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虛濕熱共見越來越常見! 關于濕熱陰虛證的治療,有“濕熱”與“陰傷”,“濕熱”重于“陰傷”、“陰傷”重于“濕熱”及“濕熱” “陰傷”并重、并輕之別,治療時不管哪種情形總以“祛濕熱”與“養陰”兩法并行為總則,在此基礎上再權衡輕重之異。 中醫名家張景岳認為濕熱陰虛之人的治療“只宜壯水,真水既行,則濕邪自無所容。”邢老師認為,中醫學主張“治病必求其本,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濕熱陰虛病機矛盾癥結在于脾虛濕熱,腎陰虧虛,腎陰虛是病本,所以本證治則當以壯水養陰為主,清熱利濕為輔,雖養陰藥易戀濕,一般為治濕所忌,然養陰藥與祛濕藥若相伍得當,亦可相輔相成。 《幼科證治準繩·初生門證治通論·察色》載述: “若小腹脹滿,或陰囊腫脹,屬陰虛濕熱壅滯,用六味丸加車前、牛膝”。其實臨床治療中有許多名方,養陰祛濕兼顧,注意了這其中的辨證關系, 用于濕熱陰虛證甚是合拍。如甘露飲、六味地黃丸、金水六君煎等。 它們組方的共同之處是用熟地為主藥,或佐以茵陳、枳殼或佐以半夏、陳皮或佐以茯苓、澤瀉;皆以祛濕養陰并舉,而治療中重要一環節便是患者煎藥前藥物浸泡時間宜久些,要飯前1小時溫服以利于藥物吸收,在臨床中有獨特療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