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城戰役,發端于山本一木領導的山本特工隊對駐守趙家峪的李云龍獨立團的突襲行動。 在這次突襲之中,李云龍妻子秀芹被俘,趙家峪幾百百姓死難,政委趙剛身負重傷,獨立團指揮系統受到嚴重打擊,僅八人突圍。 作為性格火爆,也是藝術形象塑造的必要,身為團長的李云龍沖冠一怒為紅顏,火速集結獨立團諸部,向山本一木據守的平安縣城發起攻擊。 而在召集了原本因為日本采取的三光政策而分散各地的獨立團諸部后,獨立團此時的規模已經急劇擴張到近萬人。 是時,平安縣城有日本鬼子800余人,偽軍1000余人。對于這樣的兵力對比,李云龍的話是“老子,這一輩子沒打過這般富裕仗”。于是,也就有了這場被我們戲謔為“平安格勒戰役”的攻城之戰,另一方面這也符合《孫子兵法》中的“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敵則能分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的用兵韜略。 而在這場戰爭之中,面對二營、三營爭奪主攻的爭執,李云龍采取的是“沒有主攻、佯攻之別,全部改為主攻”的策略。 于是,平安縣戰役打響。但戰爭的進程,顯然及其慘烈,在平安縣遭到攻擊之后,山本一木向太原方向日軍求救,坂田師團與太原周邊的橫野聯隊,山田聯隊火速馳援,面對這樣一場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戰役,可以說拋棄民族情感之下,雙方都不容有失。中國方面,楚云飛部、丁偉部、孔捷部甚至包括各個裝備落后的區小隊、縣大隊都投入了戰爭。 那么作為戰場核心的李云龍部,為何面對數倍于敵軍的局面,苦打兩天才實現了殲滅日軍平安城守軍的戰略目標呢?
李云龍部,是在戰爭之中擴張的隊伍。雖然李云龍、趙剛在治軍的同時,已經意識到了特種作戰的威力,有著設置投彈組、射擊組的作法。但在日軍的三光政策之下, 原獨立團部損失慘重,而新近補充的人員則受制于戰場環境,缺少系統化的訓練,與山本一木所部全部接受德國特種作戰、特種裝備的特種部隊相比,可以說軍事裝備、軍事素養上是有著明顯差異的。 而這一點,作為李云龍最終攻破城樓的利器——意大利炮的使用上也可見。盡管在與日寇的作戰之中,李云龍部“發財了”繳獲了大量的歪把子、三八大蓋,但對于城防堅固的平安縣城而言,這些遠遠不夠。 最終,大口徑的重武器意大利炮轟擊之下,平安縣城才算告破,山本一木被剿滅。 這切實的說明了當時的中國軍隊缺少重武器的歷史現實。
要說的一點,也是很多人指摘李云龍策略錯誤——“全部主攻”上。事實上,正如我前文所述,李云龍的這個用兵策略,即便是在《孫子兵法》上也無錯誤,更不用說在己方武器裝備劣勢之下,以面帶點顯然更有利于分散少量敵人的防守重點,容易讓其造成心理壓力、顧此失彼的局面。這個策略并無錯訛之處。 而作為《亮劍》主角的李云龍,在此時功城兩天的困難,恰恰突出了攻取日本人占領縣城的艱難,戰士們的不易,這也是為李云龍在妻子秀芹與戰士之間的如何抉擇,埋下了伏筆。 “開炮!”“開炮!”李云龍歇斯底里的喊聲之中,有對妻子秀芹的愧疚“不負責任”,更有對趙家峪死難鄉親、對戰士們的“負責任”。他是丈夫,但更是一個軍人,先國后家的軍人。 經此一役,李云龍在平素的“貪小便宜”拿軍裝、拿手榴彈,也只不過是在國這個大家之下,一個優秀軍人、嫉惡如仇軍人的必然選擇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