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鏡堂———中國工程院院士,男,漢,1938年生于東莞。 1956年考進華南工學院(華南理工大學前身)建筑學系,師從我國老一輩著名建筑學家和嶺南園林建筑創始人夏昌世教授,并跟隨導師從事嶺南園林建筑和公共建筑的調研工作,對中國傳統園林、江南園林和廣東四大名園及粵東園林進行系統的調查實測,為他日后從事嶺南建筑研究奠定了基礎。 1983年調回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后,先后主持了50多項國家特級和一級重大工程的設計項目,并屢屢獲獎。1999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是華工第一位院士。 何鏡堂先生承擔了不少文化類的建筑設計工程,如展覽館、博物館等,他非常注意在其間體現出文化的張力。如由他主持設計的廣州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就是被評為“傳譯兩千多年前的歷史文化”的力作。 人物印象:冬日里的春風 《左傳》里狐射姑提到趙衰和趙盾父子的區別時,用了“冬日夏陽”一詞,說父親待人很溫和,兒子卻非常嚴厲。我對何先生的觀感,類似前者。 近日天氣極燠熱,華南理工大學門口的停車場更顯雜亂,走在空曠的校園內,看到四周的建筑,基本都是二三層樓,淺灰色調,造型方正而不生硬,不像北大的樓宇古典華麗,倒是很像復旦的風格,只是后者多為棕紅色調,暖色為主。 走到東湖之畔的建筑學院門口,第一感覺很像博物館的造型,莊重而樸素,最突出的就是與周邊錯落有致的山、水、花、樹相映成趣,十分和諧。 大廳里陳列著何先生及同仁的許多作品和方案,不少是廣州的標志性建筑。在二樓并不寬敞的辦公室里,我破例得到何先生1個小時的接待。 印象最深的,我對何先生的名字開了一個玩笑,“何”為人可,即代表人文,“鏡”的“金”字旁是工程的象征,“堂”本身就是建筑,這三個字的組合是否代表人文對物質的超越。何先生笑了…… 何氏論學:建筑核心是器用和精神的結合 記者(以下簡稱“記”):何先生,對于建筑我是真正的外行,也就請教您一些外行的問題!您眼中建筑和建筑學的核心是什么? 何鏡堂(以下簡稱“何”,笑):這個問題太大了,談專業一天也談不完。簡單點說,就是器用和精神的結合。 嶺南建筑:兩觀三性 記:那么您認為嶺南建筑藝術的特點何在?區別于京派文化和海派文化的地方何在?在當下應如何理解? 何:我提倡一個系統觀點,就是“兩觀三性”,“兩觀”為整體觀、生態觀,“三性”為地域性、時代性、文化性。 以我近年的作品為例,我強調兩點:一是嶺南特色,體現亞熱帶氣候特點、人文和環境特征,以及在新意識、新功能、新條件下,如何創造嶺南建筑的新風格。另一便是綜合性,著重研究地域、文化、時代精神三者之間的協調、溝通和統一及其在建筑創作中的綜合體現。如在校園內“逸夫科學館”項目設計中,在滿足使用功能的同時,建筑創作上突出體現建筑的文脈性、朝代性和文化性,在環境、文化、技術和細部處理上有所創新,是一幢有時代氣息和文化品味的校園新建筑。 文化作品強調個人品位 記:我關注過您的作品,有市長大廈這樣的商業作品,有南越王墓博物館、虎門鴉片海戰紀念館、沈陽“九·一八”紀念館這樣的文化創作,但后者似乎居多。 何:是的!我認為后者屬于高端的創作,因為文化產品首先不賺錢或很少賺錢,空間很小———地皮有限、要求又很高,還要強調作者的個人品位以及對歷史的獨特理解。 資本與文化從來都不對立 記:是否可這樣說,建筑藝術一定要以市場為基礎,以文化和精神為終極追求? 何:這樣說有點割離現實。物質與精神甚至資本與文化,從來都不是對立的。多年前建筑界和建筑學界的那些前輩,他們的創作從來都是把社會的大效益放在第一位,以整個社會為“最大業主”,總是能收到最大的回報,我們也應該這樣追求。 記:跟您開個玩笑,您的名字很有意思。“何”為人可,即代表人文,“鏡”的“金”字旁是工程的象征,“堂”本身就是建筑,這三個字的組合是否代表人文對物質的超越? 何(笑):這似乎是一個巧合…… 大師視界:經典離不開創作者的修養 所謂嶺南建筑藝術,何先生說,就是在嶺南這樣一個具體的地域,以獨特的自然環境如氣候、水文、土壤等和傳統的社會心理為基礎,結合時代進步的表征,尊重使用者的基本需求,精心從事建筑事業,經過時間積淀,就產生了藝術。概念性的描述,離不開創作者自身的修養。嶺南新建筑形成三個特點: 嶺南特色體現亞熱帶特點 體現亞熱帶氣候特點、人文和環境特征,以及在新意識、新功能、新條件下,如何創造嶺南建筑的新風格。如在江門五邑大學規劃與主樓項目設計中,探索適應南方氣候特點,采用“位移”的剖面設計和架空手法,解決遮陽、通風、擋雨和“交往空間”的問題。在東莞西城樓文化中心項目中,從設計的角度,吸收嶺南文化傳統,適應亞熱帶氣候特點,空間互相滲透和延伸,使建筑與環境有加強。 協調地域文化與時代精神 著重研究地域、文化、時代精神三者之間的協調、溝通和統一及其在建筑創作中的綜合體現。如在“華南理工大學逸夫科學館”項目設計中,在滿足使用功能的同時,建筑創作上突出體現建筑的文脈性、朝代性和文化性,在環境、文化、技術和細部處理上有所創新,是一幢有時代氣息和文化品味的校園新建筑。又如在“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項目中,遵循現代主義原則,結合嶺南地方特點,運用一系列古典建筑語言符號,傳譯兩千年前的歷史文化,其造型既與歷史文物內涵溝通,又體現現代建筑特征而有所創新。 結合現代成就表達成果 研究與建筑創作結合,有理論,有實踐,通過作品表達研究成果,努力做到作品、論文、獲獎三到位。如在深圳科學館設計項目中,他在現代建筑理論指導下,運用以八角形為母體的體形組合,結合現代廳堂建筑功能要求,采用新材料、新技術,綜合解決各種形式的科技活動和學術交流的需要。該項目成為深圳特區對外科技活動的窗口和標志,并完成研究論文《造型、功能、空間與格調》,在《建筑學報》刊登。 大師開講:建筑創作與建筑師素養 每個人在從事建筑創作的同時都會認真思考,我們是怎樣從事建筑創作的,每個項目,從開始定位、中間取舍、到最后構思成形是怎樣一個思維過程的。大家知道,建筑因時間、地點和條件不同,受社會經濟、歷史文化、科學技術等方面的影響,這些影響,既來自縱的方面,又來自橫的方面,而且是多因素,多層次的重疊,常常是各種因素互相沖突的、矛盾的。建筑本身也有雙重性,既有技術的一面,又有藝術的一面。因此,作為一個建筑師,既要有數學家一樣的邏輯思維能力,又要有藝術家一樣的形象思維能力;既要懂得1+1=2的道理,更要學會1+1≠2的辨證思維方法,有時許多好的主意孤立看起來都很好,但疊加起來,不一定是好的。在錯綜復雜的矛盾和各種因素作用底下,建筑師懂得如何取舍就決定創作的好壞。由于每個人經歷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出發點不同,對建筑的評價常常出現截然不同的結論。建筑是沒有絕對正確的,對一幢建筑而言,有一半以上的人說它好,已經算不錯的了,沒有爭議和引起評論的設計常常是一些平庸的作品,反過來,在爭議中不斷改進,這可能就是個很好的建筑。 建筑師要培養綜合思維的能力,在錯綜復雜的諸因素中,要善于綜合思維、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一個創作形成的全過程,正是設計各階段不斷解決主要矛盾的過程。不同時期,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矛盾重點,而且有先后順序的關系。要思路清晰,先解決什么、后解決什么,從整體到局部,層層展開,不要顛倒順序。如果第一步走錯了,第二、第三步往往就會錯,如果第一步走好了,就會為第二步鋪平道路,第三步也很順,而且越走越順。 建筑師要有創新精神,要有不斷自我否定的氣量,要重視原創性思維的培養。目前我們相當多的建筑師任務繁重,理論學習不夠,比較重視從表面上、符號上、形式上下功夫,碰到問題,往往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能整體地辯證地解決問題,對國外的東西,喜歡搬用,很少分析人家為什么這樣做,從中得到啟發。近年來,我們國家舉辦了許多國際設計競賽,雖然國外有不少方案平平,也有許多方案不如國內,但從總的來說,有許多方面值得我們學習,特別是在建筑環境、空間、城市設計理念、新材料、新技術的運用及思維方法上都值得我們借鑒,要學習他們不斷創新的理念和思維方法,而不是具體的形式和符號。 建筑設計是一項創造性的勞動。一個好的設計,從立意、構思到方案的形成,都需要建筑師以滿腔的熱情全神傾注,在構思過程中,發揮個人的綜合才能和創新靈感,不斷自我否定,自我完善,才能創作出好作品。————何鏡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