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十六卷,用來闡明寒邪傷人的最初情況以及傷于寒的相關病癥。后人尊崇并收藏,改名叫《金匱玉函方》。《外臺》引用《傷寒》內容,都稱為張仲景《傷寒論》,(把原書名中的兩個字摘錄出來做書名,就象《肘后備急》簡稱《肘后》一樣,也是引用他人文字的一種習慣)《證類本草》引用《傷寒》內容,都稱《金匱玉函方》,一個是根據他原名,一個是根據后人的命名。 原有的十六卷本文字比較多,就出現了兩種刪減本:第一種,依據原本逐篇刪減,保存重要的部分,合并為三卷,命名為《金匱玉函要略方》,之后被宋仁宗時的王洙得到;第二種,依據原書刪減了雜病以下內容,保存脈法、六經及治法、諸可不可等十卷,命名為《傷寒論》,并削去“雜病”二字,就是現在流傳的《傷寒論》。此書流傳下來刪減的部分就丟失不見了,十六卷的原書也就見不到了。所以林億序中說:張仲景為《傷寒論》,合十六卷,今世但傳《傷寒論》十卷,《雜病》未見其書也。林氏又用十卷本《傷寒論》與《金匱玉函要略方》校對,發現《金匱玉函要略方》上卷內容多有節略,至于中、下卷雜病及療婦人方部分,沒有版本可以???,雖有節略,也不能確定缺失部分是什么內容。(用《脈經》卷七、八、九來校對,可以明確是節略本。)除去上卷,把中、下二卷分為三卷,改書名為《金匱方論》,就是現在流行的《金匱要略》。這樣一來,《傷寒雜病論》就分開不能復合了。唉!唐宋時期的人把仲景書任意割裂合并,此書不失傳也僅剩下少部分了。近代又有人改變原文次序,用來迎合自己意思的。想考證古本原貌的人應該如何保護呀! 出自《研經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