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中的賦比興手法運用的例子: 1、賦是直鋪陳敘述,是基本的表現手法。如“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即是直接表達自己的感情。 2、比是“以彼物比此物”,是比喻之意。《詩經》中的《氓》用桑樹從繁茂到凋落的變化來比喻愛情的盛衰;《鶴鳴》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來比喻治國要用賢人;《碩人》連續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膚,“瓠犀”喻美人之齒,等都是《詩經》中用“比”的手法。 3、興又多稱為“起興”是借助其他事物為所詠之內容作鋪墊,對于詩歌中渲染氣氛、創造意境起著重要的作用。用于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如《關雎》開頭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是詩人借眼前景物以興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關雎和鳴,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間的和諧恩愛;《桃夭》開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寫出了春天桃花開放時的美麗氛圍,也可以理解為對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說這是在烘托結婚時的熱烈氣氛。 擴展資料: 賦比興是《詩經》的三種主要表現手法。是中國古代對于詩歌表現方法的歸納。它是根據《詩經》的創作經驗總結出來的。 賦是與比興并稱的古代詩歌的基本手法。賦陳,一作鋪陳、鋪排,是鋪陳、排比的簡稱。在篇幅較長的詩作中,鋪陳與排比往往是結合在一起用的。鋪排系將一連串內容緊密關聯的景觀物象、事態現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為,按照一定的順序組成一組結構基本相同、語氣基本一致的句群。 它既可以淋漓盡致地細膩鋪寫,又可以一氣貫注、加強語勢,還可以渲染某種環境、氣氛和情緒.。在賦體中,尤其是富麗華美的漢賦中,賦法被廣泛地采用。漢樂府和漢代某些五言詩也與漢賦互相影響,更將鋪陳與排比相結合,相得益彰。 比即喻,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為普遍。用來作比的喻體事物總比被比的本體事物更加生動具體、鮮明淺近而為人們所知,便于人們聯想和想象。 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從特征上講,有直接起興、興中含比兩種情況;從使用上講,有篇頭起興和興起興結兩種形式。 詩經中運用賦比興手法的句子 誰能舉幾個例子賦比興的手法 后人曾經把《詩經》的藝術表現手法概括為賦、比、興三種,這三者也確實是《詩經》最基本的藝術手法。關于賦比興的含義,歷來眾說紛紜,宋代朱熹的解釋是比較有代表性的,他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賦是《詩經》中最基本的表現手法之一,這種直接敘寫的例子多不勝舉,《豳風·七月》就集中運用了賦的手法,按照季節物候變化的順序,鋪敘了農家一年四季的生活。其他如《氓》中棄婦的不幸遭遇、《君子于役》中黃昏時分農家小院的情景、《擊鼓》中對家鄉妻子的深摯思念以及《溱洧》中男女相約游春的歡樂等,也都是用賦的手法直接敘寫出來的。 “興”一般用于詩歌的開頭,《詩經》民歌中借以起興的物象大都是自然的花草樹木、鳥獸蟲魚、山川河流、日月星辰,如爛漫的桃花(《桃夭》)、和鳴的雎鳩(《關雎》)、猗猗的綠竹(《淇奧》)、皎潔的月亮(《月出》)等。這些物象本身就使人感覺優美的詩意。而興的妙處更在于借以起興的物象和下文之間有著一種若有若無的關聯,它或襯托,或暗喻,給讀者提供了廣闊的想象空間。在粗獷尚武的《秦風》中有一首蕩氣回腸的戀曲《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這首詩一唱三嘆,訴說著對可望而不可及的“伊人”的向往,而那用來起興的蒼蒼蒹葭、清清白露,和主人公憂傷悵惘的心情互相映襯,使全詩都籠著一層淡淡的哀傷。王國維曾經贊譽它“最得風人深致”,而這正得力于“興”的妙用。 “比”在民歌中也俯拾皆是,比的運用使得詩歌的語言更加生動傳神,如《碩人》連用了六個比喻來夸寫女子的美貌: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這些比喻把女子的美麗描畫地鮮活靈動,使人幾乎有耳聞目睹之感,而這些比喻也因此被后世不斷沿用,成為描寫女子美麗的習語。其他如用癩蛤蟆比喻荒淫好色的衛莊公(《新臺》)、用美麗的蕣華比喻女子的容顏(《有女同車》)等,也同樣貼切逼真。 《國風》民歌中還經常用比喻把抽象的心情甚至品德具象化,像下面這樣的句子: 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心之憂矣,如匪浣衣。(《邶風·柏舟》 未見君子,惄如朝饑。《周南·汝墳》)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有匪君子,如金如錫,如圭如璧。(《衛風·淇奧》) 彼其之子,美如英。……彼其之子,美如玉。(《魏風·汾沮洳》) 這些新穎活潑的比喻,大大增強了語言的表現力。 回環復沓的章法 《詩經》民歌一般由若干章組成,每章之間常常只更換一兩個字,例如《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這首詩三章之間只變換了六個字,其他的語言全都一樣。這就是回環復沓的結構形式。這種形式是民歌中獨有的。民歌大多是即興抒情之作,它全部的目的只在抒情。而《詩經》民歌的語言是洗練的,往往寥寥幾句就能表明主題 詩經蒹葭有運用賦比興手法嗎哪些句子首先說下比興.比興,是《詩經》的表現手法.南宋朱熹在《詩集傳》中解釋:“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即鋪陳直敘;“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引譬設喻;“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也就是觸景生情,托物興感,啟發聯想和想象.《詩經》中的民歌運用賦、比、興手法,形象鮮明生動,使鳥獸草木的神態色采、天地山川的萬千景象、人物的音容笑貌,無不活生生地表達出來.從《詩經》起始的賦比興,特別是比興手法,已成為我國詩歌表現手法的基本準則,對后代的詩歌發展,影響很大. 賦就是排比,其中的幾個蒹葭.就是 比就是比喻,其中的所謂伊人在. 興就是夸張,其中的什么從之就是 什么是《詩經》的賦比興手法?并各舉兩個例子加以說明賦:平鋪直敘,鋪陳、排比。相當于如今的排比修辭方法。 比:類比,比喻。(這里有兩種說法,分別是類比和比喻。而在“比興”中,“比”為“比喻”之意。 興:托物起興,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聯想,引出詩人所要表達的事物、思想、感情。相當于如今的象征修辭方法。興就是以情寓于象中,此象乃是意象也,故興有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 【舉例】 賦: 例1.《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譯文: 采了又采車前子,采呀快去采了來。采了又采車前子,采呀快快采起來。 采了又采車前子,一枝一枝拾起來。采了又采車前子,一把一把捋下來。 采了又采車前子,提著衣襟兜起來。采了又采車前子,別好衣襟兜回來。 例2.《無衣》,用‘賦’的表現手法,在鋪陳復唱中直接表現戰士們共同對敵、奔赴戰場的高昂情緒…… 比: 例1.《衛風·碩人》: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 例2.《鶴鳴》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來比喻治國要用賢人; 興: 例1.《風雨》: 風雨凄凄,雞鳴喈喈。既見君子,云胡不夷。風雨瀟瀟,雞鳴膠膠。既見君子,云胡不瘳。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云胡不喜。 譯文: 風雨交加冷凄凄,雞兒尋伴鳴嘰嘰。終于看見君子歸,煩亂心緒怎不息? 風狂雨驟聲瀟瀟,雞兒尋伴聲膠膠。終于看見君子歸,相思之病怎不消? 風雨連連天昏蒙,雞兒報曉鳴不停。終于看見君子歸,心里怎能不高興? 例2.《衛風·氓》中“桑之未落,其葉沃若”就是興。用桑葉嫩綠而枯黃來比喻戀愛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送子涉淇,至于頓丘。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將子無怒,秋以為期。”一個貌似忠厚老實的男子,假借“貿絲”的名義來到心儀的女子家中求愛,單純的女子被他的甜言蜜語騙住了,不但喜歡上了他,還不辭勞苦,遠送他“涉淇”,情意纏綿地請他不要著急生氣,約他秋天前來訂婚迎娶。 擴展資料 1.詩經的歷史價值 《詩經》實際上全面反映了西周、春秋歷史,全方位、多側面、多角度地記錄了從西周到春秋的歷史發展與現實狀況,其涉及面之廣,幾乎包括了社會的全部方面——政治、經濟、軍事、民俗、文化、文學、藝術等。 后世史學家的史書敘述這一歷史階段狀況時,相當部分依據了《詩經》的記載。如《大雅》的《生民》等史詩,本是歌頌祖先的頌歌,屬祭祖詩,記錄了周民族自母系氏族社會后期到周滅商建國的歷史,歌頌了后稷、公劉、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等的輝煌功績。 這些詩篇的歷史價值是顯而易見的,它們記錄了周民族的產生、發展及滅商建周統一天下的歷史過程,記載了這一歷史發展過程中大遷徙、大戰爭等重要歷史條件,反映了周民族的政治、經濟、民俗、軍事等多方面情況,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史料。雖然這些史料中摻雜著神話內容,卻無可否認地有著可以置信的史實。 《詩經》的民俗價值也顯而易見,包括戀愛、婚姻、祭祀等多個方面。如《邶風·靜女》寫了貴族男女青年的相悅相愛;《邶風·終風》是男女打情罵俏的民謠;《鄭風·出其東門》反映了男子對愛情的專一。 這些從不同側面和角度反映表現各種婚姻情狀的詩篇,綜合地體現了西周春秋時期各地的民俗狀況,是了解中國古代婚姻史很好的材料,從中也能了解到古代男女對待婚姻的不同態度和婚姻觀。 《詩經》中不少描述祭祀場面或景象的詩篇,以及直接記述宗廟祭祀的頌歌,為后世留下了有關祭祀方面的民俗材料。如《邶風·簡兮》中寫到“萬舞”,以及跳“萬舞”伶人的動作、舞態,告訴人們這種類似巫舞而用之于宗廟祭祀或朝廷的舞蹈的具體狀況。 更多更正規的記錄祭祀內容的詩篇,主要集中于《頌》詩中。如《天作》記成王祭祀岐山,《昊天有成命》為郊祀天地時所歌。這些詩章充分表現了周人對先祖、先公、上帝、天地的恭敬虔誠,以祭祀歌頌形式,作謳歌祈禱。 反映了其時人民對帝王與祖先的一種良好祈愿和敬天畏命感情,從中折射出上古時代人們的心態和民俗狀況,是寶貴的民俗材料。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詩經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賦比興 運用賦比興的手法寫三組詩句岑參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的名句: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此句把 白雪 比作 梨花。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龜雖壽》曹操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虞美人》李煜 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青玉案》賀鑄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馬詩》李賀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出處:賀知章《詠柳》) 日岀江花紅似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白居易 《憶江南》)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燕草碧如絲,秦桑低綠枝 晉·謝道蘊《詠雪聯句》:“白雪紛紛何所似,撒鹽空中差可擬,未若柳絮因風起。” 大似翻鵝毛,密如飄玉屑。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天似穹廬, 籠蓋四野。 天蒼蒼 ,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