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到這兩張照片,我馬上想到了某年她在朋友圈發的一段話:“出租車上,我請司機師傅關小廣播,給爹打了個電話。早晨洗漱時,洶涌而出的情感突然排山倒海襲來,猝不及防。那份發乎于心的感激和想念堵在心頭,很難受!可表達感謝的話實在太難以出口,家庭的傳統、爹的脾氣、彼此之間的距離都讓我難以直接向他表達情感,即使關心,彼此之間也都是硬梆梆的。聊了一會兒后,我鼓起勇氣說了一聲‘我很想你們!’已是突破。感謝父母養育之恩!感謝你們帶給我的人生課題和成長機會!冬至已過,白日亦短。冬有你至,日短情長!感恩!”朋友跟我一樣出身西北農家,通過高考跳出農門,目前她在北京成家立業,過著幸福的日子。她的父母和我的父母一樣,還在西北老家的農村躬耕不息自食其力,過著傳統農民的日子。也許是因為她這份噴薄于心的思親之情跟我是一致的,所以當初我看到她這段話的時候,也是熱淚盈眶。我把這段話復制保留到今天,現在我把這段話寫在文中(已授權)。前幾天我攜愛子回了一趟西北老家,在硬座車廂的所見所聞讓我感慨萬分,回來后我寫了一篇文章《農民工》(點擊閱讀),此文對底層農民工真實生活的描述感動了看到這篇文章的所有讀者,尤其在源自清華大學的“水木社區”里,讀者們留下了1300多條好評,給出了2000多分的獎勵,更有300多個社區網友申請加我的微信,他們確實被這篇文章感動了。 很多朋友通過微信向我訴說了自己打工或務農的父母的生活,言語間除了對父母辛勞的感恩外,更多的是內心的一份愧疚和遺憾,這份愧疚和遺憾與我是一致的,那就是:“自己和自己小家庭的生活變好了,而故鄉的父母卻依然如故,他們依然過著很辛勞的傳統日子,打工的依然打著工,種地的依然種著地,吃穿用度依然如以前一樣節儉,對物質的欲望依然那么低。他們只要還有一口氣,就勞作不息,似乎他們活著只是為了勞動,只是為了奉獻。他們奉獻于子女,奉獻于社會,就算老了,他們也不曾想過要從子女處獲得任何回報。“就是他們的這份不求回報,讓作子女的內心難安。城鄉生活水準的巨大差距,讓每一個“根”在村里的城市人想起父母時內心都五味雜陳,尤其回到故鄉時,內心更加不是滋味。農村的落后,農民的艱辛,是這個時代的大課題,農民處境的整體改變需待國家的整體發展。但已經在城市落地生根過得不錯的子女,至少有能力讓自己的父母過得更好。可是,大部分子女卻遺憾地發現,自己沒有辦法讓父母活得更好,在改變父母生活處境方面,自己無能為力。我們父輩這代人,勤勞儉樸的意識已經深入骨髓,勞作不息已經成為他們的本能,他們閑不下來,停不下來,也闊不起來,他們只會自食其力,只會勞作不息。
子女想以豐厚的零花錢回饋父母,可父母收下零花錢后都存了起來;子女想以體面的服飾回饋父母,可衣服鞋子拿回家后都被父母壓在柜子里舍不得穿,其實也不是舍不得,只是子女買的衣服他們穿上不好干農活;子女想以好吃好喝的東西回饋父母,可父母總認為自己做的粗茶淡飯最可口;子女想把父母接到城里住,可父母到了城里的高樓上卻難以適應,總鬧著要回老家……無論怎么努力,到頭來大部分子女都傷感地發現,父母還是在工地打工,還是在田間勞作,還是在繼續著他們一如既往的生活,簡直一點兒變化都沒有。父母的生活和自己的生活始終如兩條相距甚遠的平行線,彼此遙相牽掛,卻很難相交。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我的豐沛無法補給你的匱乏。這難免讓人心生悲涼。這恐怕也是我的朋友大清早情緒失控的另一個原因。這種狀況,不是因為父母的固執,而是因為父母的自尊。人都是“由儉入奢易”的,“享福”誰不會?這是人的本性。父母不肯享福,只是因為他們的自尊,他們不想被子女養著,不想給子女添麻煩,他們只想“吃自己的飯,流自己的汗,自己的養老自己管。”城市老人因為有養老金,在子女面前,他們可以活得自尊。農村老人,雖然沒有養老金(每個月100來塊,略勝于無,養活自己肯定是不夠的),可他們有勞作不息的勤奮,所以在子女面前,他們依然可以活得很自尊。我父親常給我說的一句話就是:“八十老門前站,一日不死還得吃一日飯。自己睡覺還得要自己翻身。”意思是,無論多老,他都得自己勞動,自己養活自己。這就是我們父母這代人立身處世的原則,自強自立,不麻煩子女,不麻煩社會。每當想到生活在鄉村,在物質匱乏和福利欠缺的環境中依然勞作不息且能快樂生活的父母,我們的心頭是愧疚的、感激的,也是溫暖的。從個人和家庭的角度,我們應該感謝父母。但是,當這樣的父母數以億計的時候,這份感謝就應該超出個人的范疇。全社會都應該尊重和感謝這一代人。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去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我們國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我們用70年走完了老牌資本主義國家300多年走過的路。如今我們成為了世界綜合國力第二,我們讓地球上最強大的國家坐臥難安,不惜撕下偽善的面具使出陰險的招數來遏制我們。關于這一點,人們有多種解讀,但無論誰來解讀,有一個因素是不容否認的,那就是:我們有世界上最勤勞最具忍耐力的人民,這一切成就都是人民創造的。創造了共和國輝煌的人民當中,有科學家;有工人;有干部;也有如我父母一樣76歲高齡依然在田間耕作不息的農民;還有如《農民工》一文中所寫的那些四處打工的中老年男女;當然也有舍棄老家的安逸生活來幫子女帶孩子的老人……這代人的勤勞,這代人的無私奉獻,看似為了子女,實則恩澤于整個國家,所以我們這些后輩們才能過得越來越好。作為接受了良好教育、有更大能力的新一代人,當我們擁有更強大的賺錢能力,可以輕易地過上好日子后,一定要記得,是誰支撐了這個國家的前行,是誰幫昔日那個窮困的國家披上了華麗的外衣。我們要有善待這些正在老去的共和共建設者的勇氣和慈悲。一個年薪百萬的女士對我說,她和弟弟的收入都很高,父母是農民工,辛苦了一輩子,父親已經七十多歲了。后來弟弟把父母接去省城養老,但父母閑不住,非要去找清潔工的工作,還特別珍惜這份工作,特別怕工頭把他辭了。想到了我的一篇文章后讀者的留言:父母從老家來到北京給我帶孩子,我終于可以把父母接到身邊盡孝了,我想讓他們在北京城過幾天好日子。結果孩子帶到三歲送進幼兒園后,父母看我們自己能接送了,就堅持要回老家。那一刻,我淚奔。淚奔的不是一個人,是一批人,包括文首提到的我的朋友,還有我。
作者簡介: 本文筆者楊昇,高校教師,喜好寫作。公眾號發布原創文章300多篇,閱讀量10萬+文章3篇,其中閱讀量1000萬+文章1篇。其原創文不但在全網的傳播有廣度,更有高度,1篇文章被《光明日報》全文轉載刊登,1篇文章被國務院內參《國是咨詢》選登。近幾年來擔任多家公司的公關顧問,在這些公司公關的艱難時刻,親自操刀高質量公關文幫助公司度過難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