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長春電影制片廠拍攝了一部經典影片《英雄兒女》,講述了在抗美援朝時期,發生在朝鮮戰場上的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這部電影中的人物并不是導演虛構的,劇中每一個人物在現實中都有原型。比如劇中令人印象深刻的王芳,她的原型名叫解秀梅,是抗美援朝戰爭中唯一一個獲得“一等功臣”稱號的女戰士。 解秀梅1932年出生在河北省高陽縣于提村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48年8月參軍后一直在文工團里工作。抗美援朝爆發后,隨著部隊文工團一起入朝,后來因為前線缺乏醫護人員,被上級調入戰地手術所擔任護理工作。雖然解秀梅以前從來沒有從事過傷員的護理工作,可是她卻毅然接受了這個新任務,懷著滿腔熱情投入到了救護傷員的行動中。 朝鮮的冬天非常寒冷,當時的條件又非常的艱苦,因為缺乏取暖設備,解秀梅經常用自己的體溫給受傷的戰士們取暖。當時很多戰士在受傷后,還面臨著低溫的威脅,不少傷員的手腳都受到了嚴重的凍傷。每當解秀梅看到這樣的傷員,都會把傷員凍傷的手、腳放進自己的袖筒里,用自己的體溫幫他們取暖。 打開UC瀏覽器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朝鮮冬天的積雪很厚。有一次,一名小戰士為了追擊敵人跑起來方便,偷偷換上了一雙膠鞋。這種做法在冰天雪地的戰場上,其實是非常危險的。后來戰斗過后,小戰士受了傷,膠鞋里的襪子和血水結成了冰,牢牢的凍在了腳上。當這名受傷的小戰士被送到手術所時,解秀梅看了非常心疼,忍不住落下了眼淚。為了把膠鞋從小戰士腳上脫下,她毅然解開自己的棉襖,把傷員的腳放在懷里溫暖。 解秀梅的舉動讓小戰士非常感動,他留著淚跟解秀梅說:“是您保住了我的雙腳,傷愈后,我還要回到前方英勇殺敵!” 打開UC瀏覽器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很多人可能覺得難以置信,當年的條件真有如此艱苦嗎?事實上確實如此。當時為了躲避敵軍飛機的轟炸,戰場上實行嚴格的燈火管制,戰士們想吃一口熱飯都不可能,更別說燒火取暖了。只能餓了吃口炒面,渴了喝口雪水。現在很多人對老兵們當年的英雄事跡產生懷疑,是因為他們壓根就沒有經歷過這種殘酷情況。在空調、暖氣中長大的他們,根本無法想象當時的條件有多么的艱苦。 1951年11月30日下午,戰地手術所遭到了敵軍轟炸,病房陷入了一片火海中。當時大部分傷員都已經被轉移了出來,但是因為人手嚴重不足,605團的排長李永華還沒來得及轉移。解秀梅聽到消息后,立刻奮不顧身的沖入火海把李永華背了出來。在撤離途中,為了躲避敵軍的轟炸,解秀梅甚至用自己的身體掩護傷員,爆炸中氣浪掀起的碎石子把她的棉衣擊穿好幾處,被擊傷的雙臂鮮血淋漓。在解秀梅的保護下,傷員沒有受到一絲傷害。 打開UC瀏覽器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當飛機飛走后,解秀梅用盡最后的力氣把傷員背到山下的防空洞,兩人終于成功地脫離危險。因為解秀梅勇救傷員的英勇壯舉,以及她平日里對傷員的無私關懷,后來她被授予“一等功”,成為抗美援朝期間唯一一位獲得“一等功臣”稱號的女戰士。 1956年,解秀梅從部隊退役,跟著丈夫先后在徐州、臨沂等地工作。1976年,解秀梅終于回到闊別近30年的老家河北,后來成為當地興華印刷廠的一名副廠長。自從解秀梅退役之后,一直過著隱姓埋名的生活,再也沒有向人提起她當年獲得的那些榮譽,默默地在印刷廠當了一名普通女工。曾經轟動一時的“女英雄解秀梅”,就這樣消失在了茫茫人海中。 打開UC瀏覽器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以解秀梅當年立下的功績,如果她把自己的經歷說出來,肯定能夠得到一些照顧,生活也可以過得更好一些。但是她卻選擇了隱姓埋名的生活,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奉獻,從來不向組織提任何要求。哪怕是生活上遇到再大的困難,她都一個人默默承受。 在解秀梅晚年時,因為患有多發性腦梗不得不去醫院進行治療。在長達數月的治療中,掏光了這個清貧家庭的所有積蓄,還欠下了3萬元的治療費。因為沒錢支付醫藥費,醫院只好給家屬下達了停藥通知單。家屬無奈之下,只好向社會各界進行求助,引起了央視《東方時空》欄目組的注意。 打開UC瀏覽器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在1994年10月10 日那一期《東方時空》中,報道了“一等功臣”解秀梅,隱姓埋名40年,因為住院沒錢被停藥的遭遇,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在解秀梅的身份曝光之后,社會各界人士紛紛涌入醫院去看望她,醫院也立刻成立了專家組對解秀梅進行治療。但是因為她的病情太重,專家們也無力回天。1996年1月30日解秀英因病去世,享年64歲。 抗美援朝一共有154名戰士獲得了“一等功臣”的稱號,解秀梅是其中唯一一名女戰士。雖然她并沒有驕人的戰績,可是她用自己的細心和熱情無微不至的照顧傷員,甚至用自己的體溫幫傷員取暖,這種偉大的精神更加令人欽佩和感動,應該永遠被人們銘記于心。 |
|