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時期工具類玉器的種類并不是很多,比較常見的有玉錛、玉斧、玉鏟等。這些玉質工具的特點是: 1、工具類玉器的表面幾乎都不雕琢紋飾,證明了工具類玉器在當時等級并不很高,極有可能就是把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用玉雕琢而成,為死者隨葬。當然也有例外,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了一件玉錛,在接近頂部的地方琢有兩條陰線作為紋飾,屬于比較少見的個案。 2、玉質工具的保存狀態都比較完整,沒有明顯的因使用而導致損傷譬如崩口、鈍刃等痕跡,說明玉質刃具在殷商時期只是一種高級的隨葬品,而非實用器。 3、玉質工具的刃口可以分為兩種,一是磨制得薄而鋒利的雙面刃,這樣的刃具屬于割削器,我們往往稱之為“玉刀”或者“玉斧”(圖1);二是磨制呈渾圓、不鋒利的一面坡刃口,比如俗稱的“玉錛”(圖2)。 圖1 玉斧線圖 圖2 玉錛線圖 4、玉質工具的厚度一般在1厘米左右。 在形制上,玉質工具的器型比較容易混淆的是錛、斧與兵器中的鉞。 斧,是一種帶有鋒利刃口的割削器,作用大概與現在的刀差不多。圖3是一件殷商時期的玉斧,雙面磨刃,從側面圖觀察,輪廓線條很硬,干脆簡潔,刃口鋒利依然,是比較典型的商代玉斧風格。 圖3 玉斧 錛的原始功能與斧不一樣,應該是砍鑿工具。為了能夠承受猛烈的撞擊,所以錛都是單面磨刃,刃口渾圓而不鋒利(圖4),普通錛的造型除了刃口區別以外,與玉斧基本上相同。在殷商時期,還有另一種帶“段”的錛。所謂“段”,就是在錛的底端出現一層向下的臺階。新石器時期的“段”較長,而殷商時期則很短,更像是榫的一種。 圖4 玉錛 錛、斧的整體形制質樸簡練,沒有多余的紋飾設計,大概與實用器的出身有關系,這就給現在的辨偽帶來了不小的麻煩。鑒定者主要應從研磨工藝特征上尋找鑒定依據,在殷商時期的那種原始研磨工藝狀態下,玉斧、玉錛表面所留下的研磨痕跡一定具有特定的時代工藝屬性,這是非常重要的鑒定依據。至于包漿、土蝕、沁色等幾個方面的狀態,都屬于判斷的輔助依據。錛、斧等工具具有雙重的造型標準:一方面它寄形于工具,具有實用器的簡單造型;另一方面它又是殉葬的玉質藝術品,具有裝飾性的造型因素,所以出土的玉質工具與出土的實用石器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區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