗、偏執,并且愚蠢地自信,而且愚而自用,以為他捍衛了某種價值,能開辟國家民族發展的新方向。” 托克維爾沒有止于評價查理十世這個個體,他進一步推演到專制政客這個群體: “其實,他們往往穿著古代的戲裝,卻在現代社會舞臺上表演,像墳墓中的幽靈突然出現在光天化日之下,人人都知道他是幽靈,他卻以為自己是真神。但是,他選擇的理念,推行的政策,無一不是發霉的舊貨。” 歷史與現實中,查理十世其人只有一個,但像他那類型的人,是非常多的——在許多地方的報紙頭條、電視新聞中都能頻繁地看到這類人的身影。 對于查理十世那個級別的人,暫不多論。 我要指出的是,在普通人群中,【智力、知識發展停止的人】的比例也很高。 從校友群里就可以清楚地看出這點。有的人與你是小學校友,三十年后在校友群里會合了,你從群聊中可以看其中不少人還是你當年認識時的模樣——在見識方面,盡管他后來還升級了上學了……同理,你在中學校友群、大學校友群里,會有類似的發現,會有差不多的感受。 無數事實表明,大量的人,認知發展在很早的時候就停止了,任日月迢迢,任天地悠悠,任時勢變化,任時代發展,他就在那里,他就是那樣。 我們知道,一個人,降生于世,就開始了他的認知歷程。 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認知歷程。 我根據人們的認知發展趨勢及其狀況,將不同的人概括為兩種認知類型: A類:認知成長型 B類:認知休止型 注:本文所述的認知,是指專業之外的認知水平與認知能力。 什么叫專業之外的認知? 每一個人的認知都由兩個部分構成,一個是專業認知,一個是專業之外的認知。 譬如,一個眼科醫生,對于眼科的認知,是其專業認知。其它各方面的認知,包括其對政治、經濟、文化、法律、物理、化學、天文、口腔、泌尿、生殖、游戲、體育、健康等等方面的認知,都屬于專業之外的認知。 我,徐某人,教育與哲學,兩個專業。在這兩個領域,我的認知比同專業的絕大多數人要高。在這兩個專業之外的方面呢,我的認知,不僅比非專業人士好,甚至比一些專業人士要好——并不是說專業細節比他們好,而是指在推理與判斷方面——即認知方面。 為什么會這樣? 這與信息處理能力密切相關。 處理信息的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知識+方法。 知識,指的是真知識,系統的知識,而不是一堆雜亂的碎片化的真假混雜的知識點。 我只學了基礎物理,但是,相對論、量子力學、核物理等等,對我來說,理解起來都沒有什么太大難度。 我沒學過醫學,沒學過法律,沒學過文學,沒學過社會學……但在這些方面,都有比較好的認知。 說這些,并非要夸耀自己,而是想舉例說明:專業之外的認知是如何獲得的。 要學哲學。 哲學是思維之學。 思維是認知的基礎。 有發達的思維,才會有發達的認知。 認知發達了,才能進行知識的遷移。 只有知識遷移,才能擴展認知領域。 大家看看,阿基米德,亞里斯多德,達芬奇,伽利略,牛頓,愛因斯坦,特斯拉……這些人都是哲學家,都在多個知識領域有創造性的貢獻。 從他們的成長經歷看,他們并不是天才(有人從成就方面看,把他們視為天才),而是他們認知能力高,提高了研究效率,所以創造頗多。 當然,我們也必須承認,還有一些人,成就也很大,但他們只在狹窄的專業領域內認知較高,而在專業之外,幾乎是一個“白癡”,這樣的人在歷史上也有不少,我在這里就不例舉了,大家可以自行找出一些來。 (由此模型圖可以看出,人在嬰幼兒時期認知發展速率最大,少年時期認知發展還是較快,青年以后,認知成長趨緩。這是所有人的認知發展特點。A類比B類在認知發展方面更積極,更有效) 我們再來看這兩種認知類型。 對于這兩種類型的分類,我相信大多數人是能認可的,因為現實中的人確實具有這兩種類型。 為什么會形成這兩種類型呢? 要形成A型,有兩個條件: 一是不斷學習; 二是學習對路。 不斷學習,就是堅持學習,時時都在學習,處處都在學習。 譬如,有的人看新聞,獲得了表面信息即止。 而有的人會思考,這報道的是真的嗎?為什么會發生這事?這事發生后會對社會有什么樣的影響?凡此種種。 你看,不同的人,看了同樣的新聞之后,從中獲得的思維成長是迥然不同的。 真正愛學習的人,思考即樂趣。 不愛學習的人,常表達的是,我才懶得想那么多呢。 真正愛學習的人,是沒有太多的功利性考量。 而有的人學習的功利性很強,目的性很明顯,功利目的達到了或達不到了,他們便沒有持續學習的動力,就會放棄進一步學習了。 所以,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 愛思考的人、不太功利性的人,是會不斷學習的人,時時處處都學習的人。 而不愛思考的人、功利性比較強的人,學習是間歇性的、常常中止的。 因此,這兩種人的認知差距是會不斷擴大的。 另外,拉大人們之間認知差距的重要原因還有一點:那就是學習對路與不對路的差異。 學習對路,甚至比不斷學習更重要。 一方面,選擇不對路。有的人也喜歡學習,堅持學習,但看的是偽科普,甚至是偽科學,即使也看專業書籍,也是不靠譜的作者所寫的——這可謂是遇人不淑,被亂帶節奏。 另外一個方面,有的人即使看的是真科學,讀的是經典,但是,方法不對路,其認知發展還是不容樂觀。 至于如何才能做到學習對路,此處暫不多說,我將專文來談。 本文主要談認識論,暫不談方法論。 如果本文收到的反饋較多,說明想了解方法論的人多,我就將集中精力,認認真真地寫一篇方法論。 【反饋】,包括但不限于:提問、評論、轉發、點“在看”、贊賞、發朋友圈,等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